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司法具有足够的权威性,是诉讼作为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的根基.中国行政诉讼实践中,法院的权威性令人堪忧.行政审判的特质要求树立法院的较高权威.现行立法对人民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配置存在着缺失.应赋予人民法院违法推定权、强制被告必须答辩并必须提交证据权、强制被告必须出庭权、单方释明权、程序选择权;强化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力和对法庭秩序维护的权力.只有理性地配置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权,才能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制度权力制衡和人权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行政权与行政审判权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行政权一般由行政机关行使,是一种管理权,行政审判权则只能由法院行使,是一种判断权;(2)行政权是一种积极的权力,而行政审判权则是一种消极的权力;(3)行政权的效力具有先定性,行政审判权的效力具有终极性;(4)行政权具有变动性,强调效率优先,行政审判权具有稳定性,强调公正优先。而二者相同的目的、运行方式和结构,又决定了它们具有分工合作、监督与被监督、审查与被审查以及相互渗透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给付行政的发展与行政法理论、制度的回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峥嵘 《学术论坛》2007,30(11):161-166
给付行政与秩序行政在行政理念、行政作用、行政方式等方面的截然不同,使得基于秩序行政构建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体系不再具有普适性.给付行政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亟需行政法制度和理论予以回应.前者包括行政组织法对政府职能的界定,行政实体法和程序法应体现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精神,应具有人权保障功能等;后者包括给付行政基本理论、给付行政行为理论等内容的给付行政原理.  相似文献   

4.
行政需求是行政对象以一定伦理道德观念为基础而提出的对整个行政运作系统的评判性要求,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征,其内容涉及民主、公平、效率、诚实等诸多方面,行政管理活动应充分体现对行政需求的伦理关怀。行政需求的实现有赖于主观上行政主体与对象的理性自律和客观上行政环境与行政体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以三权分立思想作为审判权独立的根据在理论上存在不足,三权分立不是法治社会的标志,我国的审判权也不同于西方的司法权。我国的审判权包括普遍意义上的裁判权、具有自身特色的调解权、行政角色浓厚的判决执行权和在政法委统一领导下的政法委决议执行权。从制度功能来看,裁判权、调解权基本等同于司法权,是审判权独立的主体,并且为了防止法官以判逼调,调解权应当独立于裁判权。裁判执行权、政法委决议执行权因不具有居中裁判性质,不是审判权独立的内容。要求审判权完全独立是脱离了中国国情的空想;以审判机构的独立代替审判权独立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没有独立地位法官的审判程序将无法克服程序内在的缺陷。审判权独立应当是具有独立地位的办案法官、办案程序与办案保障三者相结合的审判制度。  相似文献   

6.
行政法律义务分为积极的行政法律义务和消极的行政法律义务,消极的行政法律义务即为行政法律责任。由于积极的行政法律义务可能具有的多重性及其复杂性,为了更有效地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应加强对多重积极行政法律义务的研究。行政法律责任不等同于行政责任,二者也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行政责任是积极的行政义务,当这种义务是法律义务时,其消极的行政义务即为行政法律责任。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研究作为非法律义务的行政责任不履行所应承担的消极行政义务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假释权性质的新认识与行使机关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理论和现行制度都将假释权定性为司法审判权 ,对此应重新认识。假释行为不存在司法判断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 ,因此假释权本质上不属于司法权而属于行政权 ;假释权的主动性、效率优先性、非交涉性和注重结果的实质性都说明假释权的行政性十分明显。假释权由行刑机关行使 ,对于完善司法体制、避免责权分离、充分发挥自身功效、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下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在适用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制度改革与创新,实现由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转型是一种理想选择。个案解释应成为实现统一法律适用、司法价值追求和法律解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论意义上具有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组合形态的行政判例和司法定向理论下决断论的理论逻辑,为以个案解释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转型提供了正当性基础。实现由行政案例指导制度向行政判例制度的转型,通过将典型行政案例上升为行政判例并作为个案性司法解释、明确界定行政判例的制定主体、重视行政判例的类型化研究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行政强制权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理解行政强制权的属性对于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概括而言,我国行政强制权具有行政性、强制性和应受监督性三方面属性.因此,我国行政强制执行应采取行政机关自力执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行政公诉的理性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行政公诉理论的研究对行政公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建立行政公诉制度有利于制约行政、促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保护弱者利益;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行政公诉的受案范围应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为、直接损害公共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受损的重大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公诉制度的基本构架应该包括行政公诉程序的启动、行政公诉前置程序和举证责任等.  相似文献   

11.
章志远 《阴山学刊》2006,19(6):76-83
发轫于日本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并非传统行政法学虚构的神话,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范畴。公定力意指除自始无效外,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获得有效推定的作用力。行政瑕疵的不可避免性、行政纠纷的客观必然性以及纠纷解决的非合意性构成了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成员的秩序需求则是公定力存在的理论依据。作为一种具有对世性的法律效力,行政行为公定力对不同的对象具有各不相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行政相对人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政行为是指在行政法治实践中由行政主体依法定要件实施的具有行政行为外型但与行政相对人权益没有直接关联的内部行政行为或外部行政行为。其包括貌似外部行政行为的内部行政行为、貌似给行政相对人作出的以第三人为对象的行为、貌似具有特定对象的对象不特定性行为、貌似实体性的程序性行为、貌似执行性的决策性行为、貌似设定义务的赋权性行为、貌似法律行为的事实行为等类型。对行政相对人不产生影响的行政行为并非完全没有诉讼地位,它是具有部分诉讼地位的行政行为,即当事人有将其作为诉讼标的的权利,人民法院有裁定不予受理的权力,原告资格转移后有再诉的可能,人民法院应作出适当的司法处置。  相似文献   

13.
周慧蕾 《东南学术》2021,(4):200-208
从事实维度考察,学区划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独立的公法行为特性.从制度维度分析,学区划分因内容上的结果性、效果上的外部性、对象上的特定性而具有可诉行政行为的法律特性.从价值维度衡量,学区划分不应适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听取行政相对人与利害相关方的意见并充分说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与正当性理由,是学区划分中必须要遵循的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14.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中,我国承诺行政审判体制的实质性要求是公正、独立和对审查事项的结果无任何实质利害关系,法院对行政行为享有最终审查权。我国现行行政审判体制虽然在形式上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但存在行政审判组织不能真正独立于行政机关、难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等问题。我国行政审判权的实质独立,是切实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行政明确性原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明确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应明白确定 ,具有可了解性、可预见性和可审查性。它是基本人权原则和法的安定性原则及法律明确性原则的要求 ,能促进安全、自由、公正和效率等价值的实现 ,广泛适用于行政立法、行政授权、行政处分、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等领域。我国存在较严重的行政行为不明确的问题 ,应在行政程序法中确立行政明确性原则 ,并在行政和司法中实际适用行政明确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对行政诉讼和解制度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颖 《天府新论》2010,(1):87-89
作为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一种变通方式,行政和解在司法实务中大量存在。行政和解随着服务与合作精神成为现代行政法上占主导地位的人文精神以后,司法政策变迁,行政权力逐渐具有可处分性而产生。行政和解制度的完善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正本清源,修改法律,承认行政调解制度的合法性;另一条思路是,在法律修改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至少应当对行政和解制度的适用程序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实现过程中必然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作为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在指导行政法治的实践中仍然起到首要的、基础的作用,它们的有效实施需要通过完善行政法律规范,强化"合理"的尺度予以保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型政府形象的树立,主动行政、公开行政日益成为公众对政府的期待,行政主动、行政公开也应作为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得到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行政补偿制度综论--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补偿,作为一种权利保障和利益平衡机制,对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合法地给特定人带来特别损失时依法予以弥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行政补偿的法律规定较多,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制度,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行政补偿性质的确立,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原则应遵循人权保障、利益平衡、依法;其范围和程序应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之所以会遇到诸多的困境与障碍,其根本性的原因应当是:当代我国在从传统行政向公共行政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短缺现象;而制度短缺现象之所以严重,除了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资产专用性和公共性外,制度供给不足应是其中的关键诱因.为克服相关的行政改革困境,以制度创新作为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以及借此夯实行政改革的基础应是致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行政补偿,作为一种权利保障和利益平衡机制,对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合法地给特定人带来特别损失时依法予以弥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国行政补偿的法律规定较多,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其总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制度,符合法治政府的要求。行政补偿性质的确立,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原则应遵循人权保障、利益平衡、依法;其范围和程序应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