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三位一体”视角的农村 普惠金融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市场、政府与社区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三股力量。农村金融体系成长是市场内生作用力的结果,市场应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农村普惠金融自身的特性,要让每一个贫困人享有平等的金融权利,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强制组建以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成长的效率。理论上讲,市场失灵可以通过政府政策和法令程序来强制履行合约得到解决,但强制履行合约的高制度成本与高组织成本导致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的政府失灵。而农村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与政府双层失灵的缺陷。因此,要能较好的为农村贫困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必须构建市场、政府、农村社区密切结合,能相互弥补缺陷的“三位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
西部农业现代化与政府的应有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表明,政府的有效作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它集中表现为制度保障、科技保障、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当前西部一些地方政府却在推进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定位的偏差性与行为的失效性,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为此,必须从政府自身的职能出发,以“有效性”为标尺,全面规范政府行为,以推动西部农业现代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进行。在解决市场失灵的同时,有效地避免出现政府失灵。这就需要明确政府干预的可行性区间,重新塑造政府的角色功能;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府干预的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难点在西部,重点在西部。要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以村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组织程度和农户经济能力为核心,以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外哺力,同时,加快西部农村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推动农村建设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经济结构上的二元性,形成了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同时并存的工业化特征;在西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政府要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二元工业化"走向"一元工业化",协调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协调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关系,使西部经济经结构稳定地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构建和谐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目前的一些改革措施还缺乏整体考虑和周密设计,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民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还要靠提高农民素质,教育对此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更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加快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我国"十三五"时期要完成的重要建设目标。必须认识到,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不匹配、区域定位错位、帮扶制度边际效应递减是当前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要应对这些问题,应以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的现代化为短期目标,以少数民族族群的现代化为中期目标,以居民的现代化为长期目标,不断落实发展导向的民族权利,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在实现路径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目标指向上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目标,硬化生态约束,倡导可持续增长,强调民生为先,践行包容性发展,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内生性发展,回应社会需求,推动协调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没有政府,经济不可能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很多问题反过来又因为政府而起,政府的不当行为常常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角色予以准确定位,这是政府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转变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四川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我省应该以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为前提,强化我们的市场意识、树立全新的资源观、优势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改革我们的制度体系,为经济活动创造适宜的社会空间和制度环境;以"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突破口,建立与集约化、现代化、市场化生产相适应的农村经济新体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增强竞争力;实施"极化"发展战略,建立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联动格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高速发展使城镇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如城镇化中出现的"城市病"和"农村病"问题。因此要走健康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政府经济行为主动推进城镇化建设。健康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明确行政职责,实现政府转型;约束经济职能,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极化效应;巩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俘获行为是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扭曲的产物,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通过对政府俘获行为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辨析,阐述了政府俘获行为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联,提出了政府俘获行为的矫正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道,要从推进市场机制现代化、厘清公共权力的边界,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等方面,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对政府俘获行为的矫正。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硬件基础,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完善地方财政职能的同时,大大提升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当前应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各项制度建设,用"激励加约束"政策来发展地方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3.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西部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将保险和信贷相结合,根据西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保障需求和农民的保费支付能力来提供保险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促进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经济法理论是以经济为出发点和核心,其经济法的存在价值是通过经济法授予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对市场经济缺陷进行弥补,以实现社会经济在国家干预下的发展。但是,这一学说的经济法受经济役使,被定位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下的经济领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法的导向。实际上,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法学界之经济法,并非以经济为其要旨。法学界之经济法有着独特的调整主体、调整工具、调整对象、调整目标和调整价值,是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和国家协调机制从社会经济关系各主体间利益和需要的经济法权要求入手来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其法律表现形式便是经济法。把握经济法的起源及定义以便于厘清经济法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得到了各界的认同。通过对经济关系中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社会分配四要素进行调节,经济法弥补了市场和政府的内在缺陷,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治化发展,并且为国家干预的法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农民教育的推进过程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命题中互相补充、互相博弈的动态过程,必须保证政府在目前推进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要准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权利边界和职能定位,引导农民教育事业的市场化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其中的作用发挥;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发展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职能,培育多元教育主体,全面推进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中国西部地区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状况,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增长质量与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西部资源富集区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均增长很快,但是由于资源工业的产业链条短、就业弹性低,形成了"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新农村建设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从数量型经济增长转向质量型的经济增长;同时要以富民为目标,提高西部资源富集区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边界与经济边界重叠的行政区经济下,区域经济合作存在必然性.政府行为企业化形成的负外部性使得区域经济主体不合作、不作为或合作效率低下.消除政府行为企业化带来的负外部性,架构区域经济补偿机制,首先要明确补偿机制的主体.中央或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间接补偿"固化了补偿客体的依赖心理,并造成补偿失灵."谁受益,谁补偿"的直接补偿能够补救政府失灵.区域经济合作补偿机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可以补救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 ,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 ,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 ,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成因进行了理论和现实的思考。从理论上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从现实来看,区域经济欠发达、人口问题、产业结构的失衡以及制度安排的缺陷是西部地区环境问题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