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个集合性的新命题──美与心理体验新论刘家友我集合诸家单项研究之精髓,组合与编制成一个新的命题:“美是心与物和谐一致的感性显现。”其结构有以下两个组成部分。(一)主词部分的“美”,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探索它是什么,是从何而来的,其存在的形态是怎样的,即...  相似文献   

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龙场悟道以后提出的首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贯穿于王阳明中晚年思想。在他看来,“知”从根本上来说是指直接发自本心的痛切感受、本然好恶,即“本心之知”。知行合一有三层含义: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应该合一。这一命题旨在纠正朱子对本心之知作用的忽视,强调它具有直接性和充足性,提醒人们将它的直接性和充足性具体实现出来。知行合一的表述形式并不完美,因为“知”既可表示本心之知,也可表示知识或知觉,以至于容易混淆;而“合一”的逻辑前提是分离,因而这个命题本身就潜藏着否定知行一体的因素。王阳明之所以仍采取这一形式,是为了提醒人们重建知与行,进而重建我与万物的原初关联,让人意识到知原本就是能导出行的痛切之知。  相似文献   

4.
心灵的原色     
如果说文题一对应的是大赛主题关键词中的“善”与“美”,那么本文题对应的就是大赛主题关键词中的“真”。原色,《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能配合成多种颜色的基本颜色。文题中,将形容颜色的“原色”一次借用过来,用心灵作其限制语,看看出命题者强调的是“心灵的本真”或“本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刘祖禹 《中华魂》2017,(10):45-47
对一些人来说,“去意识形态化”是他们执着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眼里,似乎人们一沾上意识形态的边边,人们的思想就难免被裹挟、被忽悠,而远离意识形态,人们看待任何事物就会十分公正、公允了。这是一个至为荒唐又十分可笑的命题。自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言。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要在生活中充分表现出追求美的特征。但什么是美呢?这都是常为人们所忽略,也不是每个人都弄清楚了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由于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审美的标准,关系到美育的开展、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等问题,所以探讨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审美(包含与之相对的审丑)一开始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巨大的价值。在中西很早的文化史上,就有许多关于美的功能和价值的言论。孔子提出“美教化”,认为美的诗歌可以“兴”、“观”、“群’、“怨”,柏拉图也认为美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学习真理的知识,而亚理士多德更认为悲剧的审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世界。这说明人类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审美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今天这个社会,经济市场化,生活艺术化,一讲到美,人们便以为无非是巧颜令色,好看好听,这有什么"神圣性"?所以现在提出美的神圣性,说不定有人会说,"这有点脱离实际吧"?其实,美有低层次和高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美,就是声色之美,好看好听。还有高层次的美,就是心灵之美,心灵之美就体现了美的神圣性。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中,就是在声色之美的背后缺乏心灵之美的支撑,也就是说,缺乏一种超越现实的高远的精神境界。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学”与“生活的心”是相隔近百年的两种文学观,然而这两种观念却存在诸多联系,无论是在观念发生的背景、文学观念的内涵意义,还是语义生成的哲学基础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处.从发生背景而言,这两种文学观念都遵循一种“走出……”模式,其对生活和文学主体的阐释也高度一致;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生活的心”,都强调用“心”去观照生活,旨在“为生活立心”而又在生活中“立美”.通过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文学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1.
“企慕情境”这一诗学主张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它不仅仅表现男女之间爱慕之情,也常常用来表现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这一诗学观点来反观屈原,我们就会发现,在《离骚》中表现出的企慕情境就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绝对注重包装的年代,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开放,人们(尤其是女人们)对美的追求热烈程度是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这也是一个人是否热爱生活的印证。 中国的城镇中,女人从来就是城市一道永恒不变的“风景线”,人们不仅认同了传统自然“美”,即使是粉饰下的“美”也是一样获得了接受,“美”是可以创造的。  相似文献   

13.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命题今天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但人们理会到这一点却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并且沿着这一命题所作的种种探索还远远没有完结。人们在这个领域内认识的深化曾经历过不同的历史阶段。二、从猜测到确认古代生产力低下,观察方法落后,人们只能靠自我感觉,凭猜测来推断心理的器官是心或是脑。大概是由于情绪变化时心、肺等胸部器管活动比较明显的原因,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以心脏为心理的器官。一些著名思想家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孟子、荀子等人都是“心  相似文献   

14.
在享有“岭南美玉”之称的广西玉林市,有着这样一群共和国的税务工作者,他们时刻牢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使命,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开拓创新中发展。无论是税源管理,还是文明服务,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岭南美玉”之乡文明花的玉林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这支年轻的队伍。  相似文献   

15.
独坐观心     
蒋淑玉 《今日南国》2006,(21):53-53
早就想买一套房子。愿望实现了,心也安了。小区很静。深夜,正是独坐观心的时候。不开灯,不放音乐,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新居就是新居,空气中弥漫着天籁的蛰音和露水的清凉。微闭双目,两手轻合,就有一缕檀香袅袅地升起,渐渐朦胧了整个书斋。我的凡俗的心在这静静的氛围中被濯洗得晶莹剔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省”的本质就是“静”。“静”是修身养性,澡雪精神的必由途径。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意思是说圣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这就是道教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 ,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 ,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 ,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 :第一 ,文学写的是人 ,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 ,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 ,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 ,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 ,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相惬相兼,以人与自然、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相互整合为最高审美境界。中国美学尽管也强调主体心中审美情感的引发与美的生成来源于外物的感召,但是,中国审美学更多的还是强调主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审美活动所向往的是心灵的抒发,是要在现实人生中达到一种解脱、超越的审美境界。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都由“气”所化育、同源同构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美在自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一直为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提出、所探讨。“美在自然”的主旨是“自然”、“和谐”,其准则在于人的自然需要和生理快感的满足。美·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美学大纲》一书中从人的动物机能和生理快感入手研究美感,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灵,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机械的、纯物质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天人相分”的哲学命题和思想传统,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审美主体与自然美的关系上承认自然美的客观性,承认主体的美感是由自然事物的美所引起的,它还是中国绘画艺术中“造化与心源”、“形似与神似”这两对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20.
美,无处不在     
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就是我选择第二轻工业学校的主因,三年形象设计专业的学习,母校不仅满足了我对美的追求,提供了我创造美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让我从各个领域悟到了“美,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