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辞赋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焕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5-79
参照魏晋辞赋发展的清晰轨迹,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了魏晋辞赋观念的产生、演变等问题,同时也对导致其产生、演变的原因以及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探讨与分析虽主要是根据魏晋辞赋观念的固有内涵来展开,但也充分考虑到了相应时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条件。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主情与尚丽这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左右了魏晋辞赋观念演进的大部分行程,而当其行程结束时,占据支配地位的则是美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余霞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42
“向内转”既是汉末魏晋文学总貌的新质素,也是该时期辞赋发展的基本趋势。该趋势在东汉后期已见先绪,在辞赋价值理论以及表现领域均有体现。情感化与玄理化成为汉末魏晋辞赋“向内转”的两个具体向度。汉末魏晋辞赋的“向内转”,继承楚骚传统,创造了一片有别于汉代辞赋追求外在世界的审美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1):102-109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德的情感主题,在志怪小说中因"志怪"的外衣而得到更加真实的再现.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家将辞赋虚构的文体特征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相结合,利用赋体的铺陈功能以及颂与讽的表达效果与模式,让辞赋适时地承担了这种情感主题的表达.随着南朝诗坛声色大开、宫体诗兴盛改变着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态度,此类辞赋创作在南朝逐渐衰弱. 相似文献
4.
单远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4)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它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刘邦和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项羽之间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大搏斗。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刘邦坚持法家路线,顺应历史潮流,终于由弱变强,最后打败了猖獗一时的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历史上的儒家,为 相似文献
5.
人们所熟知的楚汉战争爆发于公元前二○六年——前二○二年。这场历时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是两个阶级的生死较量,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奴隶主阶级复辟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今天,我们分析楚汉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对于吸取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所熟知的楚汉战争爆发于公元前二○六年——前二○二年。这场历时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是两个阶级的生死较量,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奴隶主阶级复辟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今天,我们分析楚汉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对于吸取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
主持人语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分支,班孟坚所谓“古诗之流”,“不歌而诵”,刘彦和以为“铺采文,体物写志”,深明其旨。而论赋的渊承,则基于荀况《云》、《蚕》之作,达乎宋玉《风》、《钓》之篇,盛于汉魏,艳于六朝,规矩唐宋,变于宋元,承绪明清,恺泽旁流,千载传响。论赋的体制,汉兴献赋之风,唐行考赋之制,至于翰林馆试,书院课业,无不结缘诗赋;而骚赋承源灵均,散体隆起汉世,骈、律盛于六朝唐宋,文赋变于欧、苏,与前贤比较,已破矩逾规。论赋的类别,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多为鸿裁大篇;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又系奇巧小制。论赋的艺术,或典丽矞… 相似文献
9.
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7,(4)
主持人语自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约达四五万卷的敦煌文献,敦煌学就成为20世纪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的辞赋遗书,也引起了赋学研究界的关注,成为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敦煌赋现存有28篇,包括见诸《文选》的赋篇、唐人文赋和通俗故事赋三类。就敦煌赋文献的整理而言,2 相似文献
10.
辞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赋本言考赋作为一种文体,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毛诗·烝丞》“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又《小旻》“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赋”“敷”同声,故《管子·山权数》“赋藉藏龟”,注亦曰:“赋,敷也。”又“赋”“布”“铺”“敷”,声近义同,古并以重唇音相通假。故《诗》“敷 相似文献
11.
12.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李慈铭现存辞赋类作品17篇。就体类而言,有古赋,也有律赋。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抒发幽情悠思的咏物赋、带有论说性质的讽谕赋、赋写居室和怀人的亲情赋、写景记游赋和学术考据赋等题材类型。其辞赋文体风格与其骈文创作存在着相同的审美取向,崇尚骈俪,甚至以骈为赋;重视辨体,推崇古赋;征实重典,重视考据,在晚清辞赋创作中自名一家。 相似文献
13.
李丹博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6):35-39
南宋辞赋,作为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其时代特征、社会思潮、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沉潜内敛心理特征的影响;释、道、理学思想的影响;题材的选择、构思方面的影响。南宋辞赋创作风格上多表现为情感的细腻、深婉,理趣的悠长以及构思的新颖奇巧。 相似文献
14.
15.
孙兰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谢月兆辞赋主要集中于西邸文人汇聚之时和供职随王子隆前后,这和其本身文学侍从的社会角色有关。他的赋作内容有咏物、游览、归隐、酬答四个方面,无当时盛行之艳赋,较前人、时人多有发展。谢月兆赋作有明显的屈原、陶渊明情结。他的赋作也体现了艺术上的探索,有明晰的文体观和其他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敖运梅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25(4):44-46
吴兆骞的身世遭际及其诗赋在当世及后世都充满了悲悒色彩。他的诗歌迥绝一时;他的赋作虽然只有八篇,却也是饱含身世之感,内蕴深厚,充分表现了他的才气与笔力。 相似文献
17.
许瑶丽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2):42-47
李纲是南北宋之际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它的辞赋存世达30余篇,这在宋人别集中是不多见的。李纲辞赋众体兼备,题材广泛。古赋富艳清便;文赋议论生花;骚体赋情深志长,兼有理感;律赋典正充实,这些正是宋赋趋于成熟、定型的表现,因此李纲的辞赋作品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王茂福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3):72-78
蒲松龄的辞赋作品共有25篇;其内容有铺写名胜古迹,抒写身世之感,刺世讽世劝世,单纯咏物,描写灾荒,描写日常生活情态六类,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与创新,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情节性、故事性因素,体式、语言的灵活运用四个方面;蒲松龄足以占据二流赋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5-94
朱熹辞赋通论是对他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的贯通性讨论,研究的文本对象有《楚辞集注》、他关于辞赋的论述以及《白鹿洞赋》等辞赋作品。朱熹辞赋内在地存在理学的本体、以《诗》诠赋的方法和尊崇骚赋的价值观等贯串其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的共性特质。理学的本体是一以贯之的主线;以《诗》诠赋是楚辞解释的新境界,但却仅是一种方法论,因为他依然视辞赋为"文"而没有将其当作诗歌;基于规讽之旨和平易之文主张,他尊崇骚赋而贬抑汉大赋、俳赋、律赋、文赋等,是为其辞赋价值论。集哲学家、辞赋理论家和辞赋作家于一身,是导致贯串朱熹辞赋思想与辞赋创作三大共性特质的内因,也是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钟国本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争频仍社会动荡,致使两汉以来在思想领域定于一尊的儒学受到猛烈冲击,它那迷人的光环终于变得黯然失色。形成了“家弃章句,人重异术”的思想活跃局面。在这种社会思潮影响下,人们纷纷要求肯定自我、尊重个性,反映在文学上则形成了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随着五言诗的勃兴,辞赋创作也勃发了生机。战国时期,辞赋自从“与诗画境”形成一门独立的文学体裁之后,由于受楚辞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