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祖保泉 《学术界》2007,(2):112-118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毛泽东同志《关于诗的一封信》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的“旧诗可以写一些”,既说明“旧诗”体裁的形成是由汉语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也说明旧诗写作的“底线”在于“为人民服务”。因此,旧诗的革新须以新的题材、新的精炼语言、新的思想感情容纳在诗的“旧体”里,新诗的体式探索也当吸收诗的传统形式中一些最基本的要素,新旧体诗都须从内容到形式上力求完美,以此来反映壮丽的时代和人民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2.
陈太胜 《天津社会科学》2013,(1):111-117,121
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从区分新诗与旧诗二者的“根本差别”入手解决新旧诗之争中的对立问题.叶公超强调新旧诗是用并不相同的“语言”(即白话,语体)与“文言”写成的,有各自不同的节奏与语调.叶公超认为旧诗的语调是“吟唱的语调”,新诗的语调则是“说话的语调”.叶公超以“音组”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新诗格律的基本主张.叶公超的独创性,在于他从对现代诗“说话的节奏”这一特点的阐发中,发见中国新诗与旧诗的基本出发点的不同,并为中国新诗界定了不同于旧诗的“表现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问:您认为中国现代诗歌成就如何?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居于何种地位? 答:“中国现代诗歌”包含旧体诗和新诗,今天我想单就新诗谈谈。在中国诗史的长河中,新诗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大革命。新诗几十年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仅以前30年而论,出现了一批诗意浓、艺术水平很高的佳品,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臧克家、田间、冯至、戴望舒及“七月”、“九叶”诗人等,每人都有几首以至十几首不朽佳品,至于有一二首传世之作的诗人,那就更多了。我这样说,也许一些同志会  相似文献   

4.
一位伟大人物的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他身边会有许多好友。在毛泽东同志的周围也有不少知心朋友,臧克家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会在重庆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为谋求和平,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9月1日毛泽东在张治中寓所举行招待会,臧克家应邀出席。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席间臧克家问毛泽东:“国民党这么顽固,争取团结、民主、进步,办得到吗?”毛泽东笑着回答说:“雪山草地都过来了,没有争取不到的事情!”虽然彼此交谈不多,但人民领袖那“乐观的精神,质朴而亲切的神态”给诗人臧克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因而很快谱成了一首长达70多行的诗篇《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诗是这么开头的: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困境     
时下,诗坛内部明显地呈示一种分化状态,我们姑且将其界定和归纳为常态新诗、非常态新诗和旧体诗。可以肯定地说,这三派诗人各自都写出了好诗,也都为诗坛的繁荣兴旺做出了贡献。但毋庸讳言,又都各自存在着不足,面临着矛盾和困境。本来,创作观念和方法上的差别、对立乃至适当的反拨都是很正常的,它所带来的必然张力是激发和推动创作繁荣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才不讲所谓“一元”而赞成“多元”。但我以为,目前诗坛表面上的“多元”实际上掩盖了本质上的“一元”,即掩盖了线性思维下狭隘的诗歌观念,使诗歌的道路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体诗与旧体诗为题,谈谈个人的某些看法。这里不提新诗与旧诗,或自由诗与格律诗,现代诗与传统诗;而提新体诗与旧体诗,目的是侧重从诗的体式与体例上简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与争鸣。新体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主要是句式的区别20世纪初叶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诗歌领域中的革命,无疑是打破旧体诗形式的一场诗体革命,即建造了运用现代汉语抒情写意的“自由诗”。其代表  相似文献   

7.
臧乐源 《文史哲》2007,(1):37-45
臧克家和毛泽东的交往缘于诗。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是1945年9月在重庆,会面后臧克家写的第一首歌颂毛泽东的诗是《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1956年底《诗刊》创刊,主编臧克家等向毛泽东写信约稿。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见了臧克家和袁水拍。席间同意臧克家的意见,毛泽东修改了即将发表的《沁园春.雪》中的字。尔后臧克家又帮毛泽东修改诗词文字多处。而对臧克家提出的诗词中的问题,毛泽东也尽量作答。1957年“反右”时臧克家因刚刚受到毛泽东的召见而幸免于难。臧克家经常就诗歌问题给毛泽东写信,毛泽东先后给臧克家写过七封信,主要内容都是论诗。  相似文献   

8.
在朱自清诗歌创作总体中,他的旧体诗在数量上远超过新诗,先后结集有两本。抗战前所作日《敝帚集》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收拟古诗二十七首,据季镇淮先生说:“这些作品,先生从来秘不示人,其所以模拟者,只是作为了解、研究中国旧诗词的一种方法。而研究旧诗词是先生的教书工作的一部分。先生拟古诗就正于黄晦闻先生”。黄先生颇为赞赏,批语云:“逐句换字,自是拟古正格”。第二部分收古今体五十首,第三部分收拟古诗十八首,第四部分收译诗五首。抗战中所作于1946年结集题为《犹贤博奕斋诗抄》收诗138首。这两部旧体诗“多戏论之类,…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对“封建性的乡村”和“悲剧型的农民”怀有近乎偏执的情感。这种情感表面上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实质上根源于诗人灵魂深处终生蛰伏、难以释怀的负罪情结。基于这种负罪情结产生的自赎意识直接引发了他大部分新诗的创作并规定了作品的基本指向:对传统美德的由衷认同,对以道德建设为中枢的民族传统文化时代命运的关切与焦虑。因此,与多数现代作家不同,现代史上的阶级对立并不是臧克家关注的焦点。关注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困境和民族国家的道德重建才是他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新诗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0.
孙基林 《文史哲》2005,(5):27-30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丁尔纲 《文史哲》2005,(5):22-27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鲁迅诗作,现可见到的有62题79首,大多是旧体诗,只有11首是新诗和民歌体诗。从总的来说,对鲁迅诗作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关注不够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各大学生在别无其他“革命文艺”可以讲授与研究的情形下,对鲁迅诗作才格外关注了起来。而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旧体诗的注释方面。比较客观、准确的注释工作及其成果,认真说来,还是在1979年以后才得以开展和实现。可以说,鲁诗研究在“鲁学”中还是一个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诗无达诂”。尽管新时期以来鲁迅诗歌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形式——即旧体诗的丰富弹性,鲁迅诗作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精湛之处,尚不能说已研究透彻、阐明清晰。张恩和所著《鲁迅旧诗集解》已使我们相当便利地了解到鲁迅诗作研究中存在的各家意见,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因而,鲁迅诗作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拟从总体上对鲁迅旧体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概要性分析与归结,在理性分析的  相似文献   

13.
蒋登科 《文史哲》2005,(5):30-31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掖平 《文史哲》2005,(5):31-34
2005年10月8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山东大学校友臧克家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文史哲》创刊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臧克家先生深切的关怀和鼓励,他长期担任《文史哲》编委、顾问,经常为《文史哲》审读稿件、推荐青年作者,每次回母校他总是要到《文史哲》坐坐,在《文史哲》庆祝创刊50周年的时候,他欣然命笔题词“高枝独秀”,高度评价《文史哲》在学术界的地位、鼓励《文史哲》同人再接再厉……。为了缅怀和纪念臧克家先生,我们特以“传统、时代与诗歌创作”为题组织了这次学者笔谈。诗人臧克家从传统中走来,又沐浴了五四新文化的风雨,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历经几个不同时期,始终保持着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丁尔纲先生的文章纵论古今,肯定了臧克家的创造,确立了臧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臧克家承前启后,是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孙基林教授的文章,则从诗人经验与记忆的创作论角度,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说了诗人臧克家的乡村情结和诗作的乡村意象;蒋登科教授的文章从创作动力的角度,指出了诗人两种鲜明的表现姿态,即批判与顺应;李掖平教授的文章,则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语境与臧克家诗歌的本质联系及其艺术的写实价值……视角不同,观点各异,读来给人许多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梁启超等提出诗词合乐的构想.文学、音乐改良者携手创制乐歌,试图完成“新诗”与“新歌”一体的转换.但由于两种文体的差异,诗人的创作往往并不能适应谱曲的需要.民国初年,“诗”“歌”合流逐渐成为新音乐和新诗发展的阻碍,在赵元任《新诗歌集》中鲜明地呈现出二者的矛盾.民国初年,龙榆生提出“新体乐歌”的概念,标志着“新诗”与“新歌”的分化.  相似文献   

16.
论新月派的“三美”主张李成宇“五四”以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新诗人,突破了旧诗的格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新诗一味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①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完全脱开了我国古曲诗歌的优秀传统,这就使新诗创作逐渐流于松散,出现了散文化的倾向。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许多诗人都探索过新诗的发展道路,臧克家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诗人之一。他在四十年代初说过:“自从我从事新诗的习作以来,诗坛风尚至少已有过两三次大的转向了。在这诗流激变中,我始终保持住自己”(《十年诗选·序》)。臧克家究竟始终保持自己风格中哪些比较稳定的因素,沿着什么道路探索,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丁尔纲 《阴山学刊》2005,18(5):25-29
在五四文学革命大潮中,新诗取得了赫赫业绩,但也一定程度地丢掉了以民族化、大众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崛起诗坛的臧克家,继承古诗与民歌的优秀传统,学习五四新诗的长处,汲取新诗效法西方的经验教训,从创作到理论,全面建构新诗的中国特色;把鲜活的人民口语提炼成诗语;大致押韵,大体整齐,形成新诗的“外在韵律”;追求形象化,着力推敲千锤百炼,托物寄意,借事传情,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正确的思想、燃烧的感情和严谨的态度创造典型的意象与意境,尤其注重塑造“典型的人生的形象”,建构起新诗的“内在韵律”。这些成就,使臧诗成为中国特色新诗的新起点,臧克家就是中国特色新诗新起点的奠基者和开路人。  相似文献   

19.
《新建设》1960年6期及《学术月刊》9期先后发表了薛靖同志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的论文,文章中许多论点是值得商榷的。薛靖同志写道:“从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或统一性包含斗争性说,统一性是相对的,即辩证法所理解的统一性是相对的统一性、具体的统一性。”“而另一方面从斗争性不能离开统一性,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说,斗争性也是相对的。”在《学术月刊》9期上,薛靖同志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强调指出,矛盾的斗争一方面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又是相对的并认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所肯定了的。问题真是这样吗?让我们与薛靖同志商讨一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论郭沫若《女神》的历史地位李乐平虽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于1917年就已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诗的创作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后起的郭沫若才称得上新诗的奠基者;虽然说胡适于1920年3月就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