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子"水"哲学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及哲学内涵.文章在探寻老子"水"哲学历史渊源的基础之上,从形态、特性和本质三层维度分析了其内涵.在具体运用层面,老子"水"哲学主要包括倡导上善若水、谦和柔弱的处世智慧;讲求以弱胜强、小国寡民的政治策略;追求自知者明、于是玄同的精神理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衬托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大致有四方面,即自强不息的意志追求、崇德主义的价值判断、整体为上的广阔胸襟、比国忧民的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研究民族精神,必须先掌握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论界根据不同的界定,对民族精神的概括也不同。民族精神不是一蹙而成的,它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它的发展经过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几个时期,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它的境界,亘古不衰。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在参考过去对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 ,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为准绳 ,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作进一步的思考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八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民主和谐的精神,就是"八大精神"."八大精神"体现在八大召开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八大时期."八大精神"实质是执政党的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深入挖掘八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党的"八大精神",对于我们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建军 《河北学刊》2006,26(5):56-58
吴潜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精辟概括,并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证;刘云章认为,马克思主义荣辱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深入探讨;杨丽坤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社会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认为研究社会调控机制对于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非常重要;冯秀军对荣辱观教育中的情感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荣辱情感是荣辱观形成的基础,荣辱观教育需要诉诸情感才能真正抵达心灵并见诸行为;刘建军从理论依据与时代内涵的角度对"以辛勤劳动为荣"进行了详细阐述;黄岩对孟子的"荣辱观"进行了解读,认为认真研究孟子的荣辱观思想对于我们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邹秀春对洛克的道德法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其道德法思想中关于道德观念建设的有益规律和方法,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郑小九对古希腊的荣誉观念进行了评述,认为古希腊文化中关于荣辱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和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范笑仙则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实践性和自觉能动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记。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系统的“以民为本”思想,此后绵延不断,传承至今。古往今来,它为中华民族的多数人民所信奉,为志士仁人所倡导,也为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程度不同地接受,由此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观念。当代共产党人提出“以人为本”观念,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西柏坡精神孕育产生于西柏坡时期的革命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核心——"两个务必";宗旨——依靠群众、立党为公;品质——敢打必胜、勇克时艰;表征——发扬民主、团结统一;特质——与时俱进、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10.
略谈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提出过自强精神,或人文精神,或“生”的观念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着眼于建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有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论断是十分精辟的;着眼于反省文化传统,则提“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可以的,与十六大报告的论断是可以统一的,区别在于使用的词汇偏于传统色彩还是偏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象征、民族之魂、民族生命之原动力。民族精神是中华魂 ,是争取民族独立、战胜一切侵略者之奋斗精神 ,是实现民族团结统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之凝聚力 ,是建设现代化中国之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民族团结工作事关新疆的长治久安 ,随着形势的发展 ,民族团结教育应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当前 ,要把强化“四个高度认同”作为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者结合新疆的实际 ,深入分析了“四个高度认同”的丰富内涵及新疆在“四个高度认同”上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以明确在新疆强化“四个高度认同”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贾晞儒 《青海社会科学》2006,(4):128-132,124
青海高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并推而广之,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把这种思想用民间文学的形式和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说教等途径和方法,教育后代,世代相传,使人与自然相通、精神与物质相融,铸造了高原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使之成为建设高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中华精神蕴含丰富、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垂范久远的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它所蕴涵的"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等,在当代有着现实的不容估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国学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宗桂 《学术研究》2008,2(3):21-32
百年来的国学论争,和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密切相关.近现代意义的国学,是本国文化、民族文化的代称;近20年人们所热谈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别称,包括古代和近现代,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国学论争的实质,是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学是中性概念,但国学研究和实践有价值取向.清末民初关于国学概念的争鸣.东西文化论战背后的国学价值理念的交锋,现代化问题论争中的国学观,中国文化出路论争中的国学现,近20年文化热和国学热中的国学理念,都是一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百年来的国学发展.其明显的思想轨迹和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与国学的双向互动.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近年的国学热潮,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回应,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的表现.不能把国学当成包医百病的灵药,更要反对用国学等同、取代当代新型文化建设的企图和做法.国学的研究和应用,应当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引领之下进行,并且在时代精神的烛照下焕发新的生命.简单否定、排斥国学,固然不妥;而盲目推崇、迷信国学,也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抓住契机,迎接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船山精神是与其学术思想的建构性和人格操守的坚挺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贯穿于船山风骨嶙峋的人生并通过其学术研究表现出来,同时又是其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总结并冀望开出新生面的动能。其中,依人建极的人本主义精神、公义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为国本的民本主义精神、革故鼎新的求实创新精神、率天载义的敢于担当精神、坚毅赤诚的自强不息精神是船山精神的集中表现。船山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贡献了诸多精深宏富的内容,从而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因为船山精神而有了更加激越而深厚的因素,有了更加坚毅而不屈的要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经过国共两党共同努力而实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突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增强了“团结与统一”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语境中,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越来越凸显,传播中国梦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任务。根据好莱坞剧作家布莱克·施耐德的叙事理论,在中国梦主旋律影片中,中国梦核心精神的叙事优化可以采用两种样式:其一,在关系型故事中加强人物互动及情感交流,并借助物质化身和人物化身对精神目标进行具象而立体、充满情感色彩的表达。其二,在塑造人物时融合其原始目标驱动与崇高目标驱动,从而塑造真实可信的个人、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代言人,激发人民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形成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焕发民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精神力量,是抗击突如其来的各种灾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现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民族精神的时代反思,弘扬和培养21世纪的民族精神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