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族史诗?这是学术界久有争论并且仍在继续探讨的问题。尽管持肯定意见的人越来越多,但至今仍未能形成定论。具有代表性的否定见解是黑格尔的论断,他在《美学》中曾说:“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起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在黑格尔看来,中国没有产生民族史诗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民族历史的“观照方式”是散文性的而非韵文性的;二是“宗教观点”不适宜于艺术表现。因其论…  相似文献   

2.
中介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但对中介层次、类型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_这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第8,3卷第90页)的关键所在。 人们对中介的层次和类型的认识,其首要的前提就在于对客观对象的类型性和层次性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现代科学如系统科学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存在的层次性,_现代量子阶梯理论、分子进化论等也揭示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李晖 《社科纵横》2006,21(6):152-152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英语是其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实施分层次教学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以工作实践为基础,借鉴相关教育理论,对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以及在职业院校如何实施英语分层次教学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3,(6):28-33
作为人类思想的一种重要的认识形式,直觉主要分为两类:与命题对象相连的在知识领域中存在的认识上的直觉,以及与非命题对象相连的在生命领域中存在的生存上的直觉。前者具有的往往是知识论上的意义,提供的是对知识确定性的说明;后者则往往关涉的是生存论上的意义,提供的是对生命意义的形而上澄明。  相似文献   

5.
将各种语法论述中早已反复涉及。似乎已成定论的趋向动词“来”、去”提出来 讨论,是基于笔者的看法;迄今为止的所有观点,都没有或没有完全揭示出问题的实质。且以《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为例; 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去: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①它们表示有方向的动作;②方向是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立足点。但这种传统观点所不能解释的,至少有两种情况。其一,在书面作品中的情节描述里,并没有说话人出现,这时“来、去”的方向立足于什么?其二,诸如“书从他手里掉下来…  相似文献   

6.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应付变化了的形势,在即将来临的ZI世纪世界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日本对其安全战略进行了调整。新安全战略从内容到性质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该战略由三大支柱构成,维持。加强日美安全体制是其核心,要害是日美合霸亚太地区。一、迈向新世纪的安全战略(一)新安全战略的提出冷战结束之后,日本与世界其他大国一样基于变化了的世界格局,开始对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日本是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未来的走向、新时期取何种安全战略,均与地区乃至世界稳定密切相关,自然引起了…  相似文献   

7.
明清江南地区市场上的商人资本由外地资本与本地资本组成。江南市场机能主要受资金雄厚的外地商人资本控制,由于多重阻障,它们的商业资本无法在当地向生产资本转化,却通过长途贩运贸易、高利贷业、旧式金融信用业带走大量财富;活动范围局限于市镇等地方小市场的本地商人资本分散、细小,无力转化为从事扩大再生产的产业资本,而且妨碍着外地商人资本的转化。故此该地区财富虽然普遍表现为货币形态,但大都滞留在流通领域,或用作贮藏手段。由于缺少产业资本投入,商品性生产没能出现质的跃进,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审美文化研究之一维──审美类型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凡审美活动必然都是人的活动,凡人的活动首先又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情境中,按一定的情感意向、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进行的。虽然,不同的民族、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文化活动或文化存在总是呈现...  相似文献   

9.
自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手段,表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否定。由于其前因后果的悲剧性,常常又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世人的同情。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自杀者的行为动机令人费解或令人震惊,超出了平常思维给予解释的可能。如果不仅仅以“同值”剖析,我们还可能发现这类死亡,隐含着“死是一种解脱”、“死比活好”以及“我死,他人活着”等更为深刻的内涵。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古训,今人已经在实践及理论上给予了不容乐观的修正。林某,女性,对岁,高中文化,仪态端庄,为人谦和,独身。当过…  相似文献   

10.
论感情是人对其生命非常态的自我感知──兼论生命即“自为”叶知秋1.正如一位对感情问题“研究、思考了许多年”的学者所说的“人类的感情,云谲波诡,瞬息万变,是一个最难进行科学把握的领域”,①感情作为一个认识对象确曾苦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即是...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散文理论,虽未有专著,多散见于书、序跋、杂论之中,但综合观之,还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在继承前人文论遗产的基础上,往往不囿于传统之见,能从文学本体的特征、规律出发,比较客观地进行探讨而有所发展和创新,自成一家之言。一 对于文学中“道”的概念及其与“文”的关系,一直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古文家所讨论的重点。不管是韩愈的“文以载道”或柳宗元的“文以明道”之“道”,也不论是以穆修、石介等所推尊的“道”和欧阳修所倡导的“文以充道”之“道”,基本内容、实质,不外乎“孔孟之道”,即儒家的理论核心。王安石虽曾提出了“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12.
莽吉塔故城遗址质疑──兼谈其他李茂喜1982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抚远县城子山的一个古城遗址立花岗石碑一座。其碑正面书“莽吉塔故城”,背面书“莽吉塔故城为明代城址。城墙依山势而筑,一侧为悬崖峭壁,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九百二十余米,残高二至三米,仅...  相似文献   

13.
意识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曾一直争论不休。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为“意识”作出了宏观的科学揭示,从而为人们确立了科学的意识观。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发展,正在引起新的意识革命,人们对意识的发生及其机制、意识的功能与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意识观,关于潜意识概念和意识层次的问题,就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可见,关于意识的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动态概念。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人们确立了科学的意识观。客观世界是统一的物…  相似文献   

14.
精英立场与民间意识──叶文玲小说创作浅论陈建新陈建新,男,1954年生,杭大中文系教师.许多人喜欢把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国与五四时期相比,都称之为启蒙主义时期,这种说法其实是很皮相的。文革后的中国,至少存在着三种思想文化的合力:其一是政治上的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11):80-82
契丹民族之所以崛起于中国北方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边疆王朝,有其诸多历史原因和条件姑且不论之。但与其中契丹民族秉承的人口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前抢劫财富和掠夺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军国之务,爱民为本",辽政权对人口增长采取提倡、奖励的政策;"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一人口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辽代统治的阜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特点、分布、人口流向有重大影响,推动了契丹人口更大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科技人才最佳效益的发挥,取决于有效的管理。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严重束缚了科技人才最佳效益的发挥,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变革传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科技人才管理系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本文试就科技人才的动态管理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动态管理的内在动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今日中国的代际差异──兼论代际和谐杨雅彬一代的划分标准不仅在于时代,更在于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所造成的价值观的异同,因此,就今日中国人而言,可分为四代人。第一代指的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长起来者,即是中...  相似文献   

18.
赵普(公元921—992年 ),字则平,幽州蓟(今河北蓟县)人。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元臣,曾在宋太祖、宋太宗二朝三次任相。他继承“世异则事异”的法家思想,认为“事不凝滞,理贵变迈”(宋史256卷)。他总结了唐末五代藩镇擅权,尾大不掉,酿成分裂割据、混战纷乱的历史教训,积极推行了一条坚持统一集权的进步路线。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政治改革,帮助宋太祖兄弟重建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赵普是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但是,赵普的真实面目却被后来的儒生们完全歪曲了。大约在他死后二百年左右,他被当作专读《论语》的儒林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鲁迅与时代关系的几个特点,指出鲁迅是在个体生命与世界的深层的和形而上的把握的张力中确立他与历史与现实与未来的关系的。他的文化姿态始终指向我们民族的现代化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正如文化激进主义一样,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分工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然而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搞清分工的本质,不但有助于经济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我们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关于分工的本质问题,我国学术界没有专门对它进行过讨论;只是在涉及到分工问题的一些论著中,有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力的范畴,有的把它归结为生产关系的范畴。苏联学术界过去曾有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分工是“生产力的形式”①,但也有些学者近几年提出“分工是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