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产关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史实来看,马克思从理性→国家→市民社会→生产→接近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致的。生产关系对于唯物史观的系统阐发有其决定性的意义,其影响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科学制定,另一方面体现于唯物史观一些基本原理的科学阐释。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应当注意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的这样一些基本观点,即整体性的观点、“普照的光”的观点、世界性的观点、历史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早在唯物史观诞生之日就受到质疑。时下教科书对唯物史观教条化、简单化表述,学界对唯物史观不恰当的修正,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并不鲜见,其观点也不新颖。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时,把逻辑表述等同于理论阐述和实际运用,从而造成了三者的背离,并导致人们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3.
持“社会主义异化论”者为了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通常总是极力抬高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就是唯物史观,只有异化理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对吗?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分析。不可否认,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后期一部分著作中都曾使用过异化概念。但是, “异化”的含义、内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里格比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学》中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批判性评估,通过解构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建构了一种"生产关系具有首要性"的替代性理论。从学术上看,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误读,主要是由于他在唯物史观研究方法上的失足和在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上的缺失。里格比采用了与唯物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研究法和目的分析法对唯物史观进行解读;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亦存在明显的学术盲点。深入剖析里格比的学术上的错误和意识形态倾向性,利于消除其在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和维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文本的元典:序言中所阐明的唯物史观,使文学理论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科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学说,科学地阐明了文艺的社会性质、社会本质与功能;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和艺术生产系统的理论,为马克思主文艺理论体系的建构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思想,对文艺创作与批评、对文艺的未来发展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对原始社会的家庭思想非常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家庭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史观的应有内容。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作了具体阐述。归纳总结其家庭理论的成果与缺失,对于还原唯物史观发展的历史,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家庭历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走进历史之门的钥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支撑点。对实践概念的规定是否科学关系到能否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因此,有必要深入地探讨实践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论唯物史观的三个经典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历了初创、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先后作过三次经典性表述。在《费尔巴哈》一书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概念,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提出了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揭示了文明社会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前一个表述的修正、补充。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作了第三次经典性表述,这一表述建立在对整个人类历史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更全面、更具普遍意义,因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国家问题作为他当时批判性研究的中心问题,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从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批判研究上,可以找到马克思新世界观诞生的奥秘。一科学的唯物史观的体系,从逻辑上是坚持一定的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作为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但是就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时间进程来说,却经历着刚好相反的过程。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从上到下,从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问题的探索开始,追索到社会的经济基础,又追索到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从而找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是从国家问  相似文献   

11.
自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把唯物史观歪曲为一种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唯物论”与“决定论”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人们混淆在一起,引起误解。如何辨证解决能动论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准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李大钊在接受唯物史现的过程中,由于辩证地解决了能动论与决定论的关系,因而得出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的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当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唯物史观,质言之,就是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互动为内因来说明和深析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理论。二者构成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方法,并以思维着的形式蕴涵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层逻辑当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手稿的写作和唯物史观的形成是共时性的。  相似文献   

13.
1989年6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与改革》一书,该书“编后记”说,这本书是中国恩格斯思想研究会组织一批学者集体地长期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它既包括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又涉及到现实生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各个领域;既体现了整体性的内在逻辑联系,又保持了各个专题独立成章;既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创新,又努力使读者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受到启迪。每个专题都运用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回答当前改革中提出的一些现实问题。读毕该书,觉得它的确是联系现实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本有价值的著作,主要有如下特点: 1.坚持和捍卫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其主要内容。以阐述恩格斯关于物质生产是决定社会制度和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的思想为例。在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通常讲人类的生产时只讲一种生产,也只讲一种生产关系,即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在其中进行的经济关系。针对这一问题,该书阐明了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和两种生产关系的思想,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时一开始就讲人类有两种生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把握生产力标准,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梁襄"生产力标准"的科学性,首先是由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从而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是与马克思对个人本质的揭示过程相一致的。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就在于马克思从个人的概念、本质以及它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出发,指出个人是一个表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个性解放的科学概念。在这个概念中,个人既是历史的起点,同时又是历史的目的。真正的社会革命即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经济生产条件和一定的人的条件是一个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人的解放的标志,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个人"的实现。个人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的劳动生产力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成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这一生成过程是伴随着唯物史观理论完成的。劳动生产力向人回归的理论历程,是马克思思想嬗变的转折点。这一切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体系的最初文本。生产力概念的生成,始于经济学批判,源于共产主义理论要求,生成于哲学的科学阐发过程。把生产力理解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概念,使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但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使用的却是“交往形式”范畴。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范畴的考察,提出了“交往形式”是唯物史观得以确立的逻辑起点.并就读范畴的基本特征、含义及其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所用“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的逻辑过渡及其理论思想发展的轨迹.试图纠正马哲史上那种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这一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8.
寻找生态美学观的存在论根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美学寻求突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超越认识论,走向存在论。生态美学应当也不例外。生态美学(不是作为学科,而是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在面对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高最终目标的。所以,生态美学观寻找存在论的哲学基础,是必然的。这方面,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特别是后期的存在论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唯物史观本身就包含着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与存在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统一的。我们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为基础,批判地借鉴吸收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一些有价值的因素,阐发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的存在论思想的内涵,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得到充分的展开和丰富,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这不但不会导致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或者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相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固有的存在论维度的恢复和展开。  相似文献   

19.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首创了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一思想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相同的理论语境,其科学性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性而言是不容置疑的。但马克思划分世界历史的标准在于生产方式,囿于这一划分标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发展道路并未突破资本主义的单线论。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划分标准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