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大学德育逻辑起点应该定位在仁心教育上。本文试从人的最基本的德性与大学德育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渊源和现实社会两个方面来论述仁心教育是大学德育之基。  相似文献   

2.
以西南石油大学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和方法,认为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述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即强烈的民族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坚定的科学理性和勤勉的务实作风,指出大学精神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应始终注意发挥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精神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石油大学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和方法,认为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述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即强烈的民族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坚定的科学理性和勤勉的务实作风,指出大学精神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应始终注意发挥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将给大学德育带来新的机遇:将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并有利于实现大学德育分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心理各要素协调发展,增强德育实效;还有助于形成教书育人的德育新局面。同时,人文教育也会向大学德育提出挑战:将向学生展示多种价值观念,并且,它必定要接触学科最新发展,从而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显得相对滞后。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人文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大学德育要切实改进;转变教育思路.构建面向新世纪的课程体系;理顺体制,协调好人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成为人文教育和德育的主体;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大学德育对德育生活世界的失落与遗忘,是对大学德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入手,结合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大学德育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疏远;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忽视;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剥离。并从对话生活——倡导大学德育的回归,转客为主——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立足实践——转知为智,化行为德等方面提出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创新路径选择,以期切实提升大学德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6.
博雅教育重在培育学生内在的精神生命和道德力量,同时培养学生自由思考、自主选择的能力以及在此之上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博雅教育的特质,注定了它与德育在教育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从博雅教育维度来审视当前我国大学的德育实践,就会发现其存在着无根化、形式化的弊端,致使其往往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我国大学德育,应以促成大学生完善的道德品格和心智的全面成长为目标,以渗透了良善价值的校园共同体的日常熏陶作为德育方法,以阅读人文经典、接续人类文明、培植现代公民道德为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批判、继承、改造、创新的观点来认真发掘、科学评价国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探索大学国学教育与符合现代文明趋向的思想文化价值的自然对接,推进国学教育现代化与大学德育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发挥现代大学国学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民族意识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升等方面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人文教育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尽管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是大学德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目标,而且人文教育为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加强人文教育拓宽了大学德育的视野和内涵,开辟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德育是对在校学生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世界观的教育”。大学德育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明确了它的内容,我们就可探讨大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使教育者把大学德育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心信念,并使其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品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是在交往德育理论指导下,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大学德育程序及其方法体系。高校应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的制度环境以及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环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提供环境保障;通过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情境、"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交往情境以及"互动合作"的主题活动情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创设情境模式。并通过讨论教育法、生活交流教育法、熏陶感染教育法以及生活实践互动法等方法推进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从而实现大学交往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个性发展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在德育视阈下详细阐述了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主动型"与"实践型"两种德育模式,强调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德育模式,重视个性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重塑大学理念——自由教育的复归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至中世纪成为大学的理念.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大学功能的日益发达,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哲学理念--自由教育曾受到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的非难和挑战,其核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学"与"科学"之争.即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本身还是人的工具价值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自由教育的历史源流、内涵的嬗变,分析其复归的合理性,构建现代大学理念,超越自由教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国学作为大学德育重要的文化内核,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重视国学对大学德育的滋养,发挥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作用。高校德育课程应当增强国学教育内容,德育教师需要增强国学修养,从而实现国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要发挥国学精神对社会多领域的涵养,注重在网络德育中传播国学精华。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教育与大学德育教育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应当围绕《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的战略主题,吸收新兴生态学科的理论知识大力开展大学生态道德教育,形成湖湘生态文化品牌,开创湖南省大学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推动湖南省生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主体性的失落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主体性的失落是当前大学危机的根源所在,其深层的本质在于学术自由精神的丧失。面对当前大学的危机与困境,学术自由应突破外部的社会限制和内部大学主体自身的限制,应以大学学术自由的理想为指针,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7.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主导模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不能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相应的行为品质,更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相比于其它教育活动,幼儿的德育有其特殊性,故对幼儿德育的开展就不能局限于单纯的隐性德育教育或显性德育教育。幼儿园德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则势在必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克服各自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幼儿德育的实效性,让幼儿德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自由求索的学术精神,"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同时剖析了当代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品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因此,对大学和谐德育的研究既是对从德育理论研究上对德育工作现代化的探索,也是从德育实践上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探索德育新途径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0.
德育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它的实效性。在大学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将关注重点放在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及德育方法的创新上。文中通过分析德育创新途径及德育创新方法,力图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建新的德育方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