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敬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本文研究了“绝对理念”的本质规定和概念性内容,并分别考察了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概念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绝对理念”和客观事物和人的思维的关系,并从总体上评价了“绝对理念”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代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长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
从形式与内容统一角度,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由于只有感性形式而无内容,因而自然美不算真正的美;艺术美在古典类型中虽然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由于在艺术中,形式毕竟是有限的,因而艺术所表达的内容也只能是有限的,艺术无法显现无限的绝对理念;无限的绝对理念只有哲学才能表达,尽管哲学是逻辑体系,但逻辑与感性是不可分的,哲学具有间接的感性形式,因而也可视哲学为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哲学是一种美——哲学美. 相似文献
3.
苗彦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97-99
人类思维的活动是推动哲学本身前进的动力之一,黑格尔正是借此认识和达到绝对精神的.尽管绝对精神永恒存在,但人类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颇长的过程.希腊是理性产生的时代,然而此时尚未过渡到理性自我反思;中世纪前后,哲学被宗教所笼罩,人们的自我意识在萌动中发展,但它却是以一种非真理的形式出现的;直到近代,思维与存在在对立中被显明提出,问题才在对立中逐步达到统一,主体中有客观真理的存在,客体中又含有主体精神在其内,两者同一于绝对精神一体之内. 相似文献
4.
蒋才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87-89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既是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观,这个定义从“理念”和“感性显现”两个方面的统一揭示了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就是形象论。并且对艺术情感本质论的"激发情绪"说进行了批驳。 相似文献
5.
庄振华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2):26-38
“绝对知识”章极为简短,由对全书各章的回顾、对近代哲学背景下关键概念的再宣示和对科学体系的预示三部分组成。这一章相较于其他各章与日后的科学体系而言,在内容上似乎 无所增益,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章没有特别的任务和价值。就外延而言,绝对知识并不包含什么新内容,前几章已经探讨了现象学的全部对象;但就内涵而言,绝对知识并非仅仅要与宗教(表象思维)一争短长,而是要使既有的内容呈现新的意义(概念思维)。本章论述了意识凭借其在绝对知 识层面终于达到的一种独特运行方式,即在外化为自然与精神的各种形态的同时深入事情的核心, 才具备了进入科学体系的条件,因而在《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之间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枢纽。 相似文献
6.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1)
刘禹锡(?)具有独特的精神美和个性美,这是他能在中唐时期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在追求政治理想中展示的斗争精神、在揭露丑恶事物中突现的批判精神,在回溯历史现象中体现的求是精神,在直面社会人生中表现的超越精神,构建了其诗作的精神美.个性美主要体现在人格特质与艺术个性两方面.政治家的襟抱、思想家的卓识、文学家的主体使命意识则是形成上述美学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历史性是事物在历史中现实地存在的特性。黑格尔力图从本体论角度探究历史性,但并未给予历史性以立足的现实根基。他以理性辩证法理解历史性,流于逻辑牺牲历史的结局。马克思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哲学唯心主义本质的根源在于割裂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马克思不再沿袭对历史思辨探讨的路径,而是将历史纳入存在论之中,从现实出发理解历史。历史是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中都被改变的过程,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物质生活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感性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感性意识不是现成地被给予,而是由劳动生产出来。正是马克思确立了真实的历史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还开启了存在论新视域,成为真正深入到历史本质之中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8.
邵洋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44-149
岑参以其气势雄伟瑰丽辉煌的边塞诗在唐朝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的边塞诗塑造了边关将士的群体英雄形象,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物民情,表现了包括诗人在内的戍边军民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和宏伟抱负,蕴含着奇情妙想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后世的边塞诗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唐朝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方向转化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力图研讨岑参边塞诗的思想价值,其边塞诗表现出的边塞生活融合之美、塞外风物民情的壮阔之美、英雄主义的无畏之美和报效祖国的正义之美,有力地展示了浓郁的精神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海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1):42-49
经历了对黑格尔精神实现论的追随和批判之后,在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精神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精神解放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中,马克思深入批判了感性至上和欲望主宰的现代原则、嵌入精神领域的"抽象统治",以及现代性的"双重虚无"状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精神哲学道路,在"现代化?欲望?精神"的整体性框架中,可以从八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探寻走出现代性精神困境之路:精神与现代化的沟通互动、生产力容许范围内的精神自由、社会关系决定下人的发展程度、从"异化劳动"到"真正自由的劳动"、以观念变革为核心的内在世界转型、自由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以真正的共同体为空间舞台、精神与欲望协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刘玉鹏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1):61-65,71
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起源".本文将首先说明黑格尔为什么要以"感性确定性"作为<现象学>的开端;其次,我们将阐明黑格尔本人对"感性确定性"的辩证分析过程;最后,我们将指出黑格尔在此处用语言瓦解感性确定性时所犯的错误,并就此提出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郑世冰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渊源之一。本文分别就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真理不在开端或结束而在于过程,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三个方面,对黑格尔的真理观作出了简要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朱贻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2)
黑格尔体系的最大最致命的弊端在于把世界历史的理念模型这种纯粹思维规定同存在等同起来,他的辩证综合未能超出近代形而上学的樊篱,反而成为这种古典学说的最集中的代表,他对艺术问题的许多精深见解湮没在整体体系的形而上学谬误之中。 相似文献
15.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8
黑格尔为了驳斥经验论哲学家将共相包含在经验中的观点,在《精神现象学》开篇就试图论证感性确定性的范围和虚妄性,他通过时空和这一个三个方面论证了感性确定性的虚妄。但是感性确定性既有虚妄性又有准确性,为此,可以从经验论哲学家对感性的认识入手,讨论感性确定性的虚妄性和感性确定性的准确性。以论证感性确定性确有其准确性,为知识的来源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6.
宋雄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
黑格尔身体美学观的判断标准是,能显现出理念和精神自由的身体,就是美的身体,愈是充分地体现了精神自由的身体,就愈美.因此,身体的美,也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充满精神自由的身体美,具体显现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身体,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动态自由的身体,优美可爱的身体.黑格尔视精神性为身体美的根本特征的身体美学观,对我们今天的身体美学更多地关注肉体情欲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省思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雄华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9,22(2):124-128
黑格尔身体美学观的判断标准是,能显现出理念和精神自由的身体,就是美的身体,愈是充分地体现了精神自由的身体,就愈美。因此,身体的美,也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充满精神自由的身体美,具体显现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身体,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动态自由的身体,优美可爱的身体。黑格尔视精神性为身体美的根本特征的身体美学观,对我们今天的身体美学更多地关注肉体情欲的倾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省思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了从《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艺术形式之美的探索。《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源于感性判断,具有形而下性、动态性和幻灭性三个特性。《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透露出艺术家要用理性化的手法对感性材料进行人工处理,从而使艺术美成为一种静态的、形而上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俞吾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5)
众所周知,黑格尔是近代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认识理论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令人惊奇的是,黑格尔在论述自己的认识理论时反复强调的核心观念,即他倡导的认识论乃是精神认识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张典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60-64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构架由康德哲学决定,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整个哲学是形式主义的,康德只从精神里面去实现绝对律令,而不在社会中去实践,黑格尔在康德的静观的精神与广延的二元性中,以实践为中介,将康德的道德律令实践为现实的绝对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民族精神中体现出来,民族的精神与肉身完全一体,肉身成为不死的肉身,历史的每一瞬间获得了永恒神性的显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