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台湾短篇小说呈现出一片蓬勃景象,涌现出一大批文坛新秀。他们敢于尝试、借鉴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借助“黑夜”这一特殊意象,大胆探索现代都市,尤其是台北人的内心世界,灵魂在都市黑夜中赤裸着,自省、放逐、甚至膨胀着无穷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90年代台湾短篇小说呈现出一片蓬勃景象 ,涌现出一批文坛新秀。他们敢于尝试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 ,并借助“黑夜”这一特殊意象 ,大胆探索现代都市尤其是台北人的内心世界 :灵魂在黑夜中赤裸着 ,自省、放逐、甚至膨胀着无穷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大陆女性诗歌的情欲诗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女性诗歌书写的核心,情欲诗写是其中重要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中期,"黑夜意识"所唤起的情欲诗写,一路摇曳多姿,八十年代后期达到高峰,而后出现较大回落.新世纪以降,这一写作维度在相对平温中,依然焕发出女性特有的声息,主要体现为四种脉象:或者延续为郑小琼载道式的阶级抵抗与性别争取,或者旁逸出尹丽川们相对纯生理心理的快感宣泄;也有海男一以贯之的爱欲表现、衍化为语词的臆想型迷幻,以及王小妮式的弥散着母性的光辉和日常诗意.她们各具特质的互补性诗写,整体上,既伸延又走出发轫期的"黑夜"意识书写.  相似文献   

4.
在海子抒情诗中一直体现着三大基本审美情感和精神要素——土地情怀、黑夜意识、悲剧精神。土地情怀代表着海子最基本的情感归属,是他广阔诗歌空间中展露的恒定情感。黑夜意识是海子最敏感而自觉的诗歌创作意识,包含着广大而深刻的象征隐喻意义。悲剧精神则是他的抒情诗中一直体现出的最高意义上的审美精神。这三大审美意识构成共同促使海子抒情诗朝向一种纯粹的、灵动的、乡土的抒情诗歌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认为世界包括3个部分,即由物质客体和其他形式的物理能量构成的世界1,由内心主观感受构成的世界2,以及由人类心灵产物构成的世界3.与之相对应,法律中也应该包含着3个世界,即由法律概念、法律规则等构成的规则世界,法律的价值判断构成的价值世界,和法律的逻辑、体系等构成的逻辑世界.法律是3个世界的统一体,需要满足内部合逻辑性与外部合目的性的要求,它不能只关注其自身,还要关注经验、政治、道德等外在方面.  相似文献   

6.
王霞 《学术探索》2014,(5):122-126
美国作家E.B.怀特在小说《夏洛的网》中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构筑了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在两者的双峰对峙中,怀特呈现了人类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自然世界的清新美好、动物的友爱互助,从而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爱、友谊等问题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夏洛的网》所呈现的幻想世界中,夏洛、坦普尔顿等动物有深刻的寓意,并形成对比映衬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 (identity)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文化认同是认同的核心内容。认同理论对世界区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区域化进程并非始于近代。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的脚步 ,人类历史的横向发展就开始超越国家界限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世界。虽然这种区域世界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某个主导的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的 ,但它是人类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9.
周洁 《云梦学刊》2013,(6):115-122
黑暗是光明的限度即庇护;黑夜是白天的断裂与守护;而诗是黑暗的断裂、生成与转换的空间.失去了对黑夜的守候与看护,就会失去诗的生成空间.没有看守黑夜的诗人,黑暗就仅只是黑暗,难以在断裂中生成与转换,世界将永远冰冷.因此,诗人是这个世界的寒冬守夜人.在我们启动返乡的步伐的时候,不经意间就发现,不知何时萌萌已经成为们这个时代黑夜时刻自觉担当的守夜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论述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时,十分重视交往.在他看来,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交往的形式是随之变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的产生.人类历史的交往形式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人类历史上的"交往革命"直接决定着或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