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公民参与民族政策的制定是推进民族政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我国公民参与民族政策制定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说明党的民族政策及改革开放政策正确,使那些以“人权”为幌子诬蔑我残酷“压迫”、“剥削”少数民族,使其深陷“水火”的无耻滥言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3.
卢梭以古希腊城邦民主制为参照构建其理想的“政治社会”即民族国家,从而形成了公民民族的理念。文章意在说明公民、主权等概念只有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才有意义,由此论证建立民族国家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并表明卢梭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民社会对其参与方式的运作及对公民理性认知和公共精神的引导培育,正潜在地改变着公共政策过程模式以及国家与社会间的权力关系。其对政策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影响范围的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的影响方式不同、人民团体的影响力凸显以及媒体曝光引发的政策参与效能趋强等四大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公民社会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客观情势,透视了继续推进具有民意基础的政策过程良性运行的工作面向。由此,在追求和实现政府善治和社会和谐双重发展目标的当下,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和阐释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实然条件是指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现实条件和具体背景。多元利益结构初步形成、公民意识开始觉醒、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政策过程的开放性相对滞后、公民社会的理性化程度不足、制度环境亟待改善构成了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实然条件。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表明了执政党对时势、民意的顺应。在对和谐社会的众多探讨中,对其建构途径的讨论最有现实性,且在众多可能的路径中,公民社会的成长最具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应该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民社会是一个原本由西方学者提出、用来研究西方社会的理论,同时也是具有不同意义和多种规范性词义的理论概念。我们可以对公民社会的理论和概念作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选择和发展。在此,公民社会是指包含了由个人、民间团体之间的自愿安排来组织的若干社会生活领域的政治共同体。我们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概括出它的若干特点;在中国存在着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动因;从描述性的角度,中国公民社会开始萌发。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法治是解决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与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公民社会理论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匮乏,民众与政府对话平台的缺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  相似文献   

10.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如何重新界定政府权限范围、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是目前中国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从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以及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相互分立。因此,改革全能政府,需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政府体制的重建;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需努力促进社会力量的成长,实现社会结构的重建及社会沟通、服务和互动机制的重建。  相似文献   

12.
公民文化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公民文化的发展会对既有的生产关系提出变革要求,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公民文化还具有提高公民素质、消解社会矛盾、化解冲突的功能,因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客观而积极地看待公民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培育公民文化、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积极促进生产关系改革、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是中国知识界的新课题,公民道德建设则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公民社会的建设,取决于公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准。公民道德是我国道德体系建设的基础,确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贯彻和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实践中,必须正确理解、认真处理好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和"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与公民"基本道德要求"的关系以及"三德"着力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对政策过程的影响是动态的过程,其中存在着政治体系结构、制度环境、政治文化、民间组织和社会资本五大变量。五大变量之间既互为变化的条件,又互为变化的因果,即某一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变动,进而导致中国公民社会对政策影响力的变化。因此,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变量关系,对于把握中国公民社会对政策过程的影响趋势,重构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无疑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建构的实质是建立当下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正确理解国家和社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大众传媒为公民社会建构表达和交换意见的公共空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认识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公民政治和公民社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政治、公民社会作为现代化社会建构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问题 ,应该尽快地纳入政治体制改革之中。公民概念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启智概念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对于公民政治、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建设 ,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垃圾处理政策与公民创议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策过程看,广州市的抗议垃圾焚烧厂建设事件是公众以“政策上的反对派”身份发动政策辩论、参与政策过程的典型体现。反对焚烧的公众围绕垃圾处理政策进行辩论,开展公民创议运动,并通过“向上引用”、“风险戏剧化”和“WUNC展示”等策略,进入政策过程。在全球风险政治的框架下,公民创议运动体现了国家、市场和社会围绕政策过程的复杂互动。广州案例表明垃圾议题下的抗争行动具备社会运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公民能力的提升和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凡是谈新媒体,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微博这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特别是遇到突发性紧急事件或者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修改时,微博必定会在第一时间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名词,微博本身的实用价值越来越被世人所瞩目。对于加强公民社会的民主进程,探索微博的角色定位和走向分析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如何有效地促进中介组 织的快速发展, 建立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文章试图对中 介组织在现代经济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为中介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挑战进行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以建立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 织的功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