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王斌 《东西南北》2010,(11):56-57
我和小阳、小雪一家人坐在阳光下的“新元素”餐厅外屋,头项上是一个遮凉篷,人颇多,这是一个以时尚品味为主调的餐厅,它所经营的主食是有征服力的——中西结合,一个时下流行的饮食潮流。  相似文献   

2.
读《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张宁京味儿是地方语言中最具特色的,它的生动、鲜活、简洁、明快,它的谦恭、潇洒,它的嘣响溜脆、海聊猛侃,都溶入了北京人的语言中,并影响着各地的方言。如今,哪个北京以外的人不懂“侃”、“倒爷”、“发”、“撮”、“大款”、”...  相似文献   

3.
《东西南北》2009,(4):70-70
任何一个准备在北京扎根的外地人,一定会惊讶于某些北京人的认真强调和纠正,我不是北京人。他们口中强调的北京人,是那些生长于胡同、住在大杂院里的、“儿化音”特别重的北京土著——胡同北京人。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溥心先生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1997年9月1日,北京满学会与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在北京恭王府共同举办了“海峡两岸溥心先生艺术研讨会”,到会的专家、教授及溥心先生的亲族、弟子共三十余人。溥心先生姓爱新觉罗,名溥儒,字心。清光绪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妇女解放的现实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妇女解放的标准问题,理论界有过许多次论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曾经把“妇女走上社会”、“生产力发达”、“男女平等”等确立为妇女解放的现实标准,同时,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妇女解放的最终标准。这些观点都从不同角度说出了一定的道理,有其特定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刘岸挺 《阅江学刊》2010,(2):107-110
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科学、进步的时间意识。在李大钊的时间意识里,时间是一维的、向前的,人是时间的主体,人在时间的创造构成了历史和人生;“时间”“历史”“人生”是三位一体的;“今”和“新”是核心价值元素。李大钊时间观的理论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率先提供了现代哲学诠释的“大视域”,并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独立、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从而超越了纯学术,为历史变革提供了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7.
“京官”     
有人习惯地把在北京做官的人称作“京官”。古都的神圣感又赐予了“京官”炫目的光环。京城的“宫”不仅大,而且多,其“地区优势”无与伦比。有道是“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外地的“官”自我感觉再好,到了北京也能发现差距;而“京宫”唯有走出京城,才能切身体味到当“官”的荣耀。几年前,我顶着满头的高粱花子告别了故乡,来到了驻京部队。别看这小小的一步,动改写了我们村“京城无人”的历史。在那个不大的山村里,掀起了个不小的轰动。后来我又提升为少尉排长,这个“官衔”,在“京官”的行列中,属于最低层,只能算“刚起步”。…  相似文献   

8.
老舍研究的新视野──读《老舍与北京文化》王晓琴中国文学巨擘老舍与中国文化名城北京是紧紧缔结在一起的,正如他所言:这“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影”。可以说,是北京创造了文学家的老舍,是老...  相似文献   

9.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人们通常从中国国家历史的角度来评价戊戌维新的重要意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城市历史的角度”来看,戊戌维新也有其重要的地方历史意义。由于维新运动的起源和主要过程与北京城紧密相联,而且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会馆组织是...  相似文献   

10.
海峡两岸学者举行《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1996年9月19日,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暨北京满学会,联合举行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北京社会科学院院长高起祥研究员致开幕词,台湾著名作家、台湾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林佩芬,以“历史...  相似文献   

11.
诗学文本中城市形象的迁移所具备的话语潜能,不仅能够开发出地域美学的建构意图,也关系着文化权力结构的修改过程。通过梳理中国新诗的发展线索发现,“北京”从各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脱身而出的诗学形象,与新诗发育中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奇妙的互文。“北京形象”在新诗中经历了三次明显的迁移:一是作为隐喻符号,从强调“文化”滑向对“国家、乡土”的强调;二是作为意识形象,从被附加“大语境”转为现代文化的“内核引领者”;三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由视觉景观向自然景观的还原。“北京形象”的审美迁移话题背后,关联着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进行自我安放等诸话题。  相似文献   

12.
纪彭 《东西南北》2013,(17):65-67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看镜中影像。张灵甫是镜中太耀眼的一颗历史明星,日军咬牙切齿地称其部队为“支那第一恐怖军”;妻子们看张灵甫,或是鲁莽残酷的刽子手,或是耿直柔情的好丈夫;骄横自满、凶悍霸道、自取灭亡……直到今天,再向镜中望去,我们该用什么角度解读张灵甫,我们对他有多少误解。  相似文献   

13.
自从古希腊人把位于他们东面的小亚细亚半岛称为“东方”以来,人类历史上就沿袭下来“东方”和“西方”这一对概念。不同时代、不同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东方”与“西方”,赋予它们以丰富、复杂的内涵。在思想文化史上,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一直被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它们2间既对立、撞击,又交流、融合。在冷战结束,意识形态对立日趋淡化的今天,文化的冲突有凸显之势。如何摆脱文化民族主义的诱惑,理智地处理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学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这是一个关乎下个世纪人类命运的大课题,不可等闲视2。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4.
“北京人”与中国民族的由来孙常炜孙常炜,男,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近日报载:名震全球为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一致高度评价之‘北京人”(Pekinensis)骨骸化石,已于二次世界大战时遭日本人毁坏,无法寻获;令人悲痛不已!因“北京人...  相似文献   

15.
别人     
别人是外人,不是自家人。记得小时候家里来了亲戚,临别时家里要送点东西,双方客气推让时,大人总是说:“拿着,这是自家,又不是外人。”现在明白这当中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自家人当随便一些,礼多反见外;一是要是我们关系不亲密,也就不送这些了。别人不是圈内人,不是局内人。圈内人是朋友、亲戚,或是行业中人,有互利互惠关系的人。北京人的一句话最能说明:“嗨,咱俩谁跟谁呀!”前不久,一个被传媒炒得很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北京建组开拍,原定的艳光四射的头牌女主角不是北京“码头”的人,是别省的人,别地的人,分占了“码…  相似文献   

16.
《北京人》三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曹禺名剧《北京人》的评价问题,就“他们在争抢着寿木”象征什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很可能是喜剧”等三个问题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乃商族发祥之地——兼论北京“燕”称之始曹定云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从57万8千年前的北京猿人①,到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②,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殷周时代,这里是蓟和燕亳。汉唐时代,这里是蓟县和幽都。...  相似文献   

18.
边际人”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于本世纪20年代针对美国不同种族移民间题时首先提出的。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进城农民,正逐渐演变成一个特殊的“边际人”阶层。他们既是农民和工人的“过渡人”,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他们在职业上是工人,但身份仍旧属为农民。近年来,“边际人”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进城农民犯罪在城市犯罪息数中的比例导进城农民的规臣里正相关。乐采沿源一些地区已进过70%,面的甚至超过90%。研究真犯罪JD\理形成的原因,寻求治理的刘素,对于…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群体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空间。随着城市社会的转型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小社区”变成“大社会”,来自不同单位、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结构层次的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并日益多样化,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