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奇石,作为传统的收藏大品,向来为人们所倚重。奇石也称雅石,古人将奇石、紫砂壶、兰花并称为文人三雅。所谓奇石,大多由几千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石头或树林因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演变而成,它记载地球和宇宙的自然信息,因而显得尤为珍贵,并具有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如“硅化木”,那是树木遗体石化后的产物,也叫“石树”,距今大约1.5亿年的侏罗纪,因其恒  相似文献   

2.
涟水,古称“安东”,地处苏北腹地,一直是淮扬之襟喉,齐鲁之门户。全县总面积1676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人,境内林青水秀,景物天成,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历史悠久 资源丰富 涟水早在公元前117年就制县,已有2100年的历史。宋代大诗人苏轼有词形容涟水“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涟水人文荟萃。好学之风千年延续,素有“读书之乡”之美誉。北著名书画家米芾留下的“米公洗墨池”千古称颂。当代  相似文献   

3.
在长城脚下的北京怀柔区官地民俗村,有一座名叫“砚泽俏石轩”的四合院.走进一看,两株茁壮成长的枣树,四周及屋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这些原本沉睡在深山沟谷之中的怪石,来自我近20年的不断发掘. 我原是怀柔区人民武装部的一名干部,爱石如命.2000年退休后,我有了更多时间觅石.“猛虎下山”、“白猿攀树”……我利用16年时间,踏遍了怀柔的山山水水,收藏精品奇石200多件,建成了奇石展馆.  相似文献   

4.
周苏莉 《社区》2010,(20):50-50
一些真正的收藏者,他们喜爱收藏奇石、邮票、旧书等物品,有的还参加过疆内外的奇石展、邮票展.而这些藏友大都被朋友称为“石痴”、“邮痴”等。记得一位集邮爱好者说过这样一句玩笑话:不管收藏何种物品.只要你沉了进去,肯定会“为藏痴狂”。  相似文献   

5.
侯桂林今年68岁,原是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1994年离休后,致力于奇石收藏和石文化研究,珍藏奇石300余件,其藏品《神龟无量寿》(灵璧磬石)获国际奇石博览会一等奖;硅化木《鸣凤》、彩陶石《悟空贪恋花果山》分别获第二届山东国际奇石大展二、三等奖。现为山西省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走进侯桂林的家,就如同徜徉于奇石的世界。看得出,主人对奇石这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宝的无限钟爱和痴迷。当我问及为什么喜爱这些石头时,侯桂林老人指着墙上的一幅名人字画《石寿》,笑着说,爱石者长寿。他…  相似文献   

6.
高志义为青海省武警总队离休干部、青海省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青海“江河源奇石馆” 馆长、青海“源石斋”斋主、《三江源奇石集》主编。爱石藏石多年,离休后更加热爱石文化,多次跋涉江河源头和昆仑山麓寻觅、搜寻江河源奇石与各类奇石,所藏江河源奇石与柴达木风砾石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青海首屈一指,国内也不多见。 高老的“源石斋” 和“江河源奇石馆”藏石先後经《中华当代艺术家名品大典》、《观赏石宝典》、《中国当代藏石名家名品大典》、《一九九八年青海年鉴》、《黄河奇石》、《中国赏石大典》、首都《地球》杂志、《中国…  相似文献   

7.
郭长祥 《北京纪事》2015,(12):39-41
王永利,中等个儿,浓眉大眼,今年56岁,开公交车已行驶30多万公里。王永利是老北京人,祖上居京200年,老北京的爷劲儿在他身上处处体现。他好玩,他收藏的奇石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为此,人送他绰号“石头王”。说到“石头王”,一是他姓王,二是他收藏的奇石形成了一定规模,很有特点,所以称为“石头王”。  相似文献   

8.
在焦山碑刻中有一方镌着“城市山林”四字的横额石刻,书体高妙,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墨迹,用以称赞当时的京口风光。此一石刻是明崇祯十三年鹤林寺的僧人翻刻的,解放后移藏于焦山。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原籍太原,幼年随父克韩徙居襄阳,故又为襄阳人,自号“襄阳漫土”也称米襄阳。后又迁居丹徒,住居的时间最长。 米芾的母亲闰氏曾被征入宫中服侍英宗皇后,据说她是神宗赵顼的乳母,因此神宗即位后,米芾得以“藩邸旧恩”补授县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使、太常博士、知无为军  相似文献   

9.
《新天地》2007,(7)
我和刘志信是邻居,他自1992年退休后就开始收藏奇石,我经常见他捣鼓石头,也不免受到熏陶。一天他邀请我去他的地下室看看,我一进屋,立刻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奇石所吸引。室内排列着几个石架,石架上摆满了奇石,每块奇石都有一个配合无间的石座。老刘站在架子前面,就好像部队首长在检阅士兵,他轻轻抚摸自己的藏品,脸上又浮现出父亲对儿女一样的关爱。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美为主的栖霞石,既有太湖石的玲珑又有灵壁石的声音,既有淄博文石的纹理又有玉石般的滋润,栖霞石在明朝的《素园石谱》中就有记载。蒋氏奇石馆以栖霞石太湖石为主,兼有灵壁石、淄博文石、大化石等几十个石种。从小酷爱艺术的蒋金土先生,工作之余擅长绘画和制作盆景,由制作水石盆景发展到收藏奇石,并创建奇石馆。 蒋氏奇石馆位于南京夫子庙秦淮人家宾馆西边,馆内有一镇馆之宝——“天下第一奇盆”,此盆长为2.35米.宽为1.15米,深0.35米,高0.58米,型似元宝,足可容纳二个人“共枕同盆”,参观者无不为之称奇。奇石馆内大、中、小奇石应有尽有,有像型石、造型石、玲珑石、景观石、卵石,还有各种天然石盆、石桌、石  相似文献   

11.
昂贵的石头     
我是市晚报的记者,一天午饭后,我到报社大楼旁的城市公园里散步。我向来就有收集奇石的爱好,趁着中午没人,便到石河中捡起了石头。突然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了我身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手里的石头。我尴尬地将石头放回了石河中,那人却说:“你别误会,我不是这里的管理员!”我笑了,中年男子搭讪道:“这石头有啥看头吗?”我说:  相似文献   

12.
奇石之山     
李振南 《社区》2014,(32):28-28
在温州,有两座奇石之山,一座是位于乐清市境内的白龙山,另一座是坐落在苍南县域里的玉苍山。我说的奇石之山,是指这些山山上密布着灵秀、精美的石头,正像一首歌里说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那种,而不是以雄伟壮观、高耸挺拔的山峰为主要景观的大山。当然山峰的主体也是由岩石构成,但那是巨崖,它们太大,严格意义上不能把它们说成石头。  相似文献   

13.
只要是奇石,那么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为什么有的石头有收藏价值,而有的一文不值呢?一般认为,评价奇石的收藏价值可从形、色、质、纹4个方面入手。"形",就是要求石形完整,多姿多态,风情万种。"色",以色艳为上品。"质",以坚硬、手感润滑细腻为上。"纹",图纹清晰,质纹流畅、线条柔和。总之,或石形奇异,或石色奇丽,或石质奇坚,或石纹奇妙,越奇越值得收藏。  相似文献   

14.
奇石是自然之杰作、天地之造化。它凝聚了山水之灵气,汲取了日月之精华,被人誉为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因此,奇石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把玩鉴赏、陶冶情操的瑰宝。在我国,奇石收藏和鉴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奇石收藏家、鉴赏家。他们爱石、迷石、藏石、咏石、画石、书石,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且丰厚的奇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在设计师、商人、收藏家、中科探险协会陨石科学考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众多角色中,庞炳燊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石痴"。二十年间他俯拾万石,觅石、藏石、赏石、玩石、悟石,成了他生活里最大乐趣。与众多奇石玩家不一样的是,庞炳粲收藏的石头都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陨石,他还在广西柳州石尚1966文化园区成立了陨石展馆,不遗余力地推广陨石文化。在庞炳粲看来,结缘陨石,捡来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健康、文化、财富与自由。  相似文献   

16.
散文两题     
罗舜求 《老友》2008,(5):21-21
奇石的魅力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中国几千年的奇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奇石以独有的自然天成性、历史悠久性、收藏唯一性、造型、画面包罗万象等特殊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奇石爱好者。文人墨客把奇石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相似文献   

17.
老友尹兴晨人称“石痴”,因为退休后爱上收藏奇石,抱着采尽山东石种的愿望,跑遍了沂蒙山区北部的山山岭岭、峡谷河滩。老尹一天不进山寻石,心里就烦躁,饭吃不下,觉睡不安。一听说某地发现新石种,他立马加鞭赶到,千方百  相似文献   

18.
伍弱文 《中华魂》2013,(14):52-52
想起那些在岳麓山漫游的日子,想起那些可爱的石“蝌蚪”.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会晤。我们上古的祖先就是用这些石头“蝌蚪”交流呢。这些石“蝌蚪”是我国最早的汉字:“禹文字”,爬满石“蝌蚪”的石碑叫禹碑。  相似文献   

19.
石趣     
金鉴 《北京纪事》2016,(7):109-112
我崇尚纯洁、质朴,对天然的石头情有独钟,但我并非是奇石的发烧友. 我相信缘分,这些经过千万年大自然缔造的奇石,本身就具有灵性.但我并非刻意追求,我搜集的这几块石头是我数十年来偶然的邂逅,并奉为天穹斋中之文房.  相似文献   

20.
需用耳朵来“观赏” 时光要倒退回几年前,重庆市丰盛镇村民寥顶富在犁地的时候,偶然挖到一块石头。他想将石头扔远点,突然发现石头内居然有响动。他拿石头到耳边。摇,石内传来“叮叮咚咚”的悦耳撞击声。“石头会唱歌?”廖项富叫来家人,在自家田地附近挖掘,居然又掘出数十块响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