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的接受史程中,与其精神脉承之佳作,甚具代表、别有深意的当推瞿秋白与毛泽东同词牌、同题目之咏梅词。从陆游到瞿秋白,再到毛泽东,同题咏梅,异代心声,灵犀相通,各具神韵。在这三位诗人的咏梅词作中,瞿秋白的《卜算子·咏梅》在词心的抒发、精神的展示、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创新诸方面,皆具承前启后的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陆游、辛弃疾的咏梅词的异同:两人咏梅,都是词人审美观念的外化、人格理想的寄托,但是两人审美情趣与人格内涵却有差异;两人咏梅,都有意或无意地将梅花作为身世的寄托。但是,陆游咏梅词的寄托,似乎与自己的经历遭遇不甚吻合;而辛弃疾赋梅,则往往不离自己的身世,其雄心、其智略、其幽愤之情、其身世之感,都在不经意之中,从字里行间隐隐泛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与古代诗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作者认为:毛泽东从陆游的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源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斑竹一枝千滴泪”源于刘禹锡的《潇湘神》和《泰娘歌》。毛泽东的诗词既源于古人,又高于古人。此外,作者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指出:“有比较才能鉴别。”俗话也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法。可以收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和提高分析能力、写作水平的效果。有些课文本身就具有可作比较的内容。教学这些课文,应该以比较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构思特点。例如毛泽东同志的《卜算子·咏梅》是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之作,词作本身提供了可作比  相似文献   

5.
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著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论题.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命题基本相似,都由反映论的文艺本质论、工具式的文艺属性论、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论等构成,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继承.在文艺语言、文艺批评标准、文艺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等方面,毛泽东发展了瞿秋白文艺理论.毛泽东与瞿秋白文艺理论的相似性、差异性,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宋人林逋、苏轼和陆游咏梅诗的三种境界──林逋-清高绝尘;苏轼-坚贞不屈;陆游-忧国忧民。  相似文献   

8.
论姜白石的梅柳词邓莹辉《白石道人歌曲》是南宋著名格律派词人姜白石的词集,现存词虽仅84首,但内容丰富,而在对自然万物的感兴吟咏中,姜白石又似乎对梅柳情有独钟,在白石现存的84首词中,涉及柳这一意象的共有27首,而专咏梅及与梅有关联的竟达30首之多!姜...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作家,其咏梅词一方面呈现出宋代梅文化的民俗状况和文人的嗜雅风尚;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咏梅词的窠臼,使咏梅成为表现女性情怀与抒发今昔身世之感、乡关家国之思的新题材.她的咏梅词作丰富并拓展了宋代梅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托物以言志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不啻为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梅花,是诗人杨圻诗中萦绕不去的意象。诗人爱梅、种梅、画梅、咏梅。在他一系列的咏梅诗中,诗人托梅或表个人之志,或寄悼亡之情,或寓家国之痛。即句句系梅,处处写己。本文即以杨圻梅花诗为支点,以窥诗人之心志。  相似文献   

11.
中华梅审美首先可以分为果的时代与花的时代。对前者而言,梅首先是基础性调味材料,因而在中华早期饮食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梅果才作为旺盛生命之象征而得到先民赞誉。先秦乃中华梅审美之萌芽期,作为比兴之资,它已然进入先民之精神生活。魏晋时期的南朝乃中华梅审美之自觉期。在本时期,梅花成为梅审美之焦点,社会上出现了赏梅、咏梅、画梅,乃至折枝赠梅之习。在客观的路径上,梅审美围绕梅花之形色气味与梅早花耐寒之生物特性展开;在主观的路径上,梅审美表现为以梅喻人和借梅抒情的传统。在自觉期,梅审美已从自然审美拓展到工艺审美和艺术审美两大领域。以特定具体审美对象为主题的专题性微观美学史研究可以成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史自我深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著名诗僧释敬安的诗歌中,咏梅诗占所有咏物诗之冠,有129首,其中直接以梅命题的诗有19首,梅意象出现的频次也最高,有146次,成为其诗歌的第一意象。其咏梅的角度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花木鸟物并举的意象组合的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通过抒发对梅的喜爱,表达诗人对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并塑造魅力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王罡 《华人时刊》2013,(8):66-67
赏析提要:林散之先生一生写得最多、尺幅最大、影响最深、最能反映草书风采的题材是《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这幅狂草是林散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二十世纪的经典。巅峰命笔,珍品之作,红色题材,3次出版,尺幅较大,全名单款,名人治印,品相一等,鉴别样本。但是,这个内容的作品仿得最多、仿得最好。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一代草圣"林散之狂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内容。作品是镜片,全名单款,尺寸为175×64cm,约10平方尺。两方红印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先生所刻:"林散  相似文献   

15.
1931年瞿秋白受到无情打击并被拉下重要领导岗位后,乃全神贯注地留意文艺,即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以及经典文本的研究。瞿秋白在上海系统地清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主要线索与经典文本,认真翻译并作了尽可能正确而清晰的阐发。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得到完整、系统而正确的阐释。瞿秋白理解与阐释的这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体系以及结合中国文坛实际即"中国化推行"的一批文艺批评著述,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一波左翼文艺批评高潮,尤其是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内核结合后的中国化体系,其革命性与战斗力至少一直延伸到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在文革中瞿秋白被批判,但他创立的这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中国版的思想内核却影响深远,与社会转型期沉重的历史意识形态思考一并撞击着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众多,李清照评“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故本文在对李清照咏梅词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易安词对咏梅词这一文类写作空间的拓展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词人对咏梅词做出的独特贡献,品味其梅花词的“不俗”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不成敬意     
“反其意而用之”是个很好的办法,可以收到格外引人注意的效果。可用于做文,即把前人作品的立意翻转过来,别出心裁,另成新篇。毛泽东那首著名的咏梅词作《卜算子》,就是翻的陆游同题作品,注明“反其意而用之”,也是做文的规矩。 更多用于人际交往之间,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且多意在损贬、讽刺,格调总不如做文章高,但通俗明了,往往也堪发人  相似文献   

18.
小华 《山西老年》2012,(12):54-54
梅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花卉,梅花情贞雅逸,幽峭超然,气韵清香,冰肌玉骨,与兰、菊、竹被古人誉为花卉"四君子"。历代文人雅士、诗人词家乐于以梅喻志,抒发情怀,赏梅赞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咏梅诗词。南朝诗人陆凯一次遇见送文书的公人,想起远在长安的朋友范晔,便折了一枝梅花连同诗文托驿使带给范晔。诗句虽短,却情深意长,深  相似文献   

19.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一、“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梅花的美人姿态。由梅花联想到美人,一是梅花本身具有清冷淡雅的美;二是从历史上的故实进行联想,如被引入咏梅词中的美人寿阳公主、王昭君、杨贵妃等;二、“孤标最甘冷落,全不许蝶蜂亲近”──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瞿秋白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背景为经 ,以贯穿于各时期的四方面特色为纬 ,企求全面体认瞿秋白革命文化观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和精神品格 ;并在与李大钊、鲁迅、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比照中确立瞿秋白革命文化观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