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并不是每位盲人都需要导盲犬.但当他需要时,我希望他能有这个选择权."这是台湾导盲犬协会秘书长陈长青的话.很多中国人知道"导盲犬",是因为看了日本故事片<导盲犬小q>.  相似文献   

2.
一凡 《社区》2011,(6):39
中国人提起日本菜的时候,想起的就是生鱼片、寿司之类的食物,可是实际上日本人并不是天天吃这样的食物。真正每天的饮食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味噌汤、泡菜,在日本东部地区不可缺少的还有由黄豆发酵而成的纳豆。可以说,真正的日本食文化就是发酵文化,而日本人的长寿,也和每天吃发酵食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汪康年和庚子中国议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康年是中国议会的发起人之一,此前曾任正气会会长。与希望建立全国性新政府的唐才常不同,也与企图建立受日本控制的全国性新政府的日本人不同,汪康年在中国议会中,始终主张东南自行改革,对北方和全中国将来的政局不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4.
舍克(S.Shirk)在分析当前中国的工业改革时,尽管认为它是“以效率为主”而不是“以组织为主”的改革,但是,她还是指出,中国人可能很快会以日本而不是以西方为榜样。中国在提倡多种工业联合企业时,已直接吸取了日本的经验。中国的政策与经验的许多特点具有或已经  相似文献   

5.
我夸儿媳好,不是因为她是自家人,更不是因为她是日本人,而是因为她这个人对人实在是好,好到要你不得不夸她。虽然较过去已有相当大的变化,今天也仍有许多日本女子会在结婚后选择辞职在家的生活方式。我的儿媳是在结婚两  相似文献   

6.
一凡 《社区》2011,(9):39-39
中国人提起日本菜的时候,想起的就是生鱼片、寿司之类的食物,可是实际上日本人并不是天天吃这样的食物。真正每天的饮食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味噌汤、泡菜,在日本东部地区不可缺少的还有由黄豆发酵而成的纳豆。可以说,真正的日本食文化就是发酵文化,而日本人的长寿,也和每天吃发酵食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要在新世纪之初评选一个最倒霉奖的话,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名称—Toshiba(东芝)。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跟着电视广告大唱“‘偷西瓜’,‘偷西瓜’,新时代的东芝“的经历。这个曾经对中国人的生活起着深刻影响的日本企业最近几个月倒真的像做了贼似的不停地在太平洋两岸飞来飞去,不停地澄清、解释。当然,起因决不是“偷西瓜“这么简单,问题大概出在这个越来越先进的“新时代“上。那么,在这个令每个地球人都充满了希望的新时代里东芝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大国的威严,民族危机异常深重.随着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分别前往日本或西方去学习救国安邦的先进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性价值观念:东洋派留学生在日本的迅速崛起中,认识到了"尚武"精神是日本人兴国的重要手段,进而希望用暴力革命去实现中国崛起;而西洋派留学生则在欧美国家里,看到了"民主"精神的巨大引导作用,故希望用欧美式的民主法治思想来改变中国文化的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日本人有关成才的意识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在以青年为中心逐渐扩大,在中老年阶层中也产生了变化的萌芽。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成名成家愿望强弱的问题,而是明治时代以来日本还未曾经历过的根本的变化。关于这种变化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既不是现在的日本人不想成名成家,也不意味着传统的成才观已经灭亡和学历社会的消亡。日本人的现  相似文献   

10.
北京有个日本人会曼子海外的华人都有自己的朕谊会,类似华侨、华人协会等等。在中国的外国人呢,有吗?一直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听说北京有个日本人会还是最近的事。走在大街上,日本人和中国人长得一个模样,但在异国的土地上,日本人到中国和中国人到日本大概都...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众多中国人移居日本并落叶生根,成了远离祖国的华侨华人。他们在适应日本社会文化、习俗的同时,始终怀有浓厚的中华情结,并试图努力保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愿望与努力随着居住年代的增长而逐渐薄弱,被日本文化同化则在所难免。笔者在日本对华侨华人被同化现象进行了问卷分析及社会调查,反映出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延缓华侨华人被同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海外潮侨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援祖国作了全面重点的回顾,充分肯定潮侨的爱国表现和重要作用,指出他们发扬了爱国爱乡好传统,为挽救民族危亡献出了炎黄子孙一份力量,其爱国业绩永载史册,在祖国的抗战史、华侨爱国斗争史以及东南亚反侵略斗争史上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的华侨与中国共产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的抗战爆发了。海外华侨也勇敢地投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之中,在经济上、物资上和道义上支援中国共产党这一抗日武装力量, 甚至直接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恢复和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中国政府极为重视中日关系。廖承志作为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坚持“两个区分”(即把帝国主义的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把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和一般官员区别开来)的方针,把协助日侨回归作为突破口,开启了中日友好之门,为恢复、改善和发展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汉字、汉籍从朝鲜传到了日本,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历史。在以后的五百年中,汉字成了日本的通用文字。随着汉字在日本的普及,日本开始用汉字来注日本语的音,经过一系列的简化,形成了注读日本语音的注音符号——片假名。而后又创造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日语片假名和平假名两大系统。这两套字母都是从汉字脱胎而成,但它标志着在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已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汉字在日本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红色区域所创造的革命业绩,有了一定的正确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并且为海外华侨华人及世界各国人民以后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日本实施的“东方文化事业”启动,但随着日本国内侵华势力的膨胀导致中日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该事业成为日本单方主导的对华文化事业。在此背景下,1930年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开始实施由“普通补给生”和“外务省官吏生”构成的第三种补给生制度。其中普通补给生可谓外务省最早派遣的学术型留华学生,他们以研究与中国相关的学术为目的,并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来华留学。他们在中国各大学旁听,并以私人身份或通过学会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还开展了各类旅行活动,有些人在“七七事变”后直接参加了日本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暴行。留学结束后,他们就职于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界,遂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日两国间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提交调查报告、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式充当日本侵华的宣传者和帮凶。总之,近代日本外务省派遣第三种普通补给生留华是日本实施其侵略中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的社会进程中,甲午海战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分水岭。在“以强敌为师”的旗帜下,中国国内掀起了近代游学日本的高潮。作为清末留日的先驱,戢冀翬在海内外践行革命,并与革命同道积极创设多种革命报刊,成功实现了自己从留学日本的先驱向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者的转变,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朝鲜华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1949年4月,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将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全部移交给朝鲜政府,朝鲜政府按本国教育体制逐渐改造了华侨教育。当今的朝鲜华侨教育沿着"朝鲜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后 ,中国对日本近代化成功经验的关注 ,构成了中日文学关系逆转的政治、文化背景 ;当时翻译的许多日本新学书籍 ,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鄙视日本文学的态度 ,使中日文学关系逆转成为可能 ;许多游日人士和留日学生 ,在日本自觉不自觉地由实学或革命而转向文学 ,由文学而借鉴日本文学变革经验 ,使中日文学关系发生逆转 ,即中国文学回过头来向昔日学生日本文学学习。中国文学主要看取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新文学 ,它们不仅仅是中西文学关系之中介 ,而且以自己的独特性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前 3 0年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