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西洋歌剧拥有相同审美标准的表演形式不同,中国歌剧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形式,一种是西洋歌剧模式的表演形式,另一种则是民族歌剧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这两种表演形式逐步走向融合,共同构建着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体系。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欧洲花园都市”的保加利亚共和国首都索菲亚,在玫瑰盛开的六月,终于迎来了世界歌剧诞生400周年纪念日,这对于酷爱歌剧艺术的保加利亚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而喜庆的日子.这一节日的到来也恰逢索菲亚第28届国际音乐周.为此,保加利亚国家歌剧院在音乐节闭幕后,6月7日隆重推出了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弟的巨作四幕爱情歌剧《阿依达》.为更好地再现这一宏伟之作,导演独具匠心,将这次演出的地点安排在索菲亚市中心的亚历山大·巴旦贝尔  相似文献   

3.
古代歌唱家的声乐实践包括教学和表演两个方面。不管是从教学还是从表演来看,中国古代歌唱家的声乐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古代文献关于中国古代声乐技巧的记载和论述来看,国古代声乐技巧涉及到发声、作品处理、语言、戏曲表演等各个方面。其中戏曲演唱是中国古代声乐技巧最完善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歌剧”是与民族传统歌剧(即戏曲)相对而言的。自“五四”时期开始新歌剧的探索。新歌剧从表现民族现实出发,融汇民族传统戏曲、音乐和西洋歌剧艺术的精华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它既不同于民族戏曲,也有别于西洋歌剧,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新歌剧的探索又是多种多样的,尽管其间历经曲折,80年代以来更是遭遇危机,然而其辉煌的历史与成就,昭示着它必将走出低谷而发展的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陈燕  张译文 《学术论坛》2012,35(9):81-84,226
20世纪初,伴随着新的思想进入中国社会,中国文艺开始形成一些新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艺与世界文艺的博弈产物。通过梳理20世纪初中国歌剧的嬗变轨迹,发现中国歌剧的形式既不同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歌剧受社会环境、政治权利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歌剧形式。因此,文章认为,中国文艺形式的扬弃不仅取决于艺术本身,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等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新歌剧诞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新歌剧以中国传统戏曲为基础,吸收西洋歌剧的某些元素,在内容和形式上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创新发展。新歌剧不仅丰富了延安时期军民的文化生活,更对延安时期革命道德的传播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歌剧选曲是民族声乐作品中专业性较强、专业水平较高,演唱难度较大的一类,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要兼顾多个方面如人物的演绎、戏剧性的表现演唱技术的控制、歌曲结构的把握、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二度创作的发挥等。本文针对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歌剧选曲进行研究与探索,从而以此分析民族声乐作品中对于大型声乐作品的演唱与表现的技巧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为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提出有益的教学方法与理念。  相似文献   

8.
<正>要成为一名好的歌唱家,学会发声技巧是实现梦想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了帮助学习声乐的学生或有此爱好的人可以更好掌握声乐的技巧,李然与李雪梅合作撰写了《声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该书共十章,内容全面丰富,围绕声乐中歌唱的语言训练与发声练习技巧全方位进行了介绍。适合学习声乐的人们阅读,对于声乐教学人员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声乐专业学习教材使用。一、研究对象明确,内容丰富全面该书以声乐为研究对象,第一章系统阐释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具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发声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44-246
继承与创新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艺术家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声乐传统,又借鉴了西洋美声演唱艺术技巧,最终形成了立足本民族并具有包容开放特性的声乐演唱种类,开创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新局面,是我国现代音乐工作者为世界音乐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晓霞 《南方论刊》2011,(10):97-98
在歌剧的诸多构成元素中,歌剧音乐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它通过声乐和器乐的不同形式诠释着歌剧中人物的不同心理,性格,特征,推动着歌剧中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矛盾的冲突,使得人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戏剧构思活灵活现,生动巧妙,使得歌剧的生命形式鲜活丰盈。但歌剧音乐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和构成歌剧的诸元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浑然天成的。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主义思潮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征,它源于意大利,与同样诞生于意大利的美声声乐体系有着必然的紧密关系,对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它引领了声乐作曲技术达到高峰并将声乐创作导向主调风格的独唱歌曲;又在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狂热复古中催生了歌剧艺术;同时带动了对声乐演唱技术的规范性思考和系统性研究。美声声乐体系在这一复杂的综合过程中悄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62-263
<正>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一批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的优秀艺术家们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造就出中国辉煌的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始终秉承着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传统,志在培养出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弘扬音乐文化,先后培养出众多知名音乐艺术家。其中,金铁霖教授在继承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同时,借鉴西方声乐训练方法,培养了一批知名歌唱家,为我国声乐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赵华 《南方论刊》2010,(12):92-94
声乐是人声的艺术,它只有通过人的演唱并产生了听觉审美效应之后才能完成其艺术创造,人声是声乐艺术的物质基础。在演唱过程中,情感的抒发又是声乐艺术的最终目的。如何把握演唱中的声情因素对于塑造音乐形象至关重要。本文以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作品《弄臣》为例,通过对人物利哥莱托的性格剖析以及对音乐的把握,探讨了如何塑造利哥莱托的声情形象。  相似文献   

14.
曹俊玲 《学术探索》2012,(3):180-182
民族声乐从广义上可包含民歌、新民歌、戏曲、说唱四大类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融合了各地方言、风俗习惯等,形成多种多样的演唱技巧、演唱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再加上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更多西洋美声唱法也流入中国,而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水平与日俱增。本文结合当前多样化审美状况,对发展民族声乐的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创造更富个性化的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5.
叶姿含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04-106
一、中国声乐的女性意识从音色来说,我国民族声乐不仅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也沿承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风格。民族唱法追求高位置、统一、通透和甜美音色,在舞台形象塑造上,"美"就是终极目标,无论以何种方式来传达美,只要最后所达效果是"美",就有了意境和审美的品评。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题材、曲目风格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题材所传达的思想和感情多为积极向上的、柔美的、喜庆的感情特征。以上因素从宏观上确定了民族声乐整体的艺术走向。女性的一些独特  相似文献   

16.
钢琴艺术指导是从十九世纪开始,有欧美歌剧艺术指导发展而来的,它属于声乐演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作品演示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它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就是通过钢琴伴奏和演唱者之间的完美配合,使声乐作品更趋完美,更具感染力。但在早期,把钢琴艺术指导运用在流行演唱中少之又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大众审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与优秀的先进音乐艺术文化进行交流,使得钢琴艺术指导逐渐被大家认识和了解,并且逐渐将钢琴艺术指导与流行演唱相结合,这给流行演唱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本文就钢琴艺术指导在流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格·波·斯塔玛托夫是保加利亚的著名作家,于一八六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俄国蒂拉斯波尔市一个官僚家庭。那正是土耳其封建统治已经在保加利亚接近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开始发展的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六十年代初,保加利亚出现了代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利益的著名革命家格·拉科夫斯基领导的反抗土耳其压迫者的武装斗争;其后,有瓦西里·列夫斯基领导的规模巨大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一八七三年,列夫斯基殉难;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潘有度《西洋杂咏》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康熙二十四年 ,粤海设关 ,开辟了中西通商的新时代。广州行商直接参与华洋互市 ,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程度如何 ,形成什么样的西洋观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乾隆年间十三行总商潘有度 2 0首《西洋杂咏》诗为标本 ,探究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  相似文献   

19.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模式引领了歌剧发展,但并不是理想的创作,其中参杂了许多不利于歌剧发展的因素,故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歌剧黑暗时代。文章对这一时代的歌剧进行了分析和展示。  相似文献   

20.
歌唱家帕瓦罗蒂的出身并不好,迫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选报了师范学校。17岁那年,他开始在一所小学教书。也就在这年,他曾当着世界男高音贝利亚米诺的面说:我想成为男高音歌唱家。于是,帕瓦罗蒂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