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玉琴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70-74
众多的研究者都强调诗歌的创作重在意境创造.本文认为,诗歌创作一开始就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诗歌的创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完成在后,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意象组合形成意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浅议意境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引如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0-82
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意境的概念及意境的创造过程。意境的创造需要有真景物、真情感,从而到达“象外之象”“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最后在读者的阅读、接受和想象中完成整个意境的创造。关于意象,比较赞成“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的定义。通过比较认为,意境的外延大于意象。意象是一个小单位,一首诗歌里的意象都是为了塑造同一个意境。 相似文献
3.
吴苏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6):40-41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 ,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 ,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 ,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景红录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4):51-54,66
吴文英对“梦”的痴恋 ,创造了极具梦幻色彩的意象美 ;对自我悲情的执着及主观化的方式 ,又赋予了意象以象征性 ,造成示意的模糊多向性。而情思和意象的模糊性 ,则形成了其词以朦胧、细约为主的意境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辛晓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
意境和意象是两个既独立又相联系的审美概念.意境是经过体系化的意象群落,是若干意象的有机组合.意境的内涵大而外延小,所以,意境在其所处的时空位置上,往往不如意象那么灵活.特定的语境的丧失,甚至可以导致意境的磨灭.意象偏静,它倾向瞬间的意味;意境偏动,它反映了时空转换和情思流动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张中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5):64-66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张体云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17-21
朱熹在诗歌意象和意境创作上有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在构筑意象言词上的倾向性选择 ,对表现意象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自比意识 ,形成其诗歌意象色彩丰富 ,或孤凄、悲寒 ,或幽淡、宁静 ,或奇伟非常 ,或神通广大 ;同时其诗歌意境或苍寒幽深 ,或悠适淡泊 ,或雄奇豪壮 ,或古典雅致 相似文献
8.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9.
陈桂枝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93-195
本文透过萨克雷《名利场》中人物角色的定位,探讨其中意象形成与意境拓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小说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意境研究的文章多从以下方面立论,或从史的角度梳理意境概念生发形成之线索,或从创作的角度揣摩意境构成的方法和途径,或从接受的角度描述其特征.而从本体的角度分析其构成却鲜有论及者,由此导致论意境往往侧重其与其它艺术形象共性的一面,而忽略了自身特殊性的一面.针对此,笔者立足于本体的角度对意境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其构成要素为意象、空间、氛围.在此基础上,进而时三要素的历史演化及内涵作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刘艳玲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2.
胡晔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86-87
想象、联想、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文艺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有无可替代的功用."意境"的有无是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项主要指标,意境的生成和传释都与想象和联想密不可分,"境生象外",情感在想象、联想中形成审美意象,正是这一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张中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29-132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张中成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85-88
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学理论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从发展角度看,先有意象后有意境;从审美差异看,意境丰富和发展了意象的审美内涵,成为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倩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206-207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语言,其情感通过对客观事物具体情态的描摹和场景的刻画自然地流露出来。作者恰当地处理好诗的两个基本要素“情”与“景”的关系,使它们形成统一体融进诗中,是一首诗作成功的关键。诗词翻译难,古诗词尤甚,古诗词翻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文化意象处理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李白诗歌《送友人》的两种英译本中的审美意象的翻译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给古诗英译带来一些启示。认为,在传递古诗审美意象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使译文意象与原文意象产生最佳关联,力求再现原诗神韵与意境,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张江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75-176
通过对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传统文化影响、画家思想情感的表现以及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表现风格的探讨,阐述了中国画意境美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宗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9-60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空间中,意象和意境是两个重要的范畴,他们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中,也同样观照着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而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把握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借助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应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4):48-50
意象是诗歌的细胞,诗歌通过意象组合展现诗美的魅力,其组合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为此,探讨诗歌意象间组合的结构与方式,从而揭示诗歌艺术的某些内在奥秘,就成为深得诗歌旨趣所在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