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将包含预言的志怪故事引入《三国志》中,是通过预言这一媒介将史书与小说沟通、结合,用文学故事之含义注释史书所述历史事件,阐发历史事件所含深义以及给人的启示,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小说的轮廓,启发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的叙事视角,从而使得这个小说能够给人以一种“受难性”的审美体验,并且也使得这作品客观上具备了一种政治预言的功能,甚至预言了当今全球性帝国主义政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现代启蒙小说。它既是对“五四”时期个性主义与人类主义思潮的回应,也是对鲁迅自身早期思想的一种创造性承续与发展。《狂人日记》更是一篇寓言性很强的小说,它对现代中日启蒙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作了清醒预言,并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思考,因而它又是一篇引人深思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百姓生活》2013,(10):62-62
1902年,梁启超创作并发表了“政治幻想”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在这部小说中,梁启超惊人地预言清王朝将在1912年垮台,新的共和国将定都南京,新共和国的首功之臣将是一个叫“黄克强”的人。而且,他还预言世界将出现中文热,将在上海召开“世博会”……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一部信史,却体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对此历代学者已达成了共识,它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梦兆预言、灾异祯祥和奇闻逸事。其实历史和文学在叙事职能上是相近的,由于司马迁采用口述历史作为史料来源,用“好奇”的审美观来择采史料,并继承了先秦史书中的文学虚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这都使《史记》呈现出一定的小说性,但并不削弱它的史学价值,从其小说笔法中我们同样能获得历史信息。《史记》所以杂用小说笔法,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良苦用心,也寄寓着司马迁发表一家之言的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占卜和预言。本文认为,《左传》的作者记载这些预言,本意是渲染预言者的高明和占卜的灵验,因此作者实际上是看到了这些预言和占卜的实际结果。《左传》应该成书于发生这些实际结果之后,而《左传》中几个没有应验的预言,则是因为作者没有看到这些预言的实际结果。这样,便可根据书中的预言、占卜的验与不验来大致判断《左传》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7.
作为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透视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一面镜子。通过以《画像》作为个案,从政治、文化和宗教三个维度解读了乔伊斯的民族主义,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爱尔兰人乔伊斯。可以看出,乔伊斯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的《画像》饱含了乔伊斯的爱国情结,既是一副经典的"爱尔兰堕落图",画中又暗藏了救赎爱尔兰的预言。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把田间的诗比作鼓点,胡风说艾青是吹芦笛的诗人,何其芳则把自己的《预言》比作飘浮在空中的云。他说:“我的第一个诗集即《预言》。那是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写的。那个集子其实应该另外取个名字,叫做《云》。因为那些诗差不多都是飘在空中的东西,也因为《云》是那里面的最后一篇。”(《〈夜歌和白天的歌〉初版后记》)《预言》虽然是飘在空中的“云”,但是又瑰丽多姿。李健吾认为《燕泥集》(收在《汉园集》里,共十六首诗,这些诗也收入《预言》中)风格绮丽,何其芳要的  相似文献   

9.
曹旦昇吸收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洞庭湖的本土文化为背景,写出了《白吟浪》这一充满魔幻味道的乡土小说。作者通过独特叙事结构、多变叙事视角、预言的运用、死亡的描写、魔幻氛围与巫术传说等主要手段,写出了洞庭湖的神秘和变幻莫测,使得小说充满了魔幻色彩。  相似文献   

10.
《左传》好预言。大自春秋间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国家的兴替、战争的胜负、小至事情的成败、人物的夭寿都成为当时预言的对象。预言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堪称中国史书之最。在《左传》预言中,有根据人或事物的现状预示其未来命运或发展方向的推断预言,有根据占卜、梦象预断人事祸福的卜定预言与梦占预言,还有依据灾异预测人世休咎的灾异预言。本文拟就《左传》中的灾异预言作一初步探讨,旨在通过观照《左传》中形态各异的灾异预言,寻求其预言的真实依据及应验不爽的主客观原因,并对灾异预言的特点和描写意义作简要论述。一…  相似文献   

11.
<石点头>是明末著名的话本小说,其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谶应现象.<石点头>文本对谶应现象的运用,继承了话本小说宣扬因果报应的宿命思想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对谶应现象的自觉运用,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架、故事主题的烘托以及氛围的营造,发挥着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叙事主题触及到了人生的本质问题,其文学理念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全书结构严谨,匠心独具,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通篇整体结构的创作能力。其中,源氏身边女性的死亡个案对通篇的构成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以此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本书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宝玉和源氏,或缺内心动力,或缺外部条件,都难承补天重任。补天梦断之后,他们不约而同人世求雅,但随着“永恒女性”玉殒香消,两人看破红尘,皈依佛教,由暂时的“坐忘”达到永恒的解脱。  相似文献   

14.
析《红楼梦》的宿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作品宿命结构的表现及其功能。认为这一宿命结构由两大要素构成,一个是顽石经历,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主要起引导作品的情节和中心人物宝玉归宿的作用;另一个是神秘谶言,它时时进入作品的写实层面,不仅决定着贾府的青年女子,特别是贾府中那些美丽的少女少妇们无一例外走向悲惨的结局,而且也决定着贾府两大家庭的没落命运。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描写戏曲演出活动的目的 ,或是为了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 ,或是由此来刻划人物的性格。优伶鲍文卿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 ,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是将他与一些儒士作对比 ,从而突出读书人的行己无耻。“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是《儒林外史》最有特色的结构 ,然而此结构并非独创 ,是对《四声猿》之类的明清杂剧的仿照。《儒林外史》常以人物命运与行为的突转来增强讽刺效果 ,这显然是运用了戏剧性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多变怪谶应之谈”(鲁迅先生语)。堪称宋代笔记“巨擘”的周密笔记中有一部分记写鬼神怪异、巫卜谶应的篇目,主要集中在《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这两部笔记著作中,大约有七八十条。《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是以记南宋史实和人物轶事、琐闻等为主的史料笔记,其中出现如此数量的鬼怪谶应之作,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周密所处时代(即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从这些奇谲诡怪、荒诞不经的篇目中亦能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心理趋向及其文化心态,即对仕途的汲汲追求以及在社会的巨变下惶惑不安而无所适从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小说《高兴》以进城打工者的身份焦虑与超越问题为线索具体呈现了生活在时代、社会边缘的一个特殊阶层的不为主流媒体言说的真实的生存故事,表现了这个阶层的人们的生存境况、感受和愿望,并通过主人公的认同超越的尝试和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们的生存智慧、人生境界的积极赞美和对他们悲戚处境的无奈反讽与警示。小说以艺术描写的方式无言地提出了一种“三农”主义文学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为了达成小说的艺术目的,作者对小说叙述的角度、线索和结构的安排颇具匠心,同时还通过两篇“后记”的设置,使全书形成3个文本和多种话语方式的独特互动,传达出更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死亡气息与死亡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为行将没落衰败的封建制度唱出的一支"挽歌".它用艺术形象展现了所谓"康乾盛世"这一表象掩盖下的种种"末世"征兆.贯穿、笼罩整部小说的是浓烈的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这种气息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时代气息,是没落腐朽的封建阶级在濒临死亡之前散发出来的.作者以作品结构来渗透这种气息,以情节高潮来突现这种气息,并赋予这种气息以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