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衮卜扎布是 1 7世纪至 1 8世纪初期乌珠穆沁蒙古族著名学者、翻译家 ,他所编辑的《智慧之鉴》及《衮卜扎布辞典》是印藏蒙词汇翻译的标准手册 ,由于有了这两部辞典 ,使《甘珠尔》、《丹珠尔》两部经典才得以译成蒙文 ;他编撰的《恒河之流》是一部蒙古黄金家族简史 ,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元村是东北地区一个农区蒙古族聚居村落,村落生活属于日常生活范畴.村落中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主张蒙汉双语教学模式"的历史事件,到当下部分村民(即学生家长)促使子女放弃蒙语言学习的转学热潮,村民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形成的语言态度对民族教育与民族语言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区蒙古族的村落生活属于日常生活范畴,日常生活有其内在结构和基本图式及一般运行机制.以烟台营子村为例,深度剖析农区蒙古族凝结着族群认同意识的日常生活经验,对如何认识现代化及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英雄史诗是蒙古族远古文学的经典。在蒙古语族人民的英雄史诗中,除举世闻名的长篇史诗《江格尔》和《格斯尔》外,有记录的其他中小型英雄史诗及异文有550部以上。虽英雄史诗的宏观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一些,但是研究成果比较突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宏观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和《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等两部学术著作,可谓是我国蒙古族英雄史诗宏观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的天文学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 9世纪到元朝之前 ;元代阶段和明、清两代。蒙古族天文学有两个主要特点 :多源性和世界性。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族天文学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成吉思汗时期 ;窝阔台汗时期 ;蒙哥汗研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后 ;以忽必烈汗召令颁行我国第一部《回历》为标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提要]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性的一群人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需求和强调。贵州省乔央村的5个民族村民存在超越民族身份差异的同姓不婚习俗、超越民族文化差异的土地信仰文化、超越民族社会边界的村寨互惠秩序、超越民族利益的村落共同利益,不同民族村民具有的共同性促进了村落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多民族杂居村寨分布具有普遍性,多民族村民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后形成了若干超越民族差异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观层面的多民族杂居村寨村落共同体的生成与维系,可以成为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詹姆士.巴里的小说《彼得在肯辛顿花园》和《彼得和温迪》写于20世纪初期,小说的主要人物彼得不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还有四个象征性身份。通过分析彼得的身份及特点笔者进而阐明彼得身份的多样性及颠覆性是与作者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正>近一两年来,由于从外地传进一部新编的《揭氏族谱》,而在揭阳掀起一阵“揭氏文化热”。《揭氏族谱》让揭阳文史学者大感兴趣的原因是,它“揭示”了揭氏一姓来源于西汉人史定曾任揭阳县令,这让揭阳人感到光荣与欣喜,于是“当仁不让”,热烈反应。对此我以为可以理解。如果经过调查能证明“情况属实”,我以为本土人士还应举行更大的仪式来予以庆祝。诚然,“揭阳”一姓来源于史定之令揭阳,早在南宋初期福建籍史学家郑樵《通志》就已经写到了,只是过去没有被揭阳人“发现”。当然,这也还不是郑樵的“发明”,早在郑樵著书1000年前出版的《史记》、《前汉书》等,就都已经闪烁其词,有所“暗示”。郑樵可能正是据此而断定史定之改姓“揭阳”,是以其曾治该邑之故。  相似文献   

9.
在蒙古族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阿尔戈聪的传说》,大约产生于十五世纪,它是以十三世纪蒙古族封建社会初期的历史人物阿尔戈聪的事迹为题材,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人民口头创作。这部作品先后收入《罗·黄金史》、《蒙古源流》、《青史演义》和《成吉思汗传》等古典名著里。由于原稿逸失,它至今不为人所见,因此,作品中的主人公阿尔戈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尹湛纳希的优秀长篇《一层楼》和《泣红亭》,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这部作品不仅仅具有宏伟、独特、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而且具有完美、生动、繁复、谐和的表现形式,这是蒙古族长篇小说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这种统一依仗着作者独特完美的艺术构思。艺术构思主要是通过艺术结构来  相似文献   

11.
以民国时期珍稀山东峄县《武氏族谱》、山东无棣《高氏五修族谱》、河北献县垛庄《张氏家谱》、广东廉江《庞氏族谱》为研究对象,对这四种家谱文献的作者、始祖、始迁祖、修撰过程、内容等进行综合考释。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中后期,俺答汗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蒙古各部众,维护其统治地位,遂制定了《阿勒坦汗法典》。其中关于婚姻家庭、妇女与儿童等方面的规定,突显出当时蒙古杜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法典对于妇女人身安全及其人格尊严予以严格地保护,罚畜的数额十分可观。《阿勒坦汗法典》既是当时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蒙古社会特殊的民风民俗的真实反映。蒙古族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参与意识较强。蒙古族多妻妾制直接促进了蒙古人口的增长,为蒙古族人口繁衍生息贡献巨大的蒙古族妇女随之倍受尊敬。有睿智的统治者即以法律之形式肯定她们的功绩,维护她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江格尔》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蒙古族史诗,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江格尔》由广大蒙古族群众创作而成,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在《江格尔》史诗中有两个基本母题系列即:婚姻型母题系列、征战型母题系列。透过这两个系列可以看到蒙古族原始思维审美意识,及审美意识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约翰·厄普代克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农庄》《夫妇们》和《兔子归来》集中反映了美国60年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小说中人物国家、种族、性别、宗教等身份认同的变化踪迹,揭示了作者对这种变化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5.
酒是蒙古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因此,作为蒙古族的第一部历史、文学作品---《蒙古秘史》也提及了酒。《蒙古秘史》是把酒作为蒙古族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加以描述的。据粗略统计,《蒙古秘史》中18次提及酒,而且内容广泛,涉及到饮酒的器皿、场合、方式、礼仪、禁忌等,它们的综合不仅为我们较全面地展示了蒙古族丰富的酒文化,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变化、经济兴衰以及蒙古族的礼仪、禁忌、伦理道德、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连带性视角回顾历史上蒙古人的盛衰与荣辱体验,特别是历数历代统治阶级对蒙古族所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的同时,试图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思维,盘点反其道而行的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另类历史轨迹;同时以“历史欠账”与当今蒙古族聚居区生存条件捆绑探究的新视点,揭秘蒙古游牧社会变迁与当今蒙古族村落群形成的因果关系;进而把一直被忽略的历史原因为诉说理由,使其确认为致使蒙古族滞后的一项分量很重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覃氏族谱》初探李凤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土家族人口137.9万多人,占总人口的38.37%,而土家族中又以覃、田、向、黄、唐等为强宗大姓。研究《覃氏族谱》(以下简称《覃谱》)对于研究土家族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利川市档案馆收藏的《覃谱...  相似文献   

18.
正冀蒙辽交界地区是通往东北平原、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东北渔猎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的必争之地。王志清博士《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书,以辽西地区一个蒙古族村落为个案,考察该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开拓了探讨北方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少数民族村寨与韩国传统村庄建设的分析比较为基础,阐明两国传统村落的差异是由村寨文化、环境、地理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重点选择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与韩国传统村庄的建设策略应对与保护方法措施进行分析与比较。通过剖析,总结出中国与韩国传统村寨文化的特征,获得两者最优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析研究。希望以此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0.
《接骨师之女》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从流散批评、身份认同以及"第三空间"建构等角度,对小说《接骨师之女》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考察,可揭示三位女性对身份的困惑、疏离、接受和重新建构的内在因素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