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现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或者说,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归宿。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内容涉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而关键在于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任务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取决于这个政党是否有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2.
从生产力标准来看,目前影响生产发展,影响改革深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着深层的行政血缘关系,盘根错节,难解难分。十年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这种关系,而且,改革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其根子多在政治体制中。“官倒”对改革的破坏性是极其严重的,人们深恶痛绝,而“官倒”问题表现在经济领  相似文献   

3.
全面考察建国以来山西省政治体制的历史发展,仔细分析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弊病,深入研究改革的具体内容、原则、方法和步骤,是党的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之后,山西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完成这项课题,对于推动山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生产力发展,具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应当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应当不断完善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几年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上的许多弊端相继暴露出来,进一步改革政治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越来越显示出来。人们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不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前进,互相依赖,互相配合。否则,社会主义优越的政治制度只是抽象的概念,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理论学习》1987年第6期发表于建文同志的文章《应当清除人为附加给政治体制的某些内容》,认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确切内涵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从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应当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体制。——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应当是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体制.——从政治体制的构成形式看,社会主义政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社会主义实践的困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重建社会主义观,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改革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在注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学习、吸收外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有益的东西,而且还在于要彻底摆脱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努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8.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既有间接的联系,也有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而至今被人们忽视或不被人们所承认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直接联系,其实从上层建筑一产生起就存在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在它们之间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基础上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对矛盾,形成矛盾运动。提出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理论,对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核心,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是邓小平改革思想始终要把握的大局。  相似文献   

10.
<正> 《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不能不引起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建国之初,它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中国是从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宏观上分析了生产关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社会分工的二重性,提出了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生产力三位一体的宏观政治结构及其影响,将社会分工作为解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出发点。微观上,考察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素,即稳定、效率与民主,揭示了传统政治体制低效运行的原因,即制度缺失、个人理性泛滥和政治权威相互强化将政治体制锁定在低效均衡中。在政治体制发展中,采取历史制度主义的方法,克服传统官僚组织和个人理性选择所引发的社会弊端,提出政府积极主导、文化教育弥合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本政治体制模式,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话语探索。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光辉部克敏邓小平同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想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而为适应这种经济的发展需要,就必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依法治国,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当前行政审批改革存在的问题是影响政府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不仅事关行政审批改革而且涉及政府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改革能否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发端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城市改革和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地回顾农村改革的历史,清醒地认识和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说:“14年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僵化的经济体制和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是在成功实现从“国家革命的逻辑”向“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历史转折中取得的。我国改革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必然性使得它能够很快地切入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中,从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为“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提供了社会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能否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得到成功推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发展与深度推进的关键环节,必将成为新一轮解放思想与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纲领性文件,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道路。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首先必须置于中国的现实基础之上。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19.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指导下,通过改革开放,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使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西藏同样经历了这一过程,是全国整个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西藏是边远的民族地区,相对于内地,她在经济、政治诸多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经济发展在大的框架上和全国保持一致,在经济部门起飞的先后次序、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形式、改革的侧重面、改革层次等方面有不同于内地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在即将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全面规划的党的十三大召开的前夕,我们重新学习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对于加深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改革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增强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