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儒家的人生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社会理想、事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许多方面,是历代儒家学者对美好未来具有一定现实可能性的共同设想和追求,是儒家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并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产生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一社会理想是儒家人生理想的首要内容。“天下有道”、“大同之世”是儒家对未来社会制度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及社会风尚的设想和追求。 (一)先秦时代,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儒家所追求和向往的主要是“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当时的孔子便设计了一种融摄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物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内涵“小康”一词 ,源自《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礼记》提到的“小康”相对于“大道行也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是“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它描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 ,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 ,盛行千年而不衰 ,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立足国情、放眼发展大势 ,赋予“小康社会”以全新的科学内涵 ,设计了“…  相似文献   

3.
文学艺术对“真”的追求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因为文学艺术作品和所有门类的艺术品一样 ,都是艺术家体验和情感的产物 ,它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当然 ,文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它对“真”的追求中 ,也必然包含着对生活内蕴的真的追求。这艺术的“真”是指向未来的 ,也指向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味。文学之“真”的追求 ,表达了人类的审美理想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理想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剑林 《天府新论》2004,4(1):106-109
近代中国社会理想的追求轰轰烈烈,其中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社会理想最为典型。但这些理想追求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回顾和分析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  相似文献   

5.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 ,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 ,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腐败现象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背离。因此 ,借鉴儒家理想人格学说中的有益之处 ,对重建理想人格消除腐败现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物自体探析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性论”中,它表征着理性追求知识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古代中国的哲理,完美的“大同世界”是一个没有纷争和诉讼的世界。因此,很早以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以至消除诉讼,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所追求的伟大理想之一。现今历史地来看,这个理想虽未完全实现,但依它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和它以外的世界相比,努力的成绩还是十分显著的,“少讼”的目标实已达到。不过,这种为道德理想而努力的手段并非都是道德的。本文试就这个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8.
舍勒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病症进行了深刻的价值伦理批判,透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心价值失序、伦理道德品味扭曲、人的精神本质失位,并试图以爱的共契精神构建基督教社会主义以拯救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舍勒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契合了马克思的批判思路,但二者批判的侧重点不同.舍勒所追求的“协调时代”的“爱的共同体”精神如同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一样具有深刻性.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道德合理性 ,因为其深度追求的价值向度符合人类“善”的生活目的。市场经济的“善”性规定了市场经济道德“为己利他”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道德内含“基本道德”和“理想道德”两个层次 ;以“基本道德”为基础 ,以“理想道德”为指导的价值追求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新的社会治理与发展目标。建设当代和谐社会需要从传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引以为鉴。儒家“小康”“大同”两个层次的社会理想图式,要求我们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时要善于区分现实政治治理的“善治”与和谐社会道德理想两个层次。传统民众“太平盛世”、富而均平的追求,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突出问题加以解决,并将其作为重要价值目标来追求。和谐社会的实质内容和建设目标应体现为“政通———人和”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闫晓昀 《东岳论丛》2012,33(4):113-117
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具有“类型化”的外在特征以及“物化”的存在方式,且于相似的外在之“象”背后涵纳着共通之“意”,是一组“意象化”的人物形象,从而具备了高度象征意义和阐释能力,成为作者展现审美追求、实现文学理想、图现救治社会及重建民族品德这一根本创作目的的介质.  相似文献   

12.
米芾“得趣”的审美内涵,带有一定超文化理性与社会伦理、功利和“游”、“玩”、“戏”的特点,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的本真性灵与情感意绪;由“集古字”到“不知以何为祖”的艺术创造道路,显示了米芾高度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无刻意做作乃佳”的审美理想,则是米芾所追求的乘兴而为、不思而制、天真自然、意趣横生的艺术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周代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的产物。其对德政理想的向往,对开明政治的追求,充满了宗法家族的人情味,渗透着浓厚的原始民主思想。它代表了当时最为发达的文化水准和最为进步的价值取向。受中国古代传统思维重直观、取象、感悟的特点以及“执两用中”的辩证法观念的影响,《诗经》体现出和谐含蓄、对称统一的审美追求。其文化品格,在后代宗法制社会长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原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艳 《船山学刊》2008,(3):207-209
儒家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为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所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视内省和践行的道德人格养成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理想的追求本身进行批判性反省,是避免理想自我伤害的重要防御机制。为此,对“目的”与“手段”关系进行哲学反思,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以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模式理解“目的”和“手段”关系,由于其独断性,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暴露出了深层的重大困境,“手段”的任性与“目的”的异化因此成为难以避免的重大后果。要克服这一困境,必须在根本上瓦解这种理论模式所预设的关于“目的”与“手段”之间的逻辑链条,改变“目的”与“手段”关系的理解模式,把“目的”从彼岸世界位移到现实世界中来,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视为“目的”,把不断减少把人当成“手段”和“工具”、使人受侮辱、受奴役的社会关系视为应当追求的“理想”。以这种“目的观”和“理想观”为基点,任何把个人当成“手段”(哪怕是为了最动人的理想)的观念和做法都将失去合法性,一种与人的生命要求相适应的崭新价值观念将被确立起来,并因此深刻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所  相似文献   

17.
董梅 《船山学刊》2008,(3):112-115
“大同”和“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法律理想,但现实社会中的儒学。却不能绝对排斥法律刑罚的作用。“宽猛相济”代表了儒家对待德礼和政刑的立场。以德治、礼治、人治所构成的儒家治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也是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理想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韩庆祥 《河北学刊》2002,22(2):52-57
知识经济时代“能力本位”的核心价值观 ,即是从时代精神的反映中提升出来的一种超越现实的、并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具有神圣性和目的性 ;同时 ,也是一种正在被我国社会逐步实现的现实和事实 ,具有现实性和工具性 ,我们应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来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新秩序。由此 ,我们必须在 2 1世纪实行实力主义发展战略 ,进行能力建设 ,创建能力社会。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形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强劲活力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样的社会依托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说到底,和谐社会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换句话说,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追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它更要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为仁由己”思想以个体修身为出发点,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观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为仁”的目的并不局限于“修己”,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为仁”、“修己”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实现社会修道的和谐局面.因此,孔子“为仁由己”思想的实质是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追求,这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当下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等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