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汇编作品、合作作品、演绎作品及电影作品这类复合性作品的创作中,通常会涉及对已有作品的利用,或最终作品本身又可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分作品,从而出现已有作品、分作品的版权与最终作品的多重版权共存的情形。笔者从多重版权的基本形式———双重版权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具体情形,并从知识产权理性层面及经济学视角考察这一权利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对多重版权的行使规则予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2.
建筑作品不同于普通的著作权作品。鉴于建筑作品的特殊性,我国对建筑作品著作权给予更详细系统的保护。应当将建筑作品设计图、建筑物、建筑模型等不同表现形式的建筑作品作为一类进行保护,对于建筑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作出必要的限制。对侵权行为的范围和救济方式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3.
保护作品完整权对“歪曲、篡改”的认定以作者为本位,忽视了读者在创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可能导致优秀再创作面临侵权的风险。作者对作品的绝对解释源于保护作品完整权形成了天才的作者、情感表白的作品、客观性理解的基本结构。利用接受美学对以上要素进行解构,可以发现天才理念有失偏颇,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密切,对作品的理解具有不可摆脱的个体性和历史性。为了淡化作者至上的浪漫主义色彩,防止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滥用,可综合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规定。就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标准而言,在种类甄别的基础上,对文艺作品、科学作品中的图形作品、模型作品和计算机软件适用损害作者声誉标准,对其他科学作品适用违背作者意思标准。  相似文献   

4.
钢琴演奏中作品分析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从宏观上包括对作品的曲谱、创作背景、主题、体裁、调性、曲式等方面的分析,从微观上包括对作品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句法、踏板等方面的分析。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演奏者才能准确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深刻理解作品内涵,进而精彩、生动地诠释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演奏好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需要对作品和演奏技法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研究中国风格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历史形成和创作途径,以及作品内容和内涵,明确作品要表达的风格;通过对演奏方法、技巧的探索及各乐器演奏者内部的协调配合,达到全面、到位地体现中国风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小说续集为续写作品的代表 ,分析了续写作品的特性 :1.对原作的依附性 (包括对原作内容和篇名上的依附性、名气上的依赖性 ) ;2 .反作用性 (对原作内容和传播的反作用性 ) ;3 .自身的独创性。在此基础上 ,文章指出 ,续写作品并没有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权 ,而是对原作品的合法利用 ;同一部作品可以有不同的续写作品 ,续写作品可以再被续写  相似文献   

7.
众多案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生成物已经能媲美人类创作的作品,成为具备独创性的作品。人工智能创作相关的神经网络算法之设计、学习数据之筛选最终体现的是人的创造性劳动,人工智能作品是对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有益补充与丰富,是创作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成果,应当对人工智能作品予以著作权法层面上的保护。对于人工智能作品的具体保护,应参考电影制片人模式,将著作权赋予投资者;作品价值应交给市场评判,同时基于作品的来源难以区分的考虑,应对人工智能作品赋予与一般作品同等的权利保护期限。  相似文献   

8.
汉代以后,世人对屈原作品有屈辞、屈赋、屈骚等异称,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世人对于屈原作品的接受有关。这种接受又以屈原作品被编成集为界,分为结集之前的具体篇章接受,和结集之后对于屈原作品集的接受两个阶段。后世混淆了前人对屈原作品这两种不同接受状态下的文体认识。另一方面,后人对屈原作品的接受,受自身所处时代文体观念的影响,依当时的文体观念来认知屈原作品,而没有回归到屈原作品所处时代的文体语境中去。  相似文献   

9.
选取当代西方较有代表性的长篇少年小说,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宏观解读,发现作品中隐含着大量原始仪式的原型,如过渡仪式和原始巫术等。指出这些原型在作品中多被重置、变形、个人化或现代化,无论对少女主体的成长,还是对作品表现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所谓非独创性作品,是指对作者不明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并署名出版而取得著作权的作品。被收入整理的作品因其属非创作性劳动所得,其原作品则可称为非独创性作品创作源。对非独创性作品创作源而言,它的特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已具体化;表达形式已特定化;流传有一定的公开性;创作源的作者身份不详或不明确。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作品源。在一般的作品源理论中,作品  相似文献   

11.
阎镇珩的骈文数量不多但其骈文意识明确、骈文兴趣强烈。他以古文为骈文,注重语气词和虚词的使用,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追求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多写所闻所见,现实性和真实性明显,即使是历史性题材,也多借古讽今或以古鉴今,情感浓郁,文气流畅。在文章和学术思想上,他师承桐城,推崇宋学,批判汉学,但又不废骈文。这说明文章崇尚与学术倾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南朝江总被称为"一代辞宗",南朝佛学之兴盛、帝王之殷情佛法、家族之好佛思想的影响等众多因素玉成了江总的好佛倾向.在佛教思想影响下,江总佛释诗写景与佛理互相融释,显示出幽静舒缓的气韵.对江总这一典型个案的分析,有助于对南朝士族既信仰佛释又重声色之矛盾行为提供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衍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以李贺、姚舍为代表的唐诗研究和以唐宋散文史为代表的古代散文研究为其突出成就。在对先生研究成果的归纳分类上,在学术界对先生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学术成就作了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4.
《宣讲余言》是岭南晚清民间小说家叶永言和冯智庵在宣讲圣谕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文言小说集,小说围绕着圣谕十六条的主旨展开,广泛地反映了岭南晚清的社会现实,语言以散体为主,兼用通俗平易的骈体语言。  相似文献   

15.
对江淹的身份误读使我们对"江郎才尽"惋惜至今。在文学史语境的影响下,大多数人把江淹当作文学家来看待,并以此来要求他。其实,江淹一直抱有强烈的"立功"理想,执著于政治人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仕途目标。但人们一直欣赏和回想不绝的是他穷愁失意时的文学人生。古代中国的很多文人都陷入如此历史语境中的人生悖论。  相似文献   

16.
江淹“才尽”之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郎才尽”与江淹自己宣布的一个梦有关,其时在建武四年(497),正当齐代政局发生变化、王融政变失败、萧鸾独揽朝纲大开杀戒之后。江淹此时表示要淡出文坛无非是为了降低知名度,远祸全身;同时也可以体面地解释自己创作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在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对江淹的作品及其生平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其思想的研究相对有所忽略。江淹的思想兼有儒道释三家,三者相融为一。江淹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贯穿其一生,成为江淹一生最根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其儒家思想具有通脱的特点,是南北朝动乱不安时代儒家思想在安身立命方面的曲折反映;而以道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为辅,其佛家思想又依附于道家思想之上。  相似文献   

18.
李华的文学成就以古文称著,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然而,李华的骈文是其古文成立的基础。在中国文类发展史中,李华的骈文乃是介于六朝骈文和唐宋散文之间的一个亚类。对李华骈文代表作的分析表明,其骈文不仅影响了唐宋古文,还对宋四六的形成起到了范型作用。此外,李华的骈文对研究中国韵文体寓言的缺类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宋四六文能够振兴于道学极盛之时,与博学宏词科的制度保障密切相关。严苛的纳卷和考试制度以及既稀且贵的宦途前程,不仅为词科应试者提出了异乎寻常的“博洽”要求,更激发了天下学人竞为“通儒”的渴望。词科考试排斥“以文体为对属”,不允许“出于准绳之外”。它所推重的“四六格”除体制与格式外,还有用事属对、协和声律的严格要求,若一字失律,便会遭到黜落。南宋硕学通儒多为词科出身,用功既深,其文章便自然呈现“以用事亲切为精妙,属对巧的为奇崛”的独特气质。要之,南宋四六组丽瑰美,格律精严,直可与六朝骈文相比肩。  相似文献   

20.
《法言》是扬雄拟《论语》而作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在语言艺术上,吸收和承继了《论语》等先秦散文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典故等,丰富和发展了散文语言。另外,扬雄还以辞赋和散文创作相互融合的笔法,使《法言》呈现出《论语》所未有的华彩气息和骈俪化的时代风貌。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而改变长期以来认为《法言》仅是模仿而没有艺术特色的偏见,重新认识其在散文史、骈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