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8,(8):17-21
中国梦根源于物质生活,对其解读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基本内涵上,中国梦是个人、民族、国家三者统一之梦;本质属性上,中国梦是人民至上之梦;经济渊源上,中国梦是历史悠久之梦;表现形式上,中国梦是表里如一之梦;实现路径上,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发展趋势上,中国梦注定是要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7):47-49
针对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到世界列强侵略、积贫积弱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人民群众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努力。而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其社会心理影响着其情绪、习惯、行为等,进而影响着他们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加强经济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加强人们心理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调节,培育良好社会心态,都有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从而有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其时代特征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进一步发扬光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动力来源,其中,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动力,创新是实现中国驱动发展和"中国梦"的唯一途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4.
王非 《社科纵横》2015,(1):22-24
"中国梦"是一种体现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民族之梦,国家之梦,它是由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梦汇聚而成。大学生作为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一员,其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上。而暑期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将其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4):19-26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是2012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因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重点梳理和归纳了近两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和历史渊源、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挑战和路径、中国梦与美国梦以及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梦等研究现状基础上,从研究内容、视角、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梦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展望了中国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2):113-116
"中国梦"暗含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站在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新形势,"负责任大国"这一中国国际角色定位昭示着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并承载着对外解读"中国梦",营造国际环境实现"中国梦"和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8):8-12
为了增进民众对"中国梦"思想的理解,有必要对"中国梦"的相关理论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科学阐释、廓清"中国梦"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当代意义及实现路径,有助于民众正确认识"中国梦"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激发民众的豪情壮志,进一步勇敢地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3):27-30
实现中国梦需要赢得国际国内社会对我们发展的广泛认同。如何解决好国际国内社会对"中国梦"这一理念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敏 《唐都学刊》2014,(6):28-33
中国梦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是既有超越性又有现实性的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中国步入现代的征程中,已经痛感到精神失落而带来的负价值。因此,在"中国梦"的现实构建中,一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乃是"如何让失落的精神回归"。著名社会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姆的社会病理学诊断也许可以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给予重要启示:关注人的精神性生存,抛却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弘扬人性化文化,冷静对待消费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培育个体健康心理,防化社会病态人格,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主题;关注社会信仰体系,发挥信仰的积极作用,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1):15-18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群体的分化、思想观念的嬗变越来越需要凝聚社会共识以坚定信念、鼓舞斗志、攻坚克难。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中国梦"内蕴了凝聚社会共识的思想力量和现实基础,可以而且必须凝聚社会共识,方能昭示其存在依据,实现其自身价值,体现其强大生命力。凝聚社会共识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它不仅是中国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理论品性,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阐释了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发展现实、着眼光明未来凝心聚力的一个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落脚点,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施政目标.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市委作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决策部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说,"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就是实现中国梦在青岛的具体实践,从而把城市追求融入中国梦之中.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青岛,期待在世界城市之林快速崛起的青岛,正以"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干事创业,织梦圆梦,800多万青岛人民,正满怀豪情地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4):27-29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提出诠释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激发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心渴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资源。本文探讨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原则: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主体性认知。提出了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努力构建学习和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徐艳 《社科纵横》2014,(4):23-2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既为"复"兴,自然蕴含着"再次"之意,而此"再次"并不等同于"先次",而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先次",其深层次蕴涵着价值观的"再造"和重构。从"中国梦"背后的价值支撑能够生动体现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嬗变。以此嬗变过程为视角,足见崭新价值观的"复兴"正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支撑和内涵。只有在充分展现个人能动性的基础之上,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将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性和公共性、个人梦想和集体梦想完美统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民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6,(11):38-4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紧紧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以"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指向,是实现两大目标的战略抓手。也是构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领会和贯彻好"四个全面",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认识和理解它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日辽宁》2013,(4):4-9
以龙凤、火纹、浪花为主图案的"飞腾的巨龙"被确定为十二届全运会火炬。同时,"传递中国梦"也被确定为"十二运"火炬传递的主题口号。体育所代表的"光荣与梦想"和中国梦所蕴含的"发展与活力",将注定在全运会这一非凡的舞台上实现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探求》2017,(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意义,而且表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的现实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特质。具体表现在: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新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的新突破;"中国梦"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诠释等。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6,(5):32-34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提下的社会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基本理论,而且也是对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两千年前,古人提出的"小康"概念,经历了千年变化今天赋予其新的内涵,正确理解和阐释这一内涵将对我们进一步把握社会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5):14-18
提出"中国梦"的"文化复兴"意蕴,是因为文化复兴是整个文明复兴的内驱力,而且文明发展对当前文化复兴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特征"与"中国梦"的特质有内在一致性,比如"推行王道、天下一统"与"中国梦"复兴统一内涵的一致性;"协和万邦、走向共赢"与"中国梦"世界眼光的一致性;"身心一体、通达天下"与"中国梦"、"个人梦"相互关联的一致性;"生命延续、文化传承"与"中国梦"不懈追求的一致性。从传统文化角度强调"中国梦"特质有重要价值,一是激发"中国梦"的文化寻根意义,二是凸显"中国梦"的文化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以来屡遭挫折磨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党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开始了不断的探索,毛泽东关于"中国梦"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我党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总结毛泽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探索和贡献,特别是毛泽东对如何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来有往     
《青岛画报》2013,(7):2-3
◎欢迎来稿:提出任何观感、意见或建议。◎来信请寄:青岛画报传媒有限公司◎地址:青岛市太平路33号◎读者呼叫中心:96655◎Email:qdhb_liuxiao@126.com◎《青岛画报》电子版http://huabao.qingdaonews.com◎《青岛画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gdaohuabao◎《青岛画报》官方微博http://weibo.com/qingdaohb或登录新浪微博搜索"青岛画报Club",欢迎参与微博互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落脚点,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施政目标。在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市委作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决策部署,这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奋斗方向。敬请关注本期特稿《中国梦,青岛织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