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天理"、"人欲"是我国思想史上一对古老而重要的范畴,天理人欲问题也是传统儒家重要的论题之一。孔子"君子怀德,小人怀惠"的论断已然为天理人欲之辨定下基调,程朱理学则在"理本论"的基础上将天理人欲的对立推向极致,认为"天理"纯然为善,"人欲"纯然为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二元论。陆王心学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们在"心一元论"的基础上主张天理即人欲,把天理人欲最终都统一到"心"上。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6)
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其"性者生理也"、"习与性成"的人性观;"理寓于欲中"、"以理导欲"的理欲观;"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的道德观以及"以身任天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要以民为本,夯实群众基础;义利统一,平衡协调发展;德法并行,完善治理体系;注重实践,铸就高尚人格;树立理想,形成至善人格。  相似文献   

3.
罗钦顺从气本论出发,把"理一分殊"作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本原理,并形成其固定的思维模式.表现在心性论中,虽与朱子学不能完全相剥离,但也并非完全以朱子之说为模版,他的理气观一定程度上在心性论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如对人性二元的化解,性情、理欲的统一,都是他的一元论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克服了其中的理本论留存,从而建构了彻底的心本论;他提倡毋意,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同时他启发影响了包括“四句教”和《大学问》在内的阳明心学之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可以说杨简心学简约高洁,杨简是陆王心学之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5.
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转变的实质是"理本论"向"心本论"过渡,陆王心学向王艮"尊身论"转变的实质是"心本论"向"身本论"过渡.王艮主张以"身"为本,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身"可以合而为一.符合人欲的活动内含着天然自有之理,体现着天然自有之理的作用.这样,只要是人的天性所固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一推论无疑为"性理"问题的进一步阐释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为泰州学派日后思想启蒙的进一步深化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船山通过对传统和谐观的价值提炼,开掘了人生的理想境界——天人合气之真,理欲合性之善,情景合境之美,在船山眼中,和谐人生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船山之鬼神观是其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船山之鬼神观承接了张载关于鬼神气本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气本论为其鬼神观的逻辑起点,论证了鬼神即二气之良能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生死气化过程中,论证了鬼神与人一也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伦理道德方面,船山阐释了守人道而鬼神之理已得的基本观点。船山之鬼神观凸显了其气本论哲学思想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作为宋明理学史上具有总结性特征的思想家,在理气论上,坚持以气为本的气本论,理是气之理,理气不分先后,理是气之节文的主张,以理气论为前提,在人性论上,他细致分析了气、质、性的关系,认为气质之性乃是气质中之性,气日生日成,性也日生日成,并提出理欲统一,情欲非恶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肖孟夏 《兰州学刊》2012,(11):34-38
一本论与二本论之争是戴震对程朱理学之批判的思想实质。戴震所谓"理"实则是流行不已的"气",这与程朱所谓"理"已经截然不同。虽然文章篇幅所限没有分析程朱理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戴震用以反对程朱的"气"一本论所将会导致的命定论,事实上无法应对他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熹与李贽的理欲之争,可规约为内外之辨:朱熹以士大夫的视域,以理制欲,涵养身心,向内复礼去欲;李贽以百姓的立场,否认"理"的神圣性,批判了朱熹的道德严格主义,向外逐欲。船山在延续了朱熹存理去欲的传统,对李贽的理欲观有些许承继的基础上,以内外交养之道,自内及外辨正朱熹理欲对垒,亦由外而内辨正李贽理欲混同,集朱熹、李贽理欲观之大成。时至今日,船山之理欲观,于个体修身与社会治理,依旧有其时效性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戴震的理欲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反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欲观——理欲统一观。 戴震认为,理是人们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必然之则。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要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天理论包括理本论、理本源论和理一分殊说等俱是其立足儒门,融会儒释道三教的产物:朱熹的理本论直承程颐,同时也汲取了佛道的本体论智慧;朱熹"理→气→万物"的宇宙论得益于<易传>、道家特别是程颐的本源论的启示;朱熹的"理一分殊"借鉴了华严学的一多关系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理一分殊说.  相似文献   

13.
戴震的性善论具有经验主义特色,与其义理学中的天道观、主智论与理欲之辩等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是其义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善论包含着鲜明的政治关怀,它通过对人性自然本性为善的论证。为当时平民的正当欲望和权利辩护,进而提出“达情遂欲”的政治主张,这是其性善论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4.
理欲问题,即伦理道德原则和物质欲望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了无数哲人智士的关注和论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一、"理存乎欲",即主张道德伦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二、"以理节欲",即在承认人的基本物质要求是合理的前提下,主张用道德规范对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加以限制,不使它放纵.三、"存理灭欲",即认为道德伦理和物质欲望完全对立,不容并存,主张以消除人们的物质欲望做为建立封建伦理道德的前提.上述这些观点的争辨,上溯先秦,下延明清,而以宋代为烈.朱熹的理欲观既是对历史上理欲之辩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把理欲观和天  相似文献   

15.
丁芳 《兰州学刊》2012,(12):67-73
汤显祖《牡丹亭》从生生之仁出发,强调男女大欲的不可遏制,而杜丽娘则是人类情欲不得舒展的寓言。在肯定男女大欲是人性之必然存在的基础上,汤显祖倡言夫妇伦理的重要性,他对男女大欲的肯定与对夫妇之礼的崇扬是一致的。在《牡丹亭》中,情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这与汤显祖的用世之情紧密相连,更与晚明阳明心学促成的哲学转向深有关系。心学主张本心至善,反对视理与气为对立存在的两物,以致客观上为"恶"的存在提供论证。在心学学者看来,未迁于外物、发乎本心的真情、深情即是纯善的,情与理乃"为物不二"的关系,情即理。因此,心学关注形下,主张形上之性理与形下之日用、情欲不可拆分,如此形上之性理才不会成为悬空存在的事物。晚明心学推进的情理观与今人所持的情理二元论有着深刻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当今学者对汤显祖情理观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戴震是清中期学术发展至高峰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他不仅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而且以考据为基础重建了自己的义理体系.在<孟子字义疏证>等著述中,围绕"理"和"性"两个核心的范畴,戴震不仅提出了其离开形气不能谈理的宇宙观和以血气心知言性的自然人性论,还对宋儒以理欲相对立的观点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了遂情达欲的社会学说.戴震理欲观和血气心知学说的提出,对人们消解理欲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人性的理论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退溪(1501-1570),朝鲜卓越的理学家,朱熹理气哲学的追随者及倡导者.他开展了孟子的“德之四端说”,以其为理之发用,因此乃是纯然善的;然而,程颐、朱熹言“人之七情”是气之发用,可善可恶.虽然退溪肯认气随理发与理随气发,但是无论在那一方面,他都坚持其观点反对奇高峰的批评.奇高峰认为,人之四端七情皆导自人之理气合一的本性,同时为理气所共发.  相似文献   

18.
戴震对理学"理"、"欲"二分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理存乎欲"的观点,其思想路径是将"理欲之辨"与对理学诠释传统的批判结合起来。戴震在"理欲之辨"中展开了对理学以"自私"为特征的诠释传统的反思,进而提出"无私"与"无蔽"的观念,对理解的历史性进行了批判,同时,其"理"、"欲"统一思想的阐发亦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完成。  相似文献   

19.
作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慈善文化以慈善动机、慈善价值观及其外化的慈善行为为主要形式,通过改变旧慈善观、传播并巩固新慈善观,实现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目前,慈善文化领域存在着多层性问题,即伪善——慈善作为手段、下善——慈善作为目的、上善——慈善作为义务、至善——慈善作为利他与利己的统一。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魂,规制伪善,反对下善,主张上善,倡导至善,形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文化。在整体引领上,要以崇德向善为价值导向,使慈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一致。在分层引领上,对于伪善与下善,要始终坚持法治精神,并对慈善政策进行道德评估;对于上善与至善,要始终坚持共享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戴震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理欲观,与程朱相比,他既看到理和欲的统一性,又看到理和欲的矛盾性,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理欲观和人性择善论的思想。这不仅在新安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近代思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