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法国大革命最早的批评者之一,柏克在其不同的著作中,从根本原则上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批判。基于英国人的自由观,他认为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民主将会威胁欧洲的自由传统,实质上是以英国式的自由拒绝了法国式的平等,不过柏克却没有看到民主已经成为了历史趋势。了解柏克对于法国革命的看法,有助于理解18世纪末欧洲政治现代化中的复杂政治观念。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戴高乐组织了反对纳粹占领的自由法国运动。一年后 ,美国参战 ,成为反法西斯国家一员 ,随后 ,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形成。然而 ,在这个阵营中 ,美国与自由法国之间多次发生激烈冲突 ,美国阻止自由法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 ,阻挠自由法国武装夺取维希政权控制的西半球岛屿 ,在法属北非扶植亲美势力 ,拒不承认戴高乐的抵抗运动领袖地位 ,拒不承认戴高乐为首的法国临时政府为法国唯一合法政府。这一切表明 ,美国在推行反法西斯的对外政策的同时 ,仍坚持它对中小国家的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3.
阿伦特的共和主义政治理念,集中体现在她与众不同的自由观上。在对18世纪的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进行政治哲学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阿伦特所推崇的美国式的以强调公民参与的自主性的自由理念,以别于法国式的将自由与解放混同的被动式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4.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全面、彻底的反封建主义革命,然而,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提出了三个疑问,即:为什么革命发生在封建压迫相对较轻的法国,而不是更重的其他国家?为什么法国处于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却发生革命?法国旧君主制怎么会如此彻底、如此突然地垮台?托克维尔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过,法国历史文化中始终存在着自由的基因、自由的传统、自由的精神,它已经融入了法兰西民族的血液之中,法国"三级会议"则是这一传统和精神的外化,这种自由传统和精神能够很好地解释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1881年法国正式颁布《出版自由法》,从此,法国的传媒业获得了较大的自由.但法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却一直相当密切:一方面,政府控制着电子传播的经营权;另一方面,政府又对报刊业实行财政支持.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的文化、政治体制和社会理论都有着显著的特点,与此相适应,法国新闻媒体的体制以及他们对于表达自由的理解似乎也与英美有较大的差异.法国对于新闻出版权利、义务与责任等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们注重媒体的自由与权利,但是,也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法国政府逐渐放松对传媒业的控制,私有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加快,这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正>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的社会政治理论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孟德斯鸠整体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自由与法律的关系以及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等政治哲学议题,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斯达尔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批判新古典主叉教条和吸收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德国浪漫主义因素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她认为人类和文学会日臻完美,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情感的张扬,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相似文献   

8.
18 0 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的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限制、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大民法原则具有先进的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 ,为法国民法奠定了坚实的、稳定的法律基础。正因如此 ,该法典才能历时近两个世纪而不衰 ,至今仍然在法国施行 ,并且为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所吸收和借鉴。学习、研究三大民法原则 ,对完善我国的民事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正当性在17世纪末法国古今之争中悬而未决。直到18世纪末弗·施勒格尔在前浪漫时期古典语文学著作《论古希腊诗研究》中,运用唯心哲学将文学的现代性概括为知性与自由,现代文学的正当性才得以确立。施勒格尔在回应古今之争这一重大思想史命题的同时,也为现代(浪漫)文学奠定了历史哲学框架,勾勒出浪漫文学观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成长在现代性语境中的席勒美学 ,其形成享用了启蒙时代的滋养。在那样一个渴望自由、追求个性发展的年代里 ,席勒的美学同样打上了自由的底色。 1 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使席勒的思考发生了变化 ,他最终选定了美学 ,希冀用审美教育的手段使分裂的人性复归和谐。当席勒凭借美学实现其自由理想时 ,审美却在达到道德自由的手段与人性完善自由的目的间摇摆 ,他的美学思想呈现出矛盾性。这一方面与席勒的个人气质有关 ,又与现代美学自身的特点有关。席勒对法国大革命的美学反思 ,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现代性意义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就体现卢梭本人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而言,其代表作首推《社会契约论》一书。因该书对自由的推崇和旗帜鲜明的论述,卢梭被称为"自由的奠基人"而入葬法国先贤祠。以赛亚·伯林作为上个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启蒙运动以来的思想史,特别是自由主义思想史的系统批判性研究中。以赛亚·伯林对卢梭的自由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将其称之为自由的敌人。我们通过解读这一批判,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两位思想家对自由的不同认识,进而描绘出人类对自由的认识从近代到当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以自由与平等为圭臬的法国革命,却以拿破仑专制而告终.追求自由的结果何以成了独裁政治下平等的仆役?重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反思那一时期的法国历史,可以得出一些答案.大革命中,自由与平等两股激情相互交织,最终平等压倒了自由.自由与平等在大革命中的冲突,并非由于两者学理上的悖论,关键在于法国旧制度以来一以贯之的政治专制与浓重的社会平等意识,正是这些使法国人对专制政治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一个专制的社会里,人们追求自由的结果往往是平等--专制下的奴役的平等.要"在自由中享有平等,在平等中自由地生活",必须铲除专制的根基,致力于民主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18世纪末的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制度向世界扩展的两次重要革命,被视为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姊妹革命。但是,两场革命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在美国,革命引导美国走向自由与繁荣;而在法国,革命则带来了持续的恐怖与动荡。从两国的文化传统角度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有三点:讲究实际与追求完美的传统文化异异、突出个性与崇尚统一的国民性格差异以及自由至上与平等至上的民族价值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对古代人自由和现代人自由的区分,再到伯林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著名二分法,人们似乎在此基础上能够辨析近代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传统。然而,随着当代强势的社群主义者把尖锐的矛头指向伯林的消极自由观,并以某种过于夸张的形式把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截然对立误解为当代社群主义——自由主义论战的实质,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包括哈贝马斯、尚塔尔.墨菲的警觉,随之以一种超越、调和、折衷的自由观理论予以回应。对这两种自由分与合的演进理路的考察和阐释,我们会发现深藏其中的辨证张力的伟大。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纽约市哈得孙河口的自由岛上,矗立着一尊高举火炬,头戴桂冠的自由女神像。你可别小看这座雕像,它是法国政府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国庆日而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以表达法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敬意和祝愿及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法联盟的纪念。1984年,这座雕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实证主义:对它的一种史前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证主义是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中的重要传统。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 ,实证主义萌芽于 17世纪的欧洲 ,18世纪后逐渐形成的所谓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表面对立的背后 ,隐藏着一种深刻的一致 ,即对关于世界的偶然知识与关于永恒之物的必然知识的严格区分。在法国 ,由于受到 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 ,19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从历史的角度看 ,这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但从哲学的角度看 ,这与法国哲学的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近代法国文学界在中国诗歌法译实践中认识到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上均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认为“诗不可译”。尽管如此,再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仍然是法国文学界的理想。18—19世纪中国诗歌法译有三种模式:传教士的索隐式翻译、专业汉学家的学术翻译和职业文学家的自由翻译。索隐式翻译是一种策略性偏离,汉学翻译力求忠实于诗歌原意,自由翻译则是创造性接受。从美学角度看,三种翻译模式之间并无明显界限,法国文学界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接受呈现涵化和本土化两个面相。涵化的典型案例是《玉书》发行,推动法国诗歌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本土化表现为中国诗歌通过法语语言再现,意境符合译者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法国大革命的丰富历史内涵不能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简单论断来概括。对平等的关注和对自由的忽略是这场革命的显著特征,法国革命的功绩和流弊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在于法国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旧制度的极端不平等性引发了对平等的矫枉过正式的关注;贯穿始终的民众主导性加深了革命对平等的偏好。  相似文献   

19.
魁奈的农业市场化思想与法国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中期以前的法国,因重商主义政策和中世纪庄园经济制度的制约,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农工商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凋敝。在这种背景下,重农主义大师魁奈系统地提出了以农立国论和农业市场化思想。魁奈的这一思想,对18世纪后期及以后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法国强制遣返罗姆人事件,一方面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但另一方面也有其内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其中法国的单一民族国策是导致这一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通过该事件,可以发现法国这一国策所具有的两面性.首先,它与欧盟强调保护少数民族(尤其是保护没有国家的少数民族罗姆人权利)政策、同欧洲委员会<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的精神以及同国际社会对于国家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的期望和要求之间,存在强大张力.其次,它又是法国的立国之本、维护法国统一的保障;它是法国民主制度的基石,也是法兰西人民自由、平等、博爱的前提;它是法国维持社会稳定、增强人民团结,促进法兰西文化繁荣的有效工具.因此,法国的单一民族政策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以及对欧盟少数民族保护所造成的影响,都值得进一步展开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