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5年中国小说创作取得了丰硕成绩和长足进步。笔者从参加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审工作的学者的角度,以评审的学术化标准,对部分名列前茅的上榜优秀长、中、短篇小说,从“历史内涵、人性深度、艺术水准”三个方面进行了逐一的点评与解读,分析了这些创作在阐释历史、开掘人性和选择叙述方法、安排叙事策略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从而勾勒出2005年度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女性小说从“对人性的追寻中凸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痛苦历程、躯体写作”三部分阐述了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肯定了女性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同时女性文学也面临挑战,需要自省和净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其都市小说创作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她们对都市女性生存境遇的刻画、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共有的怀旧意识三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指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张爱玲的笔法,并拓展深化了都市小说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文的地缘小说是在鲁迅影响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通过1933年出现一批左翼青年作家的地缘小说创作显示其独立价值和意义的,反映了新文学向中国社会更广泛区域的延伸,是左翼小说的"独立"发展要求的体现,周文战争小说建立起了对边缘省份底层社会人生形态特有的文学感受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与地震灾害相遇的文学与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发了中国诗坛久违而短暂的诗歌大潮,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大事件.抗震救灾中对人的生命的重视,直逼人性的核心价值.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市场化生产中遭遇的一场价值拷问.其时文学不再有市场化的生产机制,文学的人性价值得以张扬,出自人性根基的真情实感得到了自然的流泻,中国当代文学又一次有了真正的诗歌.这次诗歌大潮也把文学与人性的关系体现得很单纯,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学是依靠人性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话语规范建构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命运。20世纪40年代,其小说从最初遭到评论界冷遇,到因契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受到左翼文学评论家与国统区作家领袖的一致赞誉,直至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五六十年代,则因其小说"经验真实"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真实"的标准而遭到强烈批判。其小说的命运,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的变动、含混与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7.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着意描写河南侉子的性格、气质 ,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功能系统刻画中原乡土文化心态 ,从而较深刻地开掘了中华文化之内核和精神 ,彰显了中华魂、民族魂。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首次创造性、大规模地提供了侉子形象系列 ,揭示了中原农民总体特征。在侉子群像中一批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人物均系回族 ,作品开创了蒙古族作家写回汉民族 ,通过多民族群体心灵展开大中华魂的先河。新时期伊始 ,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多体现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真实反映 ,《黄河东流去》则注意展示心理精神。由于社会理想和价值尺度比较陈旧 ,作者对民族魂的开掘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8.
姜友芝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18-121
从有效教学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其具体表现为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课堂上忽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确立多元解读的意识,开掘文本审美意蕴和开发本土作家作品,培育学生兴趣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以《边城》、《紫藤萝瀑布》、《倾城之恋》、鲁迅作品、安徽籍作家作品等为例,论述有效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通过有效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唤醒他们沉睡在心里的那份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愫,获得心灵的深化和胸襟的超脱。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毛姆小说中的故事情结为切入点,分析毛姆小说的特质。毛姆以“讲故事”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形式,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开掘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层隐秘,追求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完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新写实小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据,探讨了作家如何成功地领引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认知策略。在当代中国多元思想的整合中,面对中国文学“无主题”的困惑,作者试图分析并提炼新世纪进步文化的人性内涵,为领悟欣赏当代意识的中国文学,洞开了新的审美向度和思想空间。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诗人和现代学者,在现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文本文献,其著作的出版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版本的演变比较复杂,全集的出版经历了从旧版到新版的演变。《闻一多全集》的编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有过鲜明的政治意义,尤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史方面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展问题。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 ,选取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老舍、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等重要作家关于民间文学理论的论述 ,深入研究这些作家民间文学理论观的具体形成、发展及其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在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 ,作家群体是一支异常重要的学术力量 ,尤其是胡适、鲁迅等兼为学者、作家的文化巨匠 ,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理论 ,又有自己切实的创作实践 ,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有着更为独特的价值。系统地总结这些内容 ,对于文学的繁荣发展 ,特别是对于文学理论的多元建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文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优秀的青年作家,其小说的文字总量虽不算丰厚,但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时代背景、地域条件、主观精神多方面的交叉融合是其小说冷峻叙事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周文小说鲜明的风格特征综合体现在其题材选择的一贯性、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以及冷静客观的表达方式中,从而标志了作家写作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自1939年担任伪北大图书馆馆长起至1945年“八·一五”日寇无条件投降时止,六年附逆期间共创作散文430余篇.在周作人及其散文研究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为着彰显周作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而有意回避或淡化周氏附逆期间诸多散文所暴露出来的严重问题与错误;二是既已认定周作人是汉奸,曾为日本法西斯及汉奸汪精卫之流歌功颂德,就对周氏文学思想、散文创作不加分析地一笔勾销.当下第一种倾向尤为严重.本文依据知人论世、知世论文原则,将周氏附逆期间散文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对象,既实事求是地揭露周文的主要问题与错误,又对部分佳作予以肯定性评析,从而展示出它们与周氏其他人生阶段散文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整体象征、浪漫而荒诞的寓言言说,驰骋想象,自铸新词,运用典型与意象,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新文体——自恣适己、仪态万方的“庄周体”。这显示了庄子文学意识的先觉、文学创造精神的崛起与文体的自觉。鲁迅称《庄子》一书“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正是就其文学的发现与文体的创造及其在汉文学史的创造性贡献而言。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的美学思想与中国现代美学的民族国家和人生关怀的倾向性相谐和,他对美的论述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在写给他人的序、跋等作品中强调了文章之美,在杂文等作品中明确提出了“美的生活”,在翻译等作品中又阐释了希腊神话之美。周作人承认美文的两大传统,但对英国源流却不置重,对难懂辩护的背后体现了周作人基于新文学生态的审美构想;周作人明确提出“美的生活”的主张是在《〈语丝〉发刊词》的宣言中,与大哥鲁迅的绝交是他“生活”转向的集中呈现,周作人是在人的意义上为“生活”呼吁;希腊神话之所以美,在周作人看来,可分别从科学、艺术和道德三个角度来理解,对他而言,希腊神话之美不仅是客观属性,更是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张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但老舍的满族身份又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潜隐地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及其所属民族进行一定的辩护。老舍表达“国族意识”和满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