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区、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历来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民族—文化廊道,承担着民族迁徙、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多层次功能。学界对辽西走廊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交通、地理、文化、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等多方面,同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不足。  相似文献   

2.
正冀蒙辽交界地区是通往东北平原、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东北渔猎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的必争之地。王志清博士《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书,以辽西地区一个蒙古族村落为个案,考察该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开拓了探讨北方  相似文献   

3.
自春秋战国以来,两湖地区经过相对漫长而持续的文化交流、融合过程,逐渐形成荆楚文化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两湖地区具有明显相似的文化属性和心理归宿.尽管这种文化区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域界限,但事实上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感觉文化区域,而且根深蒂固,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古楚语为共同源头的语言,尚武的习俗,以"相"、渔歌著称的流行民歌,以信奉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是该文化感觉区域的文化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4.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相似文献   

5.
王海 《南都学坛》2013,33(1):18-23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密切联系着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在地区民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卢龙—平刚"道的盛衰与汉匈关系变化有关,汉族和乌桓、鲜卑曾在"白狼水—渝水"谷道展开激烈纷争,辽西"傍海道"是中原政权处理东北民族关系的"高速路"。辽西走廊是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交流的通道,民族人口、特色鲜明的民族物质文化借此南来北往,甚至在此碰撞融合,对走廊内外民族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中国疆域发展过程中,辽西走廊发挥着重要的榫卯作用。自燕秦汉以来,中原农耕民族与东北游牧渔猎民族、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以辽西走廊为交流、交往、交融纽带,通过自然凝聚与政权整合,完成从多元到一体、从分立到一统的过程,而独特的区位和地理环境为辽西走廊及其辐射地带诸民族三交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基础。辽西走廊地区诸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地方证据,是中国诸民族通过自然凝聚、政权整合实现大一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辽西走廊位于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地带,是沟通中原与东北重要的民族-经贸-文化廊道.辽西走廊是历史形成的多元经济、文化和民族交融之地,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多元一体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一带一路"背景下,辽西走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辽宁开放合作的西门户和新增长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辽宁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可区分为辽西山地、辽西平原、辽东南部、辽东北部四个地区。以对每个地区进行的编年序列研究为基础,通过进一步的横向比较,将整个辽宁的青铜时代划分成了夏至早商、商代晚期、西周至春秋、战国四个阶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体系。通过跨时间、跨空间的亲缘关系比较,将辽宁青铜时代文化区分成了5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讨论了"一地式连续演变模式"和"异地式互动演进模式"的特点,揭示了"系列文化区"和"序列文化区"两类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者所称的海岱历史文化区,如果转称为东夷历史文化区,其形成年代当定位于考古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整体意义上的东夷族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海岱区域文化共同体走向整合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当今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及运作程度的文化背景 ,主要从宏观角度 ,分析阐述了文化区在经济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说明文化交汇的周边地区往往是新文化再生之地 ,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生命力。 2 1世纪的中国应立足东方文化 ,推动东、西文化整合 ,利用文化亲缘关系与周边各国发展更深广的经贸合作 ,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奠定文化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秦人和秦地的历史渊源、秦史的政治影响、秦腔的历史传播和社会影响的梳理,认为秦腔文化区是指秦腔影响达到一定程度,专业剧团和演出人数在当地戏曲活动中占到半数以上份量的省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秦腔的生长、繁荣、发展、研究有赖于整个文化区内各种有利因素的推动,目前秦腔社会文化研究成果较少,在向研究者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看,新疆的多元历史文化区主要以地缘文化圈为特点,每一地缘文化圈都有族体和信仰文化叠合其上,形成了多元叠合的文化区形态。在当今“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被加以不同强调的情况下,重新思考被忽略的“地缘文化”,或许对理解新疆的多元文化生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原一样久有中华民族居住其间,生息繁衍,生产劳动。据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沈阳市的新乐文化遗址,还是辽宁省凌源县的红山文化遣址,均可证明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带从远古以来就息息相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东北地区已出土的辽宁省金县营城子汉墓,辽阳市北园汉墓与迎水寺古墓,已出土的辽宁省北票市北燕大将军冯素弗墓等与史书所载同可鉴证当时的东北文化教育与中原文化教育的思想主流是一致的。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西北方以匈奴为强,东北地区以东胡为劲。后至中原楚汉相争之际匈奴冒顿杀父自立,东击东胡,一举灭之。东胡余类分散于辽西、辽东及大、小兴安  相似文献   

15.
巴蜀文化区所处四川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一是四周有高山屏障、易守难攻,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二是交通便利,"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东出三峡俯临江汉吴越,西接"藏彝走廊"连通中亚南亚;三是内部江河丘陵交错,气候宜人,资源和物产丰裕。从先秦到抗日战争,它常常成为盆地外发生战乱变故时一些人群的"避难所",既是中原王朝开拓西南边疆的"前哨基地",也是时机成熟时雄才豪杰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它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问题,都起到了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等的"水库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看,新疆的多元历史文化区主要以地缘文化圈为特点,每一地缘文化圈都有族体和信仰文化叠合其上,形成了多元叠合的文化区形态。在当今"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被加以不同强调的情况下,重新思考被忽略的"地缘文化",或许对理解新疆的多元文化生成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位于雨花台烈士陵园风景区西南侧的雨花茶文化区,是全国第一个以“雨花茶”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区。雨花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南京的一大特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雨花茶文化区通过葱郁的植物、清新的水体、遍地的茶田以及与自然环境有机统一的园林式景观建筑,传递出浓厚的茶文化底蕴,是一处集旅游、休闲、观赏、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休闲场所,满足了游人赏茶、制茶、品茶等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西周时代,江淮分水岭以北的地区都属于宗周文化的分布范围,江淮东部偏北部分属于淮夷文化区。西周早中期,江淮南部和江淮东部偏南部分以宗周文化因素为主,而后者又具有较多的夷人文化因素,这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邗国相关。西周晚期,整个江淮南部和江淮东部偏南部分的文化面貌趋同,这可能与江南吴文化势力的扩张有关。江淮西部长江流域区在西周早期属于当地文化的延续,西周中晚期则属于南淮夷文化区。  相似文献   

19.
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是考古学意义上的辽西区,这一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密集,居住址堆积丰厚。房址层层叠罗和墓地顺序排列所反映的居住连续性和稳定性极强和大范围的文化统一性,说明距今4000—3500年左右,这一地域活动着一支十分活跃而又强大的部族,为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结合分析,商文化起源于东北地区是有考古证据可寻的,那就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即先商文化。商人入主中原后,吸收了各地不少文化因素,其面貌有很大变化,与原住地的商文化已有了很大差别,但其主体文化因素,仍不时透露出浓厚的东北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文化特征的分析,至少可以认为,燕山以北的辽西地区已形成了统一的地区性国家,而创造和使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应是活动在北方的部族。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条件生成了东北亚原始民族典型的狩/渔猎--采集经济,并孕育了东北亚地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文化类型.这种原始文化基本上可分为:山戎文化群,北发文化群,肃慎文化群,华夏文化群,古倭文化群和古韩文化群.以狩猎、渔猎、游牧等不同的原始经济为基础生成的东北亚各原始文化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共性大于个性.诸文化群与中原华夏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和联系,长期受其影响,始终演绎着一种趋同于中原文化的自然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