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是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对各个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不同的战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均衡布局战略(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1995年),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5年—),科学发展战略(2003年—)。党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索的基本经验是: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演变道路,而是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化与城市化道路:一是1840—1948年从传统农业解体到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漫长演变阶段;二是1949—1977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分割和强化阶段;三是1978—1991年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业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并逐步转向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即农业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城镇正规部门;四是1992年之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所伴随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面对新的四元结构,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内部一体化、农村内部一体化,即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同化和现代化,这就要求不断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集聚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看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伴随着不同时期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呈现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偏向战略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双重损失;市场化进程中的城乡改革,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重视效率却忽略了公平的维度;2003年以来,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统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和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从而实现了城乡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城乡交易成本差异、城乡储蓄与投资差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等维度出发,从定性的角度探讨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影响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机理;并运用1992-2010年中国28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对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市场化水平、城乡外商直接投资和城乡人力资本等指标前提下,城乡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对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极为显著,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成立。文末就实现城乡金融均衡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促成城乡二元分化格局,选择依靠农村的发展壮大消除城乡发展失衡将会是正确的选择,当前正是实施此发展战略的最佳时机.基于1978 - 2008年统计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农村改革、农村和农业发展与城乡失衡关系的研究表明,城乡经济增长在收入分配效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农村部门明显高于城市部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缓解城乡失衡,城乡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双重失衡”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消除城乡失衡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必须转向依靠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40 年来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变迁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政府财政明显缺位阶段(1978—2002 年)、公共财政逐步覆盖阶段(2003—2013 年)和走向城乡一体化阶段(2014 年至今)。在农村改革启动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实质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政策的延续,政府财政并没有在公社解体后相应承担起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从 2003 年起之后的 10 年左右时间,中国基本构筑起了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仍然留存了显著的城乡二元痕迹。 2014 年以来,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为标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一体化工作开始启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开始构建,旧体制的遗迹终于开始了彻底的消除。 但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我国处理城乡关系进程的主线。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依次经历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三个阶段。目前,城乡一体化正处在第四个阶段即城乡共同富裕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解决城乡收入依然差距大、城乡保障待遇差距明显、城乡营商环境不统一以及城乡公平、正义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经济法对城乡市场进行适度干预,统筹城乡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为城乡共同富裕阶段提供法治保障和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在政府行政力量干预下演进的,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科学发展观改变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新农村建设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有助于扭转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0.
城乡空间融合的本质是运用空间的思维和方法将城市与乡村、中心与边缘连接起来,将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个整体空间,构建城乡融合的空间共同体,具体内涵表现为城乡空间关系、空间生产和空间分配的三重正义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空间正义思想和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为城乡空间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系统思维。新时代推进城乡空间融合是我国城乡空间关系演变的时代命题,是均衡配置空间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实现分配正义的内在要求。基于此,要坚持空间关系正义,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坚持空间生产正义,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坚持空间分配正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空间共享。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社会政策作为政府回应农民工群体流动的重要制度措施, 在不同的时期遵循着不同的建构逻辑。通过对1978—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政策公报中关于农民工的社会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 发现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建构逻辑经历了从流动控制向制度吸纳的转向。在西方社会权利理论和本土社会现实的双重启发下, 中国农民工社会政策未来的建构将遵循社会权利逻辑, 注重社会公平, 强化农民工的主体性, 建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2.
建国60年来湖南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7年湖南农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1978~2002年市场化导向的湖南农村经济由速度型向素质型转变,2003年至今城乡统筹中湖南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建国60年来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和首创精神,必须立足实际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必须以产业化为支撑、县域为切入点推进城乡统筹,必须重视粮食生产、切实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空间既有助于调节城市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整合,在城市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绿地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治理思路对土地空间使用方式的影响。基于中国336个城市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绿地空间的面积和占比越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存在交互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时,城市治理目标以经济导向为主,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空间使用的社会生态效益,绿地面积较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时,城市治理呈现多元化价值导向,强调空间使用的综合效益,绿地面积提高。研究结果从侧面论证了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发育农村要素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赖于市场化了的要素结构的调整优化。要素结构调整在前,产业结构调整在后。发育农村要素市场,还有利于提高农村要素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村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于城市,是导致城乡差别较大的重要原因。农村要素市场发育之所以滞后于城市,是源于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资本原始积累与城乡二元体制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强制性压低农村要素价格,由此形成的要素价格剪刀差,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发育农村要素市场的关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势利导地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  相似文献   

15.
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界定与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乡城迁移和农民市民化逐渐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农民既是乡城迁移和市民化的主体,又是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能动作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要求迁入城市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为此,"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概念体系需要深入界定。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乡城迁移的农民必须完成职业转化、身份转变、思想转换和地域转移四个方面的转化。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具有农村农民市民化不可比拟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二元经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人变为城市人,融入城市生活,建设城市,从而使城市向着更高层次迈进。而且,乡城迁移式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领域,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乡城迁移城市化是现代城市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研究乡城迁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有两种:政府主导的郊区城市化和农民自发进城务工的迁移城市化。基于两种乡城迁移城市化模式中的农民收入增长率使用拉姆齐模型研究了城市增长过程,研究表明:乡城迁移城市化之后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农民的最优消费水平而是政府强加的消费水平,城市化中的最优路径是类似于使农民利益受损失的"圈地运动"经济增长路径,政府购买不会对经济系统的均衡路径产生影响。此类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多区域人口发展方程进行人口预测的乡-城转移人口模式和转移率的处理问题,提出了一个总和乡-城人口转移率的概念与方法,并利用该人口预测方法对我国乡-城转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2000-2020年内每年的乡-城转移人口为1500万左右,其中将有70%-80%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医疗保险:从国外经验谈我国政府责任的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处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夹缝中,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不仅被城市医疗保障体系拒之门外,而且在实际操作上又不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接受。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缺失凸显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和“不到位”。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今政府的首要职责,也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增进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工作重点所在。因此,在为农民工建构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首先应当澄清认识误区,明确政府的责任定位,在此前提下,对构建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做如下定位:立法责任、制度责任、财政责任、组织责任、监督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