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智是明末清初中国伊斯兰汉文译著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深受 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精神的影响。他以伊斯兰为体、中国传统哲 学为用建构了以"人"的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他提出"人为万物之灵"的观 点;全面揭示了人的属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在肯认人生价值的基础上,从宗教 和道德相结合的高度构想了人生境界。其人学思想是中伊文化融合的结晶,反映 了中伊两种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相融互通。  相似文献   

2.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阿维森那作为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具有丰富的人学思想。阿维森那以理性为主线,用理性解释人的起源和地位、人的灵魂和社会性、人的理想和追求等关涉人的一切活动,突显其人学思想的理论前提—核心—归宿的逻辑理路,从而使其人学思想迸发出鲜活的理性主义色彩,在宗教人学思想的衬托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理性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改革文学以其对现实人生的执著关怀,再现了大变革背景下中国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社会的个人化所伴随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的重新确立带来的个体精神困扰、惶惑与焦灼,使改革文学中凸显的变革时代城市特有的喧嚣与嘈杂,具有比表层的社会意义复杂得多的历史和心理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音乐与文学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产物,它们都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音乐和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们都是一种艺术现象。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古今中外,在音乐和文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两者一直都是共存的,它们就像一对姐妹,密切联系着。本篇文章重点针对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研究某种程度上忽视“人”的存在,往往存在着“人学的空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人的意识,根本上要回归作为意识主体的“现实的人”本身。马克思主义人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原点,立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人的交往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重新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实现机制和价值向度,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之维和实践之道。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末中国作家群里,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是比较早地以文学形式关怀人类生态的作家之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他一直在思考我们人类到底应当怎样对待自然;作为作家和学者,他对所有地球生命感到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家中,特里·伊格而顿特别强调文学批评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批评应服务于人的解放,争取人的自尊,保障人的诉求,反对专制和等级社会,因此"一切文学批评都是政治的批评".他试图借助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来影响政治,以此满足自己参与政治的欲望.  相似文献   

8.
李安是第一个在美国好莱坞乃至世界影坛上崭露头角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导演.他的电影题材多变、风格迥异;既能从中获得艺术的审美趣味,又能收获绝佳的票房收益,在华语世界和西方主流社会都得到了很好的认同.文章试图从李安电影的文化特性、影片反映的人性关怀以及与商业诉求的完美融合三方面进行阐述,来引发对于中国当下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作家和作品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在文学与文化结构的扩展和增添。回族作家和学者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学文体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人类另一重要的文明成果——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及文学,从而对中国文学起到了有力的丰富、补充和拓展作用。回族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他们始终将民族与国家、民族性与人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11.
人类自我认识可分为两种方式,即哲学方式和科学方式,由此形成了关于人的问题的两种理论,即人的哲学和人的具体科学。人的哲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应用哲学或哲学的分支学科。人类学是主要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科学,属于人的具体科学。人学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超越哲学方式和科学方式之外的第三种方式,而是两者的综合。在一定的意义上,人学就是哲学人类学。人学作为一门完整而严密的学科,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对人学、人的哲学和人类学进行比较研究,可促进人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范藻 《民族学刊》2016,7(1):42-46, 106-107
面临中国当代民族文学遭遇西方现代文化、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和当今大众流行文化的挤压困境,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美学突围”,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学创作要切实保留自我性的作者身份,以建构民族作家主体地位的美学自信心;提倡使用民族式的语言形式,以凸显民族文学的自由本色的美学自信力;努力呈现原生态的内容立意,以开掘民族文学生命意力的美学生态性;充分开辟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以寻求民族文学现代媒介的美学丰盈感.  相似文献   

13.
苏利海 《民族学刊》2022,13(8):72-79, 160
少数民族文学不能因为“少数”而固步自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中国文学史”中被边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示学界需要践行一种新的多民族文学史观来适应时代发展,“大文学史观”以“一个中心、三层视野”为框架:一个中心即以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为核心,三层视野即以民族性、中华性、世界性三重研究视野,关注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一体性、全人类性。通过三层视野建构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层级较为完善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依此“大文学史观”,将多民族文学置于民族共性、文化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坐标中,提炼出具有“中国话语”特征的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中,有关西北民族文学研究的部分可以用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作家文学研究及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三类专题进行分类述评。其中所涉之文无不以西北之地域、民族、乡土、民俗等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研究与探讨之出发或旨归,体现出文学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西北民族文学的深刻植根性。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亦应成为西北民族文学探讨的重要理论支点,对于民族文学的理解更不能离开这一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15.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的文学创作,始终浸透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怀和热情赞颂以及对历史本身的深入感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历史沉思的诗性表达,在内容上,其作品突破宗教拘囿、古典规限,涌动着个人的真实体验与现代气息,予以人积极、乐观,宏大、壮丽的审美观感.其作品既是其对历史发展、社会实践的自觉意识的反映,也是其人文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6.
文学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应该属于文艺理论批评的一个新学派,基本属于文化学范畴;而人类学领域内的文学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人类学目前存在更多的是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够".首先,人类学界对文学人类学的关注不够;其自然结果就是投入不够(指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其三是理论建构不够,本土的和西方理论介绍均着力不够.  相似文献   

17.
18.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成吉思汗(1162-1227)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蒙古文学史上的特殊人物形象———永生不朽的传统人物形象。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可以说成吉思汗形象是蒙古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现象。蒙古文学史上的成吉思汗从原型性艺术形象发展成为神化的成吉思汗形象和理想化的成吉思汗形象。成吉思汗形象植根于蒙古民族的成吉思汗崇拜文化,形成于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心理,并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