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生态文明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其"新"表现在4个方面:在发展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观;价值观上,生态文明强调自然自身的内在价值;权利观上,生态文明强调权利面前"物无贵贱";道德观视野中,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道德观。生态文明以"新"的向度重新审视人、自然、社会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无疑成为人类文明前行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基础,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是生态-文化人。相对于渔猎文明时期的自然人、农业文明时期的政治人、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知识文明时期的文化人来说,生态-文化人是人们深刻反思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人"的产物,也是当代社会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知识作为时代标志的要求。生态-文化人应具备六大基本观念,即整体论的生态-人-社会的世界观,生态知识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观,生态公正观,经济、社会和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生态-文化人理论丰富了人性假设理论,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全球性生态危机;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缓解当今人类的文化危机;有利于中国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高效率、规模化、全球化的发展方式,成就了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其价值内涵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将主客体人为分离,视人类为自然的绝对主人,过于自信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能力,已成为工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诟病。将人、自然、社会通过实践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建构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共同价值诉求,这是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入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政治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 ,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实现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合理利用 ,应树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观 ,建立科学技术运用的社会控制机制 ,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7.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进和延伸,是人类经历生态危机后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重新反思。在审视自然、精神与社会旨趣的基础上,人类确立了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范式和功能要求,形成倡导"生态政绩"、"低碳消费"、"绿色生产"、"生态保护"和"生态文化"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架构。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化就是一切有关生态的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拥有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达、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活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先民依据其生存环境,创造出内容丰富、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研究纳西族生态文化独特而优秀的价值内涵,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等生活实践的人民立场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当今以生态危机为突出表现的生存困限必然建构的文明形式。它与人类历史发展维度的人类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综合社会特征的文明形态同一个层面,是当今条件下人类必然选择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其突出特征是生态性。它以人类的持续生存为终极价值目标,依赖的是强调人的"类本位"、强调自然的自在性对人的"边界约束"、强调未来意识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是一个阐释人一自然一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论体系。它以自然观与价值观为理论支点,以发展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实背景,从既承认自然的价值又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的理论阐释中表露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倾向。马克思恩格斯的系统生态观中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基础,即区别于复古主义,又区别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学说。深入对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价值基础的思考,有助于深入挖掘其生态思想的潜在价值,从社会整体价值观层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蒙古族生态小说一反征服自然的现代话语叙述模式,在文本中重新恢复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的模塑和反作用力,并赋予自然"养育"与"统治"的双重隐喻,以召唤人类对自我之外广阔世界的谦逊和敬畏情怀;灵异动物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深度书写,突出动物的"荒野品性"和自然与人类之间"通灵者"的角色特征,传达了作者文化反思和文明批判的价值立场;这些自然书写联系着作家对人类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折射出民族认同思想背景下作家对生态型游牧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13.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 ,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 ,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 ,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 ,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 ,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 :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 ,类价值观与群体 (国家、民族 )价值观的冲突 ,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的视界中,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从而使人的存在性不再仅仅取决于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所决定这一预成论模式,而是取决于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来做出抉择这一生成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共生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以及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受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狭义理解、学校教育中社会本位习惯等因素影响,当前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目的定位,偏重社会价值,而轻视了教育中"人"的价值和意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因而呈现出教育内容抽象化、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效果分离化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站在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的高度,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视角重新审视,生态文明教育应以促进人的生态转向、培养生态人格为目的,并以此为指引革新教育理念、广泛吸纳各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教法得当的教学过程,从而使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在文明互动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伦理理念是一个辩证发展的有机价值生态。这个生态在文化原理方面由四个价值因子构成,即人伦原理、人德规范、人生智慧、人文力;在文化结构方面形成四对价值关系,即"伦"—"理"、"理"—"道"、"道"—"德"、"德"—"得";在文化功能方面分别解决四大价值问题,即伦理实体、道德自我、应当如何生活、意义世界;在文化运作方面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由客观人伦关系出发,经过价值抽象,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文化原理是逻辑生态;文化结构和文化功能是历史生态;文化运作是现实生态。从中国伦理的价值生态中可以引发出诸多对文明复归与文明互动具有资源意义和启发意义的课题,但必须对中国伦理进行生态把握和价值生态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野性的呼唤》以动物为主人公,通过对荒野中利欲熏心的淘金者们的生动描写,揭示和讽刺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社会唯利是图的恶劣风气。作者杰克·伦敦以自然、动物以及当时社会之间的关系,来间接表达他对人类肆意虐待动物、违背原始伦理,甚至想要征服自然等一系列缺乏自然保护意识、荒谬愚蠢行为的严厉谴责。《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具有保护生态、预判自然危机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通过巴克完全狼性的转变与荒野回归,将价值升华到了人类回归本真、化解人类精神危机的境界,具有高度的哲学、文学及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