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周刊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曾给予不留情面的指摘,包括政治上的美国“调停”及其片面援华政策,经济上的《中美商约》与美货倾销,军事上的美军驻华与美军暴行,外交上的美国扶日政策等几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民族关怀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2.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两次中美法律互动。第一次法律交流成效甚微,海尔密克的建议及倪征燠的赴美考察未能触及中国法制的根本问题。第二次法律合作无果而终,庞德的构想及杨兆龙的实践指明了中国法制的进步方向,却沦为宪政斗争的牺牲品。两次法律互动反映出治外法权终结后中美朝野的不同反应,体现了新约对于双边关系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名义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民用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在航空器上不循规旅客案件数量也呈现激增趋势. 仅仅依照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东京公约》)已远远不能实现对该类案件的有效规制:因其在管辖权方面的规定过窄,导致很多案件出现"管辖空白"的情况. 国际民航组织2014年通过《关于修订〈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的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作为《东京公约》现代化的最终成果,对管辖权方面做出了新规定,在原有的航空器登记国管辖权基础上增加了航空器降落地国和航空器经营人所在国的管辖权规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东京公约》管辖权规定的不足. 在系统梳理国际民航不循规旅客管辖权规则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探讨现有规则的积极意义及不足之处,建议中国相关规定亦需要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是近代中日建交后派出的第一任参赞,《日本国志》是黄遵宪实地考察日本后所撰写的中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研究日本的专著。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为收回治外法权而在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认真的评析,为清末司法改革提供了样板,推进了清朝司法改革的决策,并对中国近代司法改革方向和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是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但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却遇到一些困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规定了沿海国在某些事项上具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但未直接规定沿海国的刑事管辖权,留下了剩余权利,剩余权利能否以及如何行使问题在学界是有争论的。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过程中会产生与其他国家的刑事管辖权争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仅在第97条规定船舶碰撞事项的刑事管辖权归属于船旗国或船员所属国,但对于其他事项的刑事管辖权归属未明确规定,而且适用传统管辖权规则时会有“失灵”的情况。因此,纾解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的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回归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合理解释,以弥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局限性;二是需借鉴“专属管辖说”以补强传统管辖权理论,为沿海国行使专属经济区刑事管辖权构建更为多元合理的管辖权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周刊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曾给予不留情面的指摘,包括政治上的美国"调停"及其片面援华政策,经济上的<中美商约>与美货倾销,军事上的美军驻华与美军暴行,外交上的美国扶日政策等几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民族关怀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7.
多国派亚丁湾护航编队阻止海盗活动而绩效不佳,重要原因是:既没有受理海盗案件的国际特别刑事法庭;国际刑事法院亦不受理海盗案件;我国《刑法》没规定海盗犯罪,对海盗国际犯罪的司法管辖权难能实现。我国的刑事司法管辖权制度面对东海、南海,经由马六甲海峡跨印度洋水域的海盗、毒品、走私、恐怖活动等国际犯罪、跨国犯罪,凸显适应性疲弱。在国际法场合,就跨国犯罪/国际犯罪案件行使刑事管辖权,具有彰显国家主权、海洋权益的“证据保全”的重要意义。且应对日本、南海周边挑起海权争端国家“依法维权”情势,当适时修改我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相衔接;促进联合国反海盗国际特别刑事法庭建设;推动国际刑事法院改革,建立惩治国际犯罪长效机制等举措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刑事管辖权应当再划分出刑事立法管辖权和刑事司法管辖权。刑法空间效力范围是与刑事立法管辖权相同的概念,属于刑事管辖权的下位概念。目前我国论著中使用的刑事管辖权,有时实际指的是刑事立法管辖权(即刑法空间效力范围),有时实际指的是刑事司法管辖权。国际刑事管辖权是国际刑事立法规定的对国际犯罪的刑事立法管辖权。它是国内刑法确立对国际犯罪行使刑事管辖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 ,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 ,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 ,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 ,但在《苏报》案中 ,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便企图以国内立法并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在华治外法权 ,但均未成功。鸦片战争后 ,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最终通过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 ,以解决所谓的通商善后问题的方式攫夺了此项非法特权 ,首开了外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的恶例。  相似文献   

11.
1995年5月美国为台湾的李登辉发放访美签证及1996年3月大陆为震慑台独势力所进行的导弹演习,既是两岸关系中的大事,也是中美关系中的大事.与1954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和1958年的第二次台海危机相比,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事件对美国对台政策、两岸关系和中美关系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美在越南对抗的缘起是复杂的.从美国方面来看,它根源于美国领导人对共产主义的敌视和"多米诺骨牌理论"以及冷战背景下对抗中国、维护其世界霸权的需要;从中国方面来看,由于中国政府重视中越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和对国际主义坚定信仰,中国领导人坚决反对越战期间美国对中国造成的军事威胁.然而,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中美两国领导人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以朝鲜战争为前车之鉴,凭借外交智慧,借助于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两国间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终于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3.
布什当政以来的中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布什及其主要助手是怀着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进入政府的。 2 0 0 1年 4月的海南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又遭遇一次危机。“9·11”及其以后的反恐战争促使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它结束了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中美两国在反恐和朝核问题上的合作表明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扩大。中美关系的关键仍然是妥善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是影响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的重要因素。30年代初,美国一方面反对西方国家的关税政策,要求降低关税;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断制订各种关税保护法规,提高关税税率,阻碍自由贸易原则的实行。“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华贸易迅速超过日本,位居各国之首。虽然中美贸易额不断增长,但中国入超也逐年加大,这无疑同关税问题有关。1934年美国的《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实施是国际贸易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中国连续两年对美贸易出超,出超原因是否同美国新关税政策有关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美文化关系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美国作家赫西的长篇小说<召唤>,表现了文化交融与冲突过程中的复杂现象.中美文化关系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应改变沿用已久的单向度的"影响/接受"模式,要以现代文化观念为依据,在宏观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具体个例的考察,关注双向互动的异质的文化交流,希望以此把我们的文化关系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个美国商人死于非命,会对中美关系造成何种影响?1922年12月发生的克门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分析的实例。美国商人克门于美国领事在场的情况下,在张家口被中国士兵枪击而殒命。关于事发的缘由,中美各执一词,事件的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事件的结局是,美方用尽计谋,最终其要求得到了满足。本案揭露出20世纪20年代中美关系中几个有趣的面向。首先,本案争议点即在于中美面子之争。其次,中国外交官的"亲美"倾向在所谓的"北洋外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次,北京政府背后的军阀政治的确制约着"北洋外交"。在实际的外交交涉中,有力的军闯控制着外交决策,而外交官不过只是办理交涉而已。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的日益攀升,中国作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自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有关“中国能源威胁论”的论调不断泛起,美国政界和学界对中国的能源战略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中美双方政治上缺乏互信,又对彼此的能源战略缺乏足够的了解,中美在能源问题上存在极大的疑虑和分歧。消除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无论对中美关系还是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关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表明战时中关“特殊关系”已在事实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最惠国待遇条款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项重要条约内容。从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起,美国即紧随英国之后在华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美国能够获得这项条款,与英国对华谈判的既定立场、清政府对美谈判所持的"一视同仁"方针、美国来华缔约谈判的既定目标,以及英美在谈判过程中的遥相呼应都有关系。而这项条款的措辞,界定了最惠国待遇极广泛的外延解释余地,并且在内容上规定了中国单方面给惠,由此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贻害无穷的广泛的片面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条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