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暴力信息的渠道、动机和目的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得到充分展示,其对暴力信息的认识、感知、处理和传播过程,体现了其解读暴力信息的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认知暴力信息负面影响存在较明显的"第三人效果"现象,且暴力信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会出现长期性的、态度上的影响.而面对暴力信息的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家庭三者基于保护动机采取不同的介入行为并不是十分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暴力媒体对于攻击性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近年国外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枪击案更将广大研究者的目光吸引到了暴力媒体,尤其是暴力视频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然而关于暴力媒体究竟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之前的综述并未有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本文主要从长时效应(long-term effects)和短时效应(short-term effects)的角度分析总结暴力媒体对青少年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流行的动画片,尤其是来自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动画片,相当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暴力倾向。这种具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通过电视、影碟和卡通画等方式传播,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倾向明显增强。这个问题没有受到审查机构、媒体以及家长或老师的重视,以致孩子们在接受动画片的影响时缺乏应有警觉。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分析带暴力色彩的歌曲对攻击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差异,回顾以往有关暴力音乐的研究,结合一般攻击模型(GAM)来分析带暴力色彩的歌曲对攻击的影响。结论:总体上看,带暴力色彩的歌曲会诱发个体的攻击性认知及攻击性情绪,并可能进一步引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社会互动、团队合作、角色扮演、交易行为、虚拟暴力等维度,梳理和介绍了国内外学界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视野开阔、跨学科分析、建构总体性解释架构等,是现有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特点。而偏向于用客观变量解释网络游戏行为,忽略对除人格、动机以外的主观变量的分析,则是网络游戏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主要不足。  相似文献   

6.
网络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侵犯行为的助长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已经发展为最有竞争力的第四大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将扮演日益重要的主体角色,然而网络却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在发挥对青少年社会化积极作用时,又伴随着负面效应,其中网络所制造、传播的暴力亚文化会对青少年侵犯行为起助长作用。因此关注网络这种助长作用,对于预防青少年侵犯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暴力亚文化通过两种途径嵌入侵犯行为发生过程的助长机制,并针对这种机制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
遏制暴力取证行为是保证证据有效性的重要措施,而遏制暴力取证行为的理论基础又是遏制暴力取证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要遏制暴力取证行为,就必须先确立遏制暴力取证行为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分析遏制暴力取证行为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国外遏制暴力取证行为的三个法理基础进行评析,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司法状况,我国遏制暴力取证行为的法理基础应是人权保护与抑制违法行为相结合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8.
邹卓娴 《国际公关》2023,(20):119-121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互联网变成了网民情绪的发泄口和针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的武器,网络暴力层出不穷。本文根据社交平台与融媒体的互动与共振,分析网络暴力的痛点以及对于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9.
校园暴力和暴力游戏已经成为危害校园安全,影响校园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分析校园暴力和暴力游戏罪过心理生成机制,探究行为人的罪过心理成因,可以为预防、遏制校园暴力行为,有效防止青少年反社会行为进一步升级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媒体对企业问题的报道稍有偏颇,就会产生舆论暴力,轻则影响商誉,重则关乎存亡.文章提出"媒体舆论暴力"概念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探讨如何把握企业问题的报道尺度,做到舆论监督既反映问题,又不激化矛盾,有效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倡议新闻媒体坚持"惩恶扬善"的基本原则立场,本着对企业关心、爱护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客观判断和分析正在发生的企业问题,在行使舆论监督、批评权利的同时,帮助企业尽快实现快速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瑜  高靖添 《国际公关》2023,(22):173-175
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话语权不断由大众媒体向下流动,公众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而当前真相滞后、个人主观意见优先的时代特点对公众的价值判断和情绪变化造成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伴随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后真相”现象的蔓延极易导致大学生面对事件真相情绪失控,助长网络暴力的发生。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在面对后真相时代网络暴力时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关的情绪引导方法,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保护和支持,破解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网络暴力情绪引导难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信息分享的方式,发挥出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型媒体效应,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中内容的主动创造、去中心化和双向发布。本文以微博用户转发行为为例,基于信息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社会化媒体中感知内容质量、感知风险和信任信念的用户内容分享意愿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用户对内容质量的感知影响了对风险感知以及信任信念,三者共同影响了最终的分享意愿。该研究结论对推进社会化媒体发展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针对青少年暴力问题对青少年暴力的概念做出界定,并从五个理论分析得出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暴力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青少年暴力问题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风气和媒体环境以及法制环境,应以事前预防为主,事后解决和惩罚为辅。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空间舆情的防控和治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以互联网舆情的自组织演化为视角,运用AMOS和SPSS软件对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进行实证调研,并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均对网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倡导的舆论导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意见领袖的舆论观点、网民以及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基于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舆情防控经验,自组织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媒体协作关系、保持舆情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注重引领网络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思维活动有着非常鲜明的否定性、解构性特征,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党专制文化、国民世俗文化的批判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他对媒体文化的批判方面.鲁迅不仅粉碎了媒体自由的神话,警惕地注意到了媒体屠命无痕的暴力主义倾向,而且对媒体商业及政治的双重流氓主义行为大加挞伐,戳穿了媒体脸上的华盖.鲁迅媒体文化观的遗产价值在于它已构成我们认识当代媒体的思想资源之一,同时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为我们的媒体批判提供着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源。既往高校舆情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定对象、特定时段、特定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缺乏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的学术聚焦。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建模和回归分析探寻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导致的传播行为差异,为高校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治理提供事实依据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校园性别欺凌事件频发引起舆论关注,深入探究其发生机制并寻求防治策略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对基于天津市S中学18位学生的深度访谈数据,借助暴力三角理论,从文化暴力、结构暴力、偶发暴力三个维度分析校园性别欺凌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校园性别欺凌根源于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这一文化暴力;学校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学生处于结构暴力场景中,给性别欺凌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支持;青少年自我性别认同的威胁感和缺乏同理心等偶发暴力,使其难以理解和接纳多样态的性别,进而导致性别欺凌行为。因此,建议通过制定具有性别视角的反欺凌法律和政策,开展全面性教育培养青少年多元、平等的价值观,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性别欺凌行为处置程序来防治校园性别欺凌。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治理难度加大。网络暴力是由个人、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等多方面因素交叠产生,是现实社会暴力倾向的映射和延伸。以形成过程的隐匿性、偶发性和集群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危害延展性为特征,其会损害个人权益,影响个人生活,而且会加剧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这些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需从个人、社会和平台三个维度进行治理,从而规避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和分析,从语言形式、施为类型和话题类型等角度呈现网络语言暴力的现状,在访谈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和对国民形象建构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比较普遍;从言语行为看,断言类最多,指令和表情类次之,承诺类最少;语言暴力与话题密切相关,谈及社会时事时发生频率极高,涉及男女情感和娱乐八卦时语言暴力会经常发生,而谈论家庭琐事或者工作学习时则较少出现。文章最后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机制解析网络语言暴力,并尝试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实现和谐语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食品风险专家通过自己的社会化媒体建立影响力。食品风险专家跨屏风险沟通成为当前社会化媒体风险治理的常见模式。然而,风险专家的实际角色与公众眼中的风险专家存在较大差异。以转基因食品风险为例,研究通过2×2(科学名人与业内科学家VS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被试间实验,分析了不同风险专家角色通过不同风险信息传播渠道对公众的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专家角色差异对公众的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有显著影响,且科学名人比业内科学家对公众的食品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的影响更显著;风险传播渠道对公众的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风险信息通过传统大众媒体渠道传播对公众所产生的影响比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传播来得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