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已经落定的思维模式是这样评价”五四”的 :”五四”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广泛的、不妥协的革命姿态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是对“五四”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评价。发生于 80多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戊戌、辛亥之后对现代化的再一次艰难尝试。从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立宪 ,应该说是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而现代化的关键在人 ,本文拟从“人”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2.
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关于如何"做人"、"成人"的学说。仁是"仁者爱人",还必须按照人的本性的要求,热爱生命,努力奋斗,不断完善和成就自我,有益于社会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许多学者对"仁"都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对"仁"的定义也不同。现代的"仁"要求人们要推己及人,克己为人,害不加人,宽厚待人等,在工作生活中,存"仁"心,行"仁"事,从而心情愉悦,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即爱,但是这种爱不同于墨子所言的"兼爱",也不同于《圣经》所说的"博爱",而是一种等差之爱,是一种在泛爱基础上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爱,通俗地讲即爱每一个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爱。在当今中国,这一观点仍然发挥着构建人文精神的作用,不断在人性角度上对人们进行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独特样态,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周代是礼乐文明的成熟期,它标志着人的理性意识的觉醒,礼由天人之际向人人之际转换。孔子在“礼崩乐坏”的乱世,承继并发展了礼乐文明,赋予礼以仁的精神向度,使其由对命运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持守,从而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一种教化——仁教,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仁的基本涵义爱人是一个大概念,珍惜、爱护他人的生命是它的第一要义.孝有"能养"和"敬"两种样式,二者只是高低有别,"敬"高于并指导"能养".基于仁的基本精神与政治上的考虑,孔子将对生命的关注和爱护提升到社会政治的层面,主张"足食"、"足兵"、重德轻刑以及训练士兵.在自我与他人之生死发生矛盾时,孔子倡导"杀身成仁"."仁"的第一要义是孔子思想中最具超越性的普遍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价值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和”作为传统思想的主要观念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文章以《论语》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和”这一观念诞生的文化渊源及具体文化情境,通过分析《论语》中“和”的内涵,进而厘清“和”与“礼”“仁”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孔子,一个被尊为圣人的历史人物,他的“仁”思想在他的思想的重心。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每个人带来了机遇,让每个人都有能展现自己。个性的尊重也带来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回首孔子的仁思想,让我们看到在今天仍有较高价值。本文从“仁”的内涵进行阐述,并结合当今社会来体现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如何成仁进行分析。虽然由于阶级意识的区别,我们不能完全的认同孔子思维框架下的“仁”,但在今天,仍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实地凋查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傣、哈尼和布朗族妇女的受教育情况.指出其共性是民间教育,传播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不平衡性是各族妇女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不同.教育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方式对知识的需求作用,经济条件对教育的影响、宗教教育与妇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他所包含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仁民爱物、民贵君轻、天人合一等内容,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在湘西修建的边墙、碉卡等设施,不是湘西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而是明清封建统治者镇压苗民的产物,它严重地阻碍了湘西苗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苗族同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和交往.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里仁》篇中“我未见好仁者”这一章,学者的理解不是很不一致,其解释也有许多差异。在参考了多家注释之后,认为本章的章旨在于:仁之境界难至,但为仁之方易行。孔子慨叹世人不知为仁之方,所以未见用其力于仁之人。实际上为仁之方,主要在己心之好恶。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则其心已至于仁矣。也就是所谓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真心能好仁恶不仁,心志于仁,则用其力于仁没有力不足的。世人以力不足为由而不行仁,实际上是误认为仁在心外,要借外力才能求仁,不知道仁体本在己心之好恶。  相似文献   

15.
杜崙 《东方论坛》2009,(1):1-6,70
儒家思想体系是两千多年来养成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基础,其中的“仁”、“义”作为这个基础的理论核心概念,本身具有普世的意义。当代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时期,中国人作为帝国臣民的性质已经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宣告终结,而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正在培育之中,儒家伦理系统中那些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价值观念在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思想洗礼之后,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在当代社会的公民意识塑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仁义是董仲舒五常之道的核心,二者的特定内涵及交互作用对他的整个道德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董仲舒提出仁义结合的处世之道,“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分别内外,厘定界线,发展了儒家的“人际关系学”及道德修养理论;他的这种仁义观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理想人格模式的塑造,有利于普遍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朱熹“仁”学思想内涵超越了以往儒家传统的内容,是在继承、发展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认为立意为善是仁的首要含义;“仁是爱之理”;“仁是心之德”;仁有层次性,等等,是仁的具体内容。他的仁学思想是终极目的和科学方法的和谐统一论,是人人立意为人人好,用实际行动为人人好,用科学的方法为人人好。  相似文献   

18.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世界经济正从资金投资向知识资本投资转化,进而对全球范围内的智力资本争夺的多种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21世纪争取人才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滇字出自越语,即越人之"祠"的本义;滇国诞生之时,汉人尚未进入,汉人到来之后,才以当地越语译为汉字记录下来;滇因国而得名,滇国傍池而建,故先有滇国,后有滇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