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弃医从文"是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重点,其转因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多年来,围绕争议,学界从社会环境、主体心理、日本文化等各个视角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思想启蒙说"、"民族屈辱说"、"文学自觉说"、"兴趣爱好说"、"日本文化影响说"等多种观点,其中"思想启蒙说"融合"民族屈辱说"成为现行教科书的通行看法。但是,历史地具体地看,有些观点也存在着片面性与逻辑性等问题,需要理性分析,以达到客观认识鲁迅、准确理解鲁迅、还原鲁迅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是经恽铁樵之手签发,并加批语盛赞其撰文功力。作为“慧眼伯乐”他曾培养过一批青年作者。恽铁樵是编、译、著皆能的全才。他所编的前期《小说月报》是一个纯正的文学公共园地,不能以“顽固堡垒”视之。他由于多种原因弃文从医,所幸他在医学上能放一异采,成为革新中医的先锋之一。从他的弃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出若干教训来。  相似文献   

3.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运动以来,在对"幻灯事件"和"找茬事件"等仙台留学经历的多次叙述中,鲁迅将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和民族危机感作为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情感和心理依据;然而,"仙台叙述"的文学真实与当年仙台留学的生活真实之间的差异,实与鲁迅后来重精神、轻体格的启蒙立场及身份认同有关;此外,经由对以往留学经历的重现、"选择"乃至"虚构",鲁迅回顾并确认了自我成为启蒙文学者的思想历程,也以向世人昭示的方式提供了人格形成的"榜样"。如是,鲁迅塑造了一种启蒙文学者的"理想典型",呈现了他所愿意承认的仙台记忆对于自我与过去、现在及未来之间的连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五四的知识分子的经历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从反传统到返传统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有弃医从文的现象,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批知识分子在面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时的复杂态度,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来阐释出他们回归传统文化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7.
兴趣与爱好:鲁迅弃医从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孔昭琪青年时代的鲁迅,曾先后两次面临人生事业道路的选择,第一次是立志学医,第二次是弃医从文。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为了通过文艺改变当时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而促使他作出这种抉择的直接原因,则是1905年在...  相似文献   

8.
《老子》通行本第十九章“弃智”,帛书本作“弃知”,楚简甲本作“弃鞭(偏)”。帛书本、通行本第十八章支持“弃知”、“弃智”的文本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增,通行本第三章、第六十五章支持“弃智”的文本系晚于帛书本的后人所为,并非老子原有思想;帛书本、通行本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三章、第五十三章及帛书本第十章有否定“弃智”、“弃知”的文本。所以可以认定:“弃知”、“弃智”并非老子思想,系晚于楚简本的后人所为。  相似文献   

9.
重庆上万名考生放弃高考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弃考事件"折射出的信号是受教育的弱势群体一种无奈选择,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对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发展命运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先行否定《呐喊》、《彷徨》、仙台经验、启蒙者、先觉者等现实鲁迅像,竹内好以《野草》、S会馆时期、文学者、非先觉者等为回心之轴,塑造了一个本质为"无"的绝对"文学者鲁迅"。但是,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目的论,使"竹内鲁迅"陷入了一种玄学式的同义反复逻辑,以至于以否定鲁迅来成就"竹内鲁迅",以无限否定至无来证明"无"。"竹内鲁迅"的形式先于内容、语言先于事实、目的先于历史,不过是以竹内好为代表的"二战"期间的日本知识人,表达其无法克服的历史困境和思想危机的媒介。"竹内鲁迅"其实"无"鲁迅。  相似文献   

11.
档案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流动人员的增多,档案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流动人员"弃档"现象成为档案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在此,阐述流动人员"弃档"现象的影响及成因,结合中国国情提出解决流动人员"弃档"问题的方案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古文辞学派创始人获生徂徕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老子的“无弃人”思想加以吸收和发展.徂徕在充分认识并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职能上人所发挥的作用是平等的主张,每个人都有与各自的“性”相应的“材”,社会各个阶层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并进一步指出“君”是使“民”成材的主导,“君”使“民”学习“道”,并从中有所“德”.最终徂徕将老子的“无弃人”思想发展成为“君子不轻绝人.亦不轻绝物”.  相似文献   

13.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还有印象。1902年,年轻的鲁迅带着一个美梦来到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在学校的一堂电影放映课上,当鲁迅看到一名同胞即将被日本人斩首示众,而画面中“许多久违的中国人”竟表情麻木时.他猛然醒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呐喊>自序》)。于是,鲁迅毅然选择了退学,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承担起了呼唤民众的重任,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学"不仅与中国传统文论中"文学"的意义所指迥然不同,而且与传统文论中"文"的概念亦有许多差异.从"文"到"文学"观念的转换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中国文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正是这种观念转换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发展理路,从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40年代末,作家沈从文终止了他辛勤耕耘几十年的文学园地,转向文物研究,从此与创作无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跟作家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认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与四五十年代政治环境的强行裹挟有关。另外,沈从文与古代文物的结缘也为他转向文物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6.
石灰和草木灰会对怀孕的母马和刚出生的小马造成伤害,春夏季节是小马驹出生和母马受孕的高峰期,因此《礼记·月令》在仲夏禁止烧灰。秦"刑弃灰于道"和马政是有关系的。弃灰法的颁定执行有其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文学道路选择始终是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学史认为,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幻灯片”事件。但悖论在于,相比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鲁迅应该切身体会到了以幻灯片或电影为代表的视觉传播的巨大普及传播效果,但鲁迅却最终选择了传统的文学写作。以文本梳理为出发点,分析鲁迅所具有的现代性悖论,并推断正是基于对以影像为主的大众消费文化的清醒认识,并在中国传统精英主义的影响和尼采超人哲学的合力下,鲁迅的文学道路才最终以传统的文字为中心,建构了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毕业生“弃档”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弃档”这种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入手,详细分析了“弃档”产生的原因及对高校毕业生以后的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如何采取措施约束“弃档”行为并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儒术与贾事相会通的经商之道、兼求仁义的儒家品行、雅好诗书的书生本色以及向儒业的努力复归,是明清小说中一些弃儒从商者"儒"之情结的浓浓体现.这种难以弃舍的"儒"之情结有其深刻的现实渊源.  相似文献   

20.
1904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开始学习医学,两年以后,他弃医从文。这个时期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医学训练,他同藤野先生的关系,他的弃医从文的决定,成为许多著作和论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对有关鲁迅与仙台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并展望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