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森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36-138
美育是一个受到漠视的领域,高等教育的美育尤其如此.然而世纪之初的高等教育呼唤着美育观念的更新、美育思路的转换.本文尝试着开启一种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等教育的美育观念--从美育即"审美教育"转化为美育即"美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人的自由与审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极力寻求改造人的新方法,认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他论述了现代人人性的分裂以及他对和谐的追寻;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是从席勒开始,在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美育才真正确立了它独立的地位,并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谈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理论界》2000,(4):49-50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是高等学校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 ,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 ,但在素质教育中却往往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实际上 ,加强美育教育 ,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美育即审美教育 ,或美感教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 ;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 ,美化人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教育反贫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在'十五'计划中期的中国西部农村,哪些特征因素影响农户的贫困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反贫困战略?"通过对2004年2至4月进行的大型调查的分析研究,我们将贫困线设定在每人每年637元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估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村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贫困"和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因素等构成累积的贫困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教育反贫困"战略.本文立足于这一点,对中国西部农村"十一五"期间"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一个受到漠视的领域,高等教育的美育尤其如此。然而世纪之初的高等教育呼唤着美育观念的更新、美育思路的转换。本文尝试着开启一种适应新世纪教育要求的高等教育的美育观念——从美育即“审美教育”转化为美育即“美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彭兴伟 《兰州学刊》2004,23(3):70-72
本文试图将席勒与马克思作一个比较研究,着重介绍了席勒的<美育书简>和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很多学者都把<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作一部美学著作来读,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因此这也不是比较的着眼点.两位思想家追求自由的共同理想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休闲教育的实践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教育是教导人们实现圆满生活和完美人生的教育,使之"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教育的实践理想是:从生活世界入手,提高生命的质量与生活的品位;从人生实践着眼,培养健康优雅的生活理念与方式;从生命价值定位,引导全面、平衡发展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构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的视角,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环节等三个方面对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探索,旨在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的学校美育课程应是一组课群,而不是一门课程.这些课群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至大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又包括学校第二课堂;它既包括活动类课程、赏析类课程,又包括理论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它的内容既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类型的人类艺术经典作品,涉及到青少年的艺术能力培养,又涉及到美学、美育、艺术史、艺术批评、审美文化等基本知识.小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感性教育(敏锐感知,激发情感与想象);中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趣味教育(在审美赏析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阶段美育课群的目标设置为人格教育(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2005,(7):103-105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谓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谓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