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人均量角度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 ,指出农村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我国 ,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重点所在 ,可是 ,农村居民消费的形势却不容乐观 ,这一因素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消除阻碍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因素的政策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省际消费差距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水平的增长率。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省际消费差距不断增长?各影响因素对省际消费差异的贡献如何?本文采用"反事实假说"构造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政府行为、消费习惯、对外贸易等的"反事实"省际消费增长率,并以此测算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居民内部消费差距的贡献度。研究结论是,省际间的地区经济差异、收入差异是省际消费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的情况,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汽车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实地考察,认为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汽车价格、消费政策、燃油价格、汽车质量与品牌、消费观念与道路交通环境是钳制我国农村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制因,提出了提升我国农村汽车消费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消费的生命周期理论作了误差修正模型(ECM),对我国的宏观消费作了实证分析,认为当期收入和上期消费是影响当前消费的主要因素,资产即储蓄余额对消费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由此给出政策建议:应大力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使储蓄转化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借鉴西方消费理论,尝试建立不同的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函数计量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永久性收入,而且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攀附行为.最后,基于公共财政视角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乳制品安全的"崩溃效应"的虚拟变量,对1998~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乳制品消费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变化情况。一、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一)影响因素分析乳制品是一类重要且特殊的农产品,其消费影响因素受到了不少专家  相似文献   

7.
达瓦 《统计研究》2010,27(4):79-82
本文以近9年西藏自治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人均消费支出指标发展趋势的 预测模型,分析得出:在未来四年中西藏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平均年增长率预计达到14.2%。运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确定了反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八项主要统计指标因素相对于消费支出的关联程度,对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指标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并结合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指出造成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八类因素,进而提出了若干刺激消费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振宇  王益 《统计研究》2007,24(3):52-57
摘  要:能源消费分解是探讨能源消费变动影响因素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本文中介绍了目前研究中较为合理的一种分解方法——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并借助这一方法来对我国“六五”时期以来的生产用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内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和总体单位能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笔者认为产业内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能源节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建议政府构建“能源分解指数体系”作为制定能源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以论证我国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总需求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消费和投资是国内需求,出口是国外需求,这三个经济变量都以不同程度地影响经济增长。本文通过数据定量分析了消费(CU)、投资(1)、出口(EX)三个变量对我国GDP的贡献,同时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从而论证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mortality by region in Poland for the periods 1976-1978 and 1984-1986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not only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earlier period, but that they increased in the second period,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country. Poland seems therefore an exception to the trend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toward a decline in geographic mortality differentials associated with the post-demographic transition era.  相似文献   

1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s of Czechoslovakia and Poland by age and sex since 1921 is presented. The emphasis is on changes occurring since 1950.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发展促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经济学界引入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即"健康经济"来衡量和评价经济的发展。文章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剖析我国各个省市在促进"健康经济"发展上的不同表现,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我国各省市"健康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Mortality rates for both sexes for 5- and 10-year age intervals are analyzed for the years 1960-1983 for various localities of Poland. The author notes a decline in mortality since 1966, and provides new estimates of that trend.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data are also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Ethnic differentials in fertility in the USSR are analyzed using data from official sources. Age-specific and total fertility rates for women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re presented by Union republic for selected years from 1945 to 1984.  相似文献   

17.
朱之鑫 《统计研究》2000,17(10):3-4
世纪之交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宏观调控措施和各地的不懈努力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重要转机 ,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明显回升 ,经济形势总体继续趋好。就统计而言 ,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努力 ,我国的统计改革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 ,随着新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大量新技术、新思想、新社会经济现象的涌现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 ,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渗透性 ,统计主客体的多样性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对统计改革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所谓机遇就…  相似文献   

18.
Demographic trends in Poland in 1987 are reviewed using data from official sources. The author notes that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for 1987 was 0.5 percent, compared to 0.8 percent for the 1980s as a whole.  相似文献   

19.
We consider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1n each observation in a given design robust with respect to the estlmability of parameters and against the unavailability of observations. We compare the observations in various 1-, 2- and 3- dimensional designs on the basis of their information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技竞争力强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必然强,反之亦然,文章首先提出了竞争力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衡量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明确了因子分析原理及基本思想之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因子分析对收集到的26个指标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四个主要因子并为之命名。对各地区的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并与1998年对比,得出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并着重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分析,找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