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政治模式"的概念源于中国历代户籍管理中灌输给老百姓家观念和义务观念的基本理念,反映到现在就是民众自省其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只在于民心所向和自觉政治思维的广泛应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权的发展,改革开放至今的成就证明二者的同向。中国政治模式是一个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的未来人类发展尝试,不仅代表体现世界各个层次的发展问题,也给西方所谓的"保卫人权"上了一课。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全面进步,被公认为"中国奇迹".诚然,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干扰;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等.对30年改革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为以后进一步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原则性经验.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称之为"中国模式",有其自身显著的特征.这一成功的改革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改革在中国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它极大地改变看中国.其成就有目共睹,其辉煌举世公认,其经验独具特色,其模式具有世界意义,其发展方兴未艾,其美好前景可期可待.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前30年,构成“中国模式”的基础与前提。在深刻总结前30年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毅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在苏东剧变后,又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改革开放的坚持者与深化者。文章认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成就了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同时赋予执政党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  相似文献   

5.
应用历史学的角度,将"中国模式"放在特定时代、世界的背景下进行理解,我们可以将近代以来划分为"前中国模式"与"当代中国模式"时期,后者是前者发展与延续的产物,前者是后者的必要铺垫与经验基础,两者的联系有内在的历史必然,也有统治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对"前中国模式"的历史考察,有利于我们进行"当代中国模式"的评判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试论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中国模式",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主张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贯彻到完善"中国模式"全过程,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理论,可简称为"人本模式论"。进而对构建人本模式的要领作了概括,并着重就构建"人本模式"的首要问题——经济观念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问题作了分析,同时简述了人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模式"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模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继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中国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长期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应该在改革与发展两大方面进行科学的战略替代。我国改革与发展必须逐步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加强明确的战略规划性和持续的健康运转性,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2011年3至5月,河南省"福彩.中原人文讲坛"举办了以"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包括三次学术报告和一次学术座谈会。卢晖临教授在分别以《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中儒家文化的命运》《现代化之旅中的基层治理》《中国制造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前途》为题的学术报告中指出,我们应以"同情式的理解"和"批判性的反思"来看待儒家的百年命运,以复兴我们的文化;20世纪以来的国家政权建设和乡村经纪统治破坏了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和资源;制度性安排使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在座谈会中,各专家、学者就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基层社会治理,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模式建设、培育现代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认为:当代中国文化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境地,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文化模式;在反思近代以来的传统文化时不能忽视人们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内生性动力,且文化建设的中国路径问题应区别于侧重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中国教育之"病"在于工具理性的教育模式压缩了教育功能;传统社会资本的破坏和现代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和社会的碎片化存在;社会组织的缺位使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企业缺乏责任伦理,政府则缺乏应有的人性化关怀和对历史的尊重以及理念要优于制度设计的执政思想。这次研讨和交流启示我们:应在延续传统中构建当代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模式,并要有正确的方向、方法和心态等;在培育现代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应凸显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等价值理性,在实践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善民生。此外,这种学术报告与座谈会相结合的学术研讨方式对于促进思想交流、推动学术创新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先后处于世界"冷战"、"后冷战"时代。中国审时度势,锐意改革进取,既为世界冷战的终结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发展壮大国力,摒弃了旧有的"中国模式"理论话语。中国式改革使自己摆脱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此也兴起了有关"中国模式"的初步探讨。尽管在"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中国模式"论的兴起仍凸显世界融解的信息。其与中国威胁论的交错杂糅,又凸显了国际背景的复杂艰辛。有鉴于此,中国学者有关"中国模式"的探讨更应注重与海外的学术博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引起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促使人们首先是西方学者反思促进这一历史巨变背后的深层原因。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出现了被冠以"中国模式"的理论范式和学术争鸣。本文认为,中国发展道路的确具有其独特性,但遑论"中国模式"为时尚早。中国发展道路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因素,既有成功的发展经验,又有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完善的地方。纵观中国几十年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创新驱动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典型特征。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创新体系既是中国发展道路形成的动力,也是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学者提出的认知中国发展的新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立场不同,角度不一,观点各异。本文分别从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世界历史的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外交诸层面,来说明中国的当代巨变,解读"中国模式":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模式;是全球化背景下后发国家现代化模式;是发展中大国和平崛起模式。  相似文献   

13.
解析“金砖四国”之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印度两个大国经过过去30年和20年的快速发展,双双跻身"金砖四国"行列。两个大国的发展道路具有许多相似性,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世纪中叶,欧盟、中国、美国、印度将成为全球前四大经济体,东方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经济引擎,全球经济秩序将发生重大变化。走向崛起的中国面对印度的赶超,需要学习借鉴邻国印度的某些经验。诚然,中国、印度真正成为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在相互学习实践中把城乡统筹、社会公正、生态文明、政府改革四大战略问题解决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弃自己的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也是办好上海世博会的重点。中国馆努力展示出5000年的灿烂文明和现代成就,在这基础上诠释城市发展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师法自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普遍话语。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尽管褒贬不一,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适应于中国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的发展模式,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西方学者渐渐放弃"中国崩溃"、"中国威胁"等论调,而代之以"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话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蔓延深化和中国国内重大庆典相对集中的大背景下,"中国模式"一度成为西方舆论热议的焦点。但是,他们在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和未来发展等问题上,仍然争议不断。全面分析西方舆论的几种表现形式,正确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分歧及其争论背后的原因和实质,有利于我们从思想认识和国际话语上作出适当反应。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中国法律思想史从初步确立到加速发展最终走向繁荣,在多个论域中展开了理论争鸣,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中国法律思想史在学科建设、教材改革、学术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梳理近30年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概况,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早就是一个中国固有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但近来国际社会广泛热议的"中国模式"话题却完全由西方学界和媒体引发,并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中国模式"概念的内涵和意义。西方的"中国模式"概念有着较大的误会的成分,是无知和夸大的产物。一些中国人迎合并输入西方"中国模式"的提法和相关观点是缺乏主见的浅薄之举,而且颠覆了中国固有的建立在务实低调、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中国模式"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方针,在不小范围造成了一种不切实际、不顾现实的自大和狂热。中国人应该冷静对待西方"中国模式"的提法和观点,更不应该用它误导国内民众。"中国模式"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足以成为全世界仿效的榜样。中国人不应该奢谈模式,更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应该正视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致力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目前的发展不够全面,仍未完成"模式"或"体制"的基本转型。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应该以完成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管理模式、组织机制、运行体系、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剖析,深刻阐释了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的精髓,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书院制改革与探索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深入思考"中国特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第一,"中国特色"的认知应该基于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具有明确的参照系","具有多方面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等等。第二,"中国特色"的概括应该是多视角的。例如,在"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中心""发展道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