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尔·策兰于1959年出版的诗集《语言栅栏》是诗人语言晦涩与诗文碎裂的开始,显现了诗人痛苦的生存状态和向往死亡的意念,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的诗篇《声音》具有提纲挈领的地位,破解此诗中的隐喻、密码,重建诗文整体关联性,有利于理解诗集里的各种声音。纵然诠释此诗的学者如云,却鲜有以诗人恋母和死亡的恒常主题一以贯之者。诗学的个体与一般的辩证关系也在《声音》一诗的理解中得到体现:一方面,诗学文本变异了希腊神话,重构了圣经典故,凝炼了历史经验,从而抵达个人情感的深处;另一方面,儿子对母亲思恋的个体情状,通过神话和宗教的互文关系以及历史维度又超越了思念的个体性,进入到人类思念痛苦之普遍性。本文试图通过诗文碎裂性结构的分析,再现完整图像,解读隐秘情感,聆听策兰在德意志语言中发出的帛裂声音。  相似文献   

2.
来自东欧的德语诗人保尔·策兰的"语言栅栏"一诗,是诗人中期创作的代表诗作,引来众多解释.研读该诗,可窥策兰中期诗风之一斑.本文分别从主题结构、词语结构和诗文结构三个角度对这首诗文进行文本细解,运用诠释学的基本原则,视文本为无上权威,从基本词义出发,把文字的多元意向性规整到诗文的涵义一体性中.同时.尊重文理的井放性和多维性,力图避免牵强和过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相似文献   

4.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著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对早期非非形而上学追求主题的继承下,杨黎颠倒了文化语言系统中能指和所指的主从关系,通过对语义的取消或抑制,突出了对能指声音和语言的"逻辑形式"的清晰呈现,从而导致了相对于以"内容"为诗歌本体的传统诗学观念的不同的诗歌本体追求。在杨黎那里,诗歌写作完全变成了诗人一种对语言的体验。作为先锋诗歌反语义写作的典型代表,杨黎的诗学探索为中国新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也直接导致了诗人与读者的隔阂。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把"是"判断和"具有"判断看作是两种最基本的判断形式,"是"判断与形容词相关,而"具有"判断与名词相关,它们都源于亚里士多德主谓命题形式(S是P)中的"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既具有逻辑意义(作为系词"是"),又具有存在意义(作为动词"有"),它既与形容词相关,又与名词相关.然而,命题主谓理论的发展使形容词逐渐成为谓词域的核心形式,而名词等形式被忽视了,"是"的"具有"意义也丧失了,命题形式日益形容词化,命题语言成为形容词性语言,由此产生了许多所谓的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语言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形容词性的命题语言的批判,恢复和确立以名词为主要形式的日常语言的地位,从形容词性语言走向名词性语言.这一结果被胡塞尔称为"具有"判断的恢复和形容词名词化,是语言哲学的内在转向.  相似文献   

7.
将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玻璃山>的各方面特征与诗歌的起源、形式主题厦本质等几方面进行类比,说明<玻璃山>具有诗性语言的特征,在体裁上可纳入诗歌范畴;进而以<玻璃山>这个后现代文本为依据,从文化隐喻、意象隐喻两个方面揭示出文本中意象的隐喻意义,从而得出结论:巴塞尔姆的<玻璃山)一文描述了诗人写诗的过程.作者通过散文化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改变语言功能的决定,从而实现将语言从符号层面转化为事物的本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克里利是黑山派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论文<尺度的意义>中,他阐述了"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尺度"之诗学观.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尺度不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也不是学术说教规定的典章,而是一种自发的或灵感的秩序.该尺度是诗人把握日常现实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在诗歌中该尺度体现为强调时间的偶然流动及瞬间先于形式,彰显主体性的消解以及世界的破碎性、边缘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心理语言学"概念时,我们实际上已经离开了严格意义的传统语言定义,即将"语言"的外延扩展到了整个心理世界,一切心理的过程和内容无不展现为语言存在的过程和内容."心理语言"在其存在的初始形式上就是一种心理的表象成果,即"表象语言"."表象语言"依其特有的心理存在形式标识着自然世界及其自然语言对于理性主体世界的首次进入和呈现,标识着理性主体与自然对象交流行为的真正开启;"表象语言"以感觉、印象、心理图式等形式留存了自然世界,也以初始阶段的心理语言形式留存了经验直观的成果,并体现为理性统一世界中的语言存在的必然过程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奠定了接受西方"语言学转向"思想的文学基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泛语言化氛围中的三条脉络,与重新发现的中国传统语言观一起,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诗人在写作中直接与语言搏斗,把语言的媒介性提升为发明性,直至建立一种语言的发现观,表明当代诗歌已经完成语言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语言本体论的要义在于语言与人的循环关系,而当代诗歌中的语言有"他性的自主"倾向,表现为"语言的历险",一方面创造出新的具有延展性或多维的映射性的隐喻形式,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诗歌内在的虚弱,由此产生的诗歌"虚无化"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2.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使现代文艺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得到相对一致的方向性指引和一元化规训.<讲话>以后渐次展开的"文化下乡"运动促使作家在思想改造与语言实践的层面进一步"工农兵"化,然而作家语言观念的转变一旦落实到文学实践,仍然遭遇到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难以协调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13.
清代考据学的基本信念是"道在六经",方法则为"由训诂以通义理",即以语言文字的释义以通达"六经之道".章学诚与清代考据学的分歧主要是在语言观方面,一方面章学诚认为,"言与意"有时而背离,"通其辞"之外还必须"通作者之心志";另一方面,章学诚认为六经语言的本性是象征性的,<易>之象和<诗>之比、兴"兼通六艺",因此当"因象而求道"而非"因言而求道".章学诚的语言观与历史上的道家、禅宗、心学的语言观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将语言存在限制于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那语言存在又常常被称之为语言现象的存在;语言现象的世界将自然经验的形式和心理经验的形式统一于自身,并以自然存在和心理存在的特征呈现于理性存在的实践过程.语言现象的心理经验形式在其初始阶段的表现上,它要产生于理性主体的经验直观发生,对应于自然世界的对象系列,包括自然语言的存在系列,表现为无差别的、初始性的、整体性的、不确定性的大脑意象或感觉印记;相对于自然过程的语言形式而言,它是作为心理过程的"图式语言"而存在,"图式语言"即心灵中的表象成果,其存在内容和地位既是经验直观的,又是理性存在规定的.作为心理语言存在的"图式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既有关于自然世界的"影像"和"记录",又有关于这种心理图式存在和统一的理性规定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是宋代<中庸>诠释的儒家先行者之一,但其<中庸广义>一书佚失已久,学者鲜能了解到其具体的诠释思想与理论特色.笔者根据卫涅的<礼记集说>中所辑出的若干材料,与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中的相关材料相结合,从经学史与道学史的双重脉络来具体讨论司马光对<中庸>"性"与"诚"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诠释.从后来成为主流之道学的学术范式看.司马光对"性"与"诚"的论述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看,司马光提出的诸多问题,不论其论"性"还是论"诚",都成为了后来道学的核心语汇.因而,不论是义理上还是经术上,司马光一方面承接着汉唐之旧传统,另一方面虽指向了宋明之新风气,但又尚未达到穷深极微、洞彻心性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文学典律及其影响为出发,从哲学或然率的角度,解析和诠释了英国籍捷克当代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探讨了该剧与英国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生殖性与承继性变异的关系,并从死亡姿态、死亡方式及其三段论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若森与吉尔德之死>的方方面面,认为汤姆·斯托帕德的现代悲喜剧杰作<若森与吉尔德之死>是对莎士比亚古典悲剧<哈姆雷特>这一卓越想象艺术之作的戏剧性转换与荒诞性反思,并留下了从存在主义哲学范畴内进一步探讨戏剧死亡主题的历史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山东籍诗人王耀东已有<在历史的眼睛里>、<失去的彩韵>、<不流泪的土地>等九部诗集问世,属于"新乡土诗派"之列.该乡土诗篇形式优美、意象丰富.其中的"泪水"意象或虚化,或实指,或虚实结合,是诗歌主体精神的物化与显露,寄寓着诗人的乡土请结、家园意识和悲悯情怀,其审美价值和认知意义较为深远.但同时,其诗篇在诗艺美的彰显中也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语言符号的理据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它是诠释语言形式意义的重要工具。从语言符号的不同层面以及符号与符号、符号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看,语言符号有五类理据:语音理据;形态理据;逻辑理据;语义理据;熟语理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对德语犹太诗人保尔·策兰的<死亡赋格>一诗进行全面周详的解释和分析.所谓解释多指语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简短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诗文所引起的一些争议,为读者理解文本做好准备工作.分析则属于语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围,它必须按照自身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术语来进行.本文试图以语文学的微观方法,从诗文的文字音韵,进而到句法-语法,然后到达诗文的综合结构,最终分析出诗文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能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乔伊斯最具代表意义的小说<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芬尼根们的苏醒>,体现了四个语言方面的特色:反映意识活动的跳跃性语言、适合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表现意识混乱的晦涩性语言和直接内心独白的表现性语言.乔伊斯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过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