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德阳 《理论界》2022,(9):38-4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经济学—哲学方法深刻影响了卢卡奇中期思想的转变。依据这一新方法论,卢卡奇不仅克服了自己早期思想中持存的黑格尔主义特征,还将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从非批判式的拥簇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层面,实现了自身黑格尔哲学观的重新建构,而这一切都彰显在《青年黑格尔》中。可以说,《青年黑格尔》为我们探寻卢卡奇中期的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尽管该书也给卢卡奇带来不少争议,但仍不失为卢卡奇中期思想转变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试图把黑格尔的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颠倒过来。为此,卢卡奇选择了历史领域来实现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革命。但是由于黑格尔主义的影响,青年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历史辩证法的解读,没有使他最终彻底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凯文·安德森是一位美国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宁、黑格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是其研究列宁哲学的代表作。该书着重发掘了列宁在1914—1915年的哲学转向,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发现”,并考察了这种哲学转向对列宁后期著作以及对卢卡奇、阿尔都塞、杜娜叶夫斯卡娅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列宁对黑格尔的重读的确构成了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就此而言,安德森的研究颇有意义。但安德森夸大了列宁思想的转变以及黑格尔辩证法对列宁后期著作的影响。安德森继承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以黑格尔主义解读马克思—列宁哲学的理路,这对纠正机械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或许有一定意义,但如果想据此重新“发现”一个新的列宁,则显然是矫枉过正。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安德森作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固有的思维局限。  相似文献   

4.
在研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础上,青年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关系的剖析,卢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教,指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带有明显的黑格尔逻辑的烙印和韦伯合理化思想的痕迹,这使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是经典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端"。尽管如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卢卡奇与马克思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5.
吕艳红 《理论界》2008,(12):118-119
在马克思之后,卢卡奇第一次强调了历史主体—人的作用和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摆脱了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模式,重新回到了马克思哲学的传统道路上来。卢卡奇对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资产阶级哲学是以主体和客体分裂为特征的。卢卡奇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真正完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如何扬弃物化,实现主体和客体的重新统一的途径问题上,卢卡奇在不同时期解决的方法不完全相同。早期。卢卡奇通过使客体人化,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来实现;晚年,则更侧重劳动实践这一现实的实现主体和客体重新统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路程中的一个重要路标。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学徒期"的卢卡奇对"自然"概念的分析则具有多重背景支撑。资本主义物化状况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消蚀以及匈牙利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状况构成了"自然"概念的现实基础。而"自然"概念也是卢卡奇庞杂思想的理论显现,相较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式理解,卢卡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认知则是革命乌托邦主义的。康德的"自在之物"则为卢卡奇的"自然"概念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支援,而黑格尔的"第二自然"则奠基了卢卡奇"自然"概念的理论底色。这种历史与理论背景的双重揭示将为进一步敞开卢卡奇的"自然"概念准备了背景性前提。  相似文献   

7.
回到黑格尔——由"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出版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从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到莱文的<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研究黑格尔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主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对黑格尔的研究可以深化对马克思的理解,"回到黑格尔"意味着"回到马克思".20世纪早期,卢卡奇使马克思回到了<精神现象学>,20世纪中后期施密特和内田弘等人又使他回到了<资本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受到关注的今天,国外学者又试图使他回到<法哲学原理>及其讲义笔记.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掀起一场"回到黑格尔"的运动呢?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4)
在《青年黑格尔》中,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在于异化,并把黑格尔的异化概念区分了"三个阶段"。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比中,卢卡奇表达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理解。在卢卡奇看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已经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但是文本中卢卡奇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概念的模糊解读,为理解其异化思想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的深刻揭露──卢卡奇的物化概念评析张翼星《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著名思想家卢卡奇青年时间的代表作,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特别引人目的一部著作。全书哲学探讨的重心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围绕辩证法,人们通常认为,卢卡奇着重阐述的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支点包含三个层面:即黑格尔对现代概念及现代性问题的阐述、马克斯·韦伯对现代性诊断的合理化思想以及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卢卡奇是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批判和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上展开对现代性批判的,然而这一批判是在作为资产阶级现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黑格尔哲学框架内即在现代形而上学范围内展开并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理论困境.卢卡奇现代性批判的意义不仅表现为开启了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向,而且对于确立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理论范式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从黑格尔哲学立场出发,对马克思哲学之价值加以描述,其初衷是为了摆脱韦伯对责任伦理的呼唤与其所描述的形式理性脱钩的困境。这也回应了卢卡奇对经由康德主义立场来主导并审视这个问题的早期社会学-文学研究。卢卡奇的问题意识表明,在韦伯的形式理性的世界中,如何通过激进的黑格尔辩证法,在寻求将社会的客观形式结构和能动者的两个对立的极端结合中提供有效的行动,并且在哲学上和政治上超越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改造,体现了本体论内在逻辑的展开和揭示。他恢复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根基处的作用,其根本目的在于纠正对辩证法进行扭曲的经验主义、修正主义传统。卢卡奇所做的工作亦是将黑格尔与马克思放在一个发展的平台上进行对话,其实质仍是独立自主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历史转变时期的哲学家 贝内戴托·克罗齐(1866——1952)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罗马大学就读时,曾专门研究过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1896年到1900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讨论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社会历史问题。当他用黑格尔哲学来解释社会中一些现实问题时,发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矛盾及其对解决现实问题的软弱无力,因而产生了“苦恼的疑问”,并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在这个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对马克思摆脱黑格尔哲学的羁绊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的水平上。马克思当时致力于探求能够科学地解释社会,并且能够反过来改造社会的哲学。唯心主义哲学不可能是这样的哲学,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也称不上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在学术界,关于伦理、正义和马克思哲学的争论,已然推动了对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结构的思想根基的广泛讨论。我们认为,这种讨论从一开始就应当说明马克思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的某些预设:关于马克思是否在其现代社会批判当中援引伦理准则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对马克思的著作的重新释义来作出否定的回答的;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后黑格尔的,马克思把康德"形式主义"、"空洞"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作为伦理问题的布尔什维主义》和之后的第一部作品《策略与伦理》,就布尔什维主义是否具有伦理的问题给出了两种对立的结论,因此比《历史与阶级意识》更能反映青年卢卡奇走向马克思的思想过程。推动卢卡奇从“浪漫的反资本主义”转变为“救世主式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在根源,在于其对伦理的理解跳出了新康德主义范畴,走向了一种政治现实主义的政治责任。这种政治责任是指向未来和行动的连接性的集体责任,体现了青年卢卡奇走向马克思的敏锐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范围内,人们在责难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时,主要是说它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或者说它背离了恩格斯和列宁,这两个方面又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诚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历史发生深刻变动的时期,卢卡奇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也在发生激烈的震荡。他针对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普遍忽视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思想关系的倾向,在试图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思想渊源时,过多地渲染了黑格尔的思想成分,表现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严重影响;他针对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在试图着重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和实践观点时,与恩格斯、列宁的某些观点发生了分歧,表现出哲学上的某些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