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记文学无论是从与小说、诗歌等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比较的角度看,还是从传记文学自身的纵向发展的角度看,都是相当引人注意的,甚至可以说,其成效是前所未有的。90年代以来诗歌创作每况愈下,诗歌读者越来越少已是公认的事实。小说创作的状况要好得多,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一直攀升,直到年产八、九百部之多,但真正能够成为热销,而能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如建国后17年出版的《红岩》、《红旗  相似文献   

2.
胡适在批判我国古代传记的缺点和吸收西方现代传记文学长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传记文学思想。他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传记文学名称的人,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一直都在提倡传记文学,并以创建传记文学理论和努力创作两方面的实绩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史上显著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所史时期,写英雄,写当代风流人物,仍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传记文学的重要题材。近年来,作家王火先后推出两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血染春秋》(花山文艺出版社)和《外国八路》(百花文艺出版社),着力于塑造正面典型和描写英雄人物,这对传记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 我国文学发展史中,传记文学有很悠久而优良的传统。就其产生之早来说,大约是仅次于神话、传说和诗歌,传记文学与历史著作则应是同步发生的。而在神话、传说和诗歌中,其实也已孕育传记文学的质素。在我国文明史的开端时期,无论是远古国家中的右史记  相似文献   

4.
中外传记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评《传记文学史纲》徐宗文从世界范围看,在所谓“后现代”时代,某些传统的文学形式日益成为“夕阳艺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传记文学虽然也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在20世纪却能焕发青春。据统计,目前在欧美国家,每年出版...  相似文献   

5.
郑笑平 《中州学刊》2004,(5):115-117
我国新时期传记文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兴盛,在短短20年间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绩,科学家传记异军突起、平民传记成为世纪之交传记文学的一个亮点.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品位之高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这些都使新时期传记文学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新时期传记文学创新成就喜人、美学价值彰显、经济效益可观,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媚俗化、克隆化、快餐化、工具化和不真实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近年来一直备受全社会关注。如何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人格,塑造高尚道德观、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从传记文学文本特点出发,阐释了传记文学教学与青少年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传记文学在青少年人格养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传记文学,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因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阶段 传记文学作品早在古代就出现了。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则是现代形成的。 我国传记文学的最早萌芽,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左传》与《战国策》等史书。比如《左传·曹刿论战》与《战国策·触(尤言)说赵太后》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它们既有史料的实录,又有形象的描绘。但在总的倾向上仍属史书性质。到了《史记》,便出现大量传记文学作品。它们的特点是“不虚美,不隐恶”,坚持“实录”原则。它们“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故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新的传记文学作品陆续出现,传记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古代传记文学的研究及整理也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为了增进对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了解,有必要对传记文学的起源作一些探索。 我国传记文学的源头在哪里?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相似文献   

9.
论述中国传记文学2000多年来的悠久历史、巨大成就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作品。以时间为经,分五个时段,系统全面、精当而扼要地论述了中国传记文学以《史记》为代表的辉煌开端,杂传的兴起及其成就,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嬗变,现代传记文学的发展,当代传记文学的马鞍型发展。总结了中国传记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上日益重视人的价值问题,人们对名人的生平事迹及个性在经历中的表现与作用,越来越感兴趣,因而传记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日益受到读者的欢迎。当代传记文学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热潮。我国古代传记文学有着丰富的遗产。今天探讨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以认识古代传记文学的传统,对当代新传记文学创作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位置及其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作为现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由传记文学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质决定的。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具有历史与文学结合的独特品性,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自觉时期、低谷时期和繁荣时期。本文列举各时期的代表作并分析其特点,指出当代传记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传记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重要文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的现象;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独立文体地位没有得到承认;进而从中国传记文学的悠久历史、巨大成就、重大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论述了传记文学应该作为独立文体列入文学史中,在全国各项评奖中应增设传记文学奖项;并热切呼吁宣传、文化、文学主管部门、文学史家给传记文学以更多的重视,给传记文学以应有的地位,以促进传记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传记文学接受、翻译和创作到目前为止还没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实际上,巴金的觉醒和巴金文学的诞生都离不开传记文学作品的滋养,他的革命家传记是以人格为中心的英雄叙事,他的自传则是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的个人叙事。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兴起的历史中,巴金的翻译和创作必将留下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传记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八十年代十年。新时期初期,传记文学创作曾经历了一个相对冷寂的阶段,到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纪实文学热的到来,传记文学创作出现了兴盛景象。全国创办了多种专门的传记文学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在题材、思想和艺术方面,传记文学也有许多突破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从而极大提高了传记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品位。在大量的传记文学作品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过去,由于诸多原因,我们较难读到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5.
书刊商业化推动了传记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使许多传记作品存在着粗制滥造的现象。当前的一些传记文学作品选材上以丑陋为美,迎合某些人追求刺激的心理。创作上采用虚构和堆砌的方法,背叛了传记文学的传统创作原则。叙事模式的单调,影响了传记文学的艺术质量。传记文学要发展,必须走出这些创作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40年来,中国传记文学研究取得标志性的巨大进展,主要研究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现代传记理论体系的推进和传记诗学的构建;第二,传记文学史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取得大规模的丰收效益;第三,传记文学批评多层面、多方法展开,专题研究著作蔚为大观;第四,外国传记文学研究全方位推进,翻译与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传记文学研究成就显著,但也不应无视它还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有几个问题尤其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并加以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是我国传记文学理论的开创者 ,他提出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 ,为历史上建立了功名的人立传的原则以及考信于六艺、以雅为主和互见法等搜集和整理材料的方法 ,都对后代的传记文学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 :“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的确如此 ,作为史学和文学结合体的传记文学 ,其生命力在于严格的历史真实性 ,所写的人物和所写的主要事件必须是实有的 ,不允许夸张和虚构。但笔者认为 ,在尊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 ,依据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 ,进行严密地推理 ,传记文学创作中的个别细节的虚构应该是允许的。本文试从当前学术界对“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的看法、传记文学创作中存在虚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对待“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9.
茨威格基于自己的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公民信念,并受其历史观和传记文学主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记文学风格.其传记文学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鲜明而突出的心理分析,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简洁传神的肖像描写,以古观今、借古讽今.  相似文献   

20.
杜甫有多篇诗作直接描写唐朝著名军事家郭子仪。这些诗篇虽然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但将其以适当的方式缀合起来,则可以构成郭子仪诗歌组,或简称诗组。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具有传记文学的性质,并可与正史之记载相互补充。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与诗经《小雅·六月》具有较强的对应性。这种文本间的契合绝非偶然,它说明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所开创的中国诗学传统。杜甫的郭子仪诗歌组具体诠释了六义中的赋之本质特征:纪事传人。由杜诗的传记文学性质而上溯六义中的赋,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六义的本体论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