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萌羽博士于2008年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传播学系的资深教授克罗伯特.圣.克莱尔博士做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语言及网络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性、中美文化喻体的差异性、中美跨文化传播学发展状况、全球化与文化传播、中美视觉传播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网络"和"具身认知"等理论内涵阐释。访谈对我们从深层次上理解文化、语言、传播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桂剧融会了广西特有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特点,是一种富有民间本土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文革"以后,桂剧的发展呈现日渐衰落的状态。网络传媒语境下,桂剧如何抓住网络这一新兴传媒,在"网民时代"培养更加广泛的观众,是桂剧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3.
这里是一个有趣的"课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通过"我做给你看,我教你会,你跟我学,你跟我乐"的形式,让观众在学与做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节日民俗与古代戏曲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群众居住分散 ,且多数人无法通过阅读剧本去接触戏曲 ,然而 ,戏曲却在农村广为传播 ,这主要得力于节日。节日是连接戏曲消费和生产的重要纽带 ,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媒介。节日为戏曲演出集结大批观众提供了条件 ,节日民俗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着戏曲艺术生产 ,铸成戏曲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5.
广西凭祥市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播现状和传播内容因当地政府部门、商家团体、学者文人、歌师歌手和普通民众等不同传播主体的参与,使其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商业经济利益的诉求、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和民间日常生活及情感表达的多声部交响。主流意识形态、商业经济利益等外力的影响起到或制约或推动的作用,它们对于山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都是表面的和浅层的,深层的动力源泉却是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壮族广大的普通民众身上。山歌文化只有深深扎根于民间,从普通民众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枝繁叶茂。  相似文献   

6.
戏曲艺术是以传播的方式存在和繁衍的。戏曲以舞台演出形式所进行的传播与借助媒介的传播始终处于同一进程中,二者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约束关系: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媒介传播的内容,媒介对戏曲的宣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戏曲舞台演出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戏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一千零一夜》小说文本在中国的传播,时间较晚而且早期译本水平不高。但是从社会文化生活和民众接受心理来看,中国民众对《一千零一夜》这种类型的阿拉伯故事比较熟悉,而且容易接受这些作品。从历史文化角度考察,阿拉伯文化在中国各民族中流传已久,传播地域相当广泛,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和受众基础。这种文化传播弥补了《一千零一夜》作品传播的薄弱之处。文化传播与文本传播不同步但是可以相互推进的特殊现象,很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为有效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范式,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从而加快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前中华文化对外文化推广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较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外文化传播。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的建构本质有助于了解外国民众加工和存储文化信息的特点,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此,应运用认知策略,促使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信息;采用记忆策略,提高外国民众存储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外国民众提取中华文化信息,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的武术术语翻译,成为他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的"东方"形象、弘扬文化的有力武器。异化翻译有利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和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应注重武术输外词的异化传播,张扬文化差异,保留民族风格的音译成为处理武术术语文化翻译的最佳策略和有效途径。考察当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展望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形势,从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出发,审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倡导武术的文化自觉,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文化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播思想的现代价值是区分信息传递与价值传递的不同模式和思维,为传播的“社会遗产传衍”功能的实现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戏曲的一朵奇葩,问世400多年来在国内舞台上以各种形式久演不衰。文章旨在研究该剧在海外的传播,主要综述《牡丹亭》剧本问世以来在海外的翻译介绍情况和作为戏剧在舞台上的演出及引起的相关评论,通过综述《牡丹亭》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和反响,了解传播中的问题,更好地促进今后该剧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民勤小曲戏的历史变迁、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民勤小曲戏的美学价值、文化承载及推陈出新的思路,探索我国城乡文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京剧是我们的国戏,它最本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精神。从文化渊源看,中国戏曲产生于初民劳动之余的祭祀活动,它表达出我们祖先求神庇佑的美好祝愿,宣泄出我们祖先在艰难求生中的种种情绪,载歌载舞,娱神娱人。其后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以至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乎都是沿着休闲与娱乐这一美学追求,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京剧,则集我国所有传统戏剧的精华于一身,那出神入化的唱、念、做、打,使它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京剧以其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的美学内蕴,使观众在欣赏时如醉如痴,获得无穷的审美愉悦。但随着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京剧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永葆其艺术青春常在。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海外传播现状对我国文化典籍的对外推广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译入语受众线上问卷调查发掘《庄子》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结果显示,《庄子》英译本对外传播存在主体职责不清、传播内容缺乏本土适应性、传播渠道相对较少和传播定位不够精准等问题。鉴于此传播现状,可以通过明确传播主体职责、优化传播主体格局 ,优化传播内容、提升本土适应性,运用现代化媒介、拓宽传播渠道,采取针对性策略、顺应读者心理等传播策略提升我国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进行考察,可以注意到秦文化超地域的特征和跨时代的意义。秦文化自然有区域文化的涵义,早期的秦文化又有部族文化的性质。秦文化又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秦文化也可以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总结秦文化的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应当注意这样几个特点:创新理念、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实用意识、技术追求。秦文化的这些具有积极因素的特点,可以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简要概括。对于秦统一的原因,有必要全面地总结。秦人接受来自西北方向文化影响的情形,研究者也应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西汉水在远古至现代的文献中记载颇多,西汉水流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周秦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还有巴蜀文化的成分。这种文化积淀是其方言古词存留至今的基础。西汉水流域的方言古词的古文化意蕴有很好的代表性和标本特质,极具研究价值。选取其中部分进行考察,可以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揭示其特有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昆剧问世伊始,昆山派迎合士大夫、贵族文人的审美情趣,开创了典雅骈俪的一代剧风,而萌起于丝绸之乡的吴江派奋起为昆剧的市民观众代言,以“本色”理论对昆山文风予以否定。在昆剧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昆剧所内蕴的二元社会属性即贵族性、市民性的和谐共处,苏州派从而得以最终完成雅俗共赏的昆剧终极风范,从而显示了吴中昆曲派的无比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耻观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观念,先秦诸子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而奠定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荣辱观与礼义观则是外化的形式。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廉耻则是其中的本体价值,它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因而,历代文化建设与廉耻建构互为表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重铸廉耻观念,但应当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视野下受众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被动受众观到霍尔“编码/解码”模式中对受众主动性的肯定,再到费斯克对受众创造性的张扬,受众研究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导致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现实之间产生隔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其实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应该把“主体间性”概念引入当代受众研究的视域之中。  相似文献   

20.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