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伯尔尼笔记"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变化,究竟是一种皈依唯心主义的宣言,还是获得了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关系的全新理解?本文通过对杜娜叶夫斯卡娅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初语境的研讨,指出列宁在1915年之后所重新建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实际上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主体自由创造运动的一种辩证改造.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列宁对唯心主义观念的接受,而应看作是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的重新激扬,它最终是要指向群众作为革命主体的历史实践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观虽作为列宁和布洛赫共同的思想资源,但他们在物质概念的解读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布洛赫通过"尚未存在"的逻辑预设,把物质理解为"过程物质",把自然物质看作是自然主体,最终走向了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则站在实践的基础上肯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从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界定物质概念,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走向.列宁物质概念和布洛赫的物质概念的比较研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正确评价布洛赫的哲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客观真理的问题.不少同志把列宁批判的波格丹诺夫的真理观概括为主观真理,使客观真理同主观真理根本对立起来.我认为,这种概括是错误的,至少是不确切的.列宁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些论者在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质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被动的,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如果说有能动性,那也是分享着实践的能动性,因而能动性是从外部输入的;有的论者还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主体是没有结构的,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者批评反映论时往往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称之为“列宁的反映论”.这种提法,在理论界造成某些误解:其一,似乎在列宁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不曾把他们的认识论概括为反映论,不同意用反映来概括认识过程:其二,似乎列宁的反映论是违背马克思的思想的,有的甚至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上述种种看法,从根本上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王振宇 《理论界》2012,(4):9-10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在社会保障问题上也首开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实践的先河。列宁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实质的基础上,将争取社会保障权利同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探索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模式,并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以国家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实践,为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对当前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为了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列宁进行了艰巨的理论探索和卓越的制度创新。列宁对权力制约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创新是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进行构想的,但又根本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那种权力制衡体制。列宁从法律监督的主体、客体、机制、原则和途径等方面来建构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权力监督民主化、法制化。列宁认为,监督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的监督权至上;监督活动的对象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贯穿重心上移的原则,重点是对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制约;监督活动的多渠道畅通是保障人民监督权实现的具体途径;监督活动必须通过法律来保障,依法监督是权力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权力监督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规范党和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字之辨     
近年,在真理问题讨论中,有这样一个论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客观真理,就是在人的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内容。我不敢赞同此说。因为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客观真理,乃是指人的意识里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方面的内容的这种认识而言。这里,观点的分歧虽仅仅是“的”和“有”一字之差,却很有必要争辩清楚。显然,我和论者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具体说就是指列宁。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有的论者就是根据这段话作出自己的理解,如说:“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主观真理论时,把人的表象中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  相似文献   

8.
列宁认为,“共耕制”是帮助农民更快地过上文明生活的可靠“出路”。这是列宁探索农民为主体的落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过渡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维度与列宁共耕制思想有深厚的渊源:毛泽东把共同富裕和机械化作为中国农业集体化的根本目标和主要手段:邓小平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家庭联产承包制”走向“适度规模”经济:胡锦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观是列宁共耕制思想的中国化发展。列宁共耕制思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我国199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它开辟了在农业占主体的后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俄国引起人们的疑虑和担忧,列宁深刻回答了新经济政策到底是演变还是策略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澄清了人们头脑中的错误认识.重温列宁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消除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片面认识,深刻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哲学著作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否定列宁在这部书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认为把认识的本质了解为反映乃是直观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特征,《唯批》没有超出这一点。受其影响,国内有的同志也提出:“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从这一见解出发,主体势必被理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主体思想,无疑包含着对西方现代人文精神和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参考借鉴,但最为根本的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体的批判及其劳动主体思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思想源头。列宁晚年新型国家建设及其工农主体构想,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二思想源头。中国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宗旨及其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传统,是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三思想源头。  相似文献   

13.
在《重述列宁》一书中,齐泽克对于列宁理论的认识存在误区,其所谓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在列宁那里,哲学党性原则就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斗争,列宁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路线;列宁的反映论也是坚持物质本原,思维只具有第二性的地位。可见,列宁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首次科学地揭示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许多著作中都对这一基本思想作过原则性论述 ,我们不妨称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文明主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专门和系统地研究关于文明主体的思想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认识文明主体自身发展规律 ,从而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践形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曾经指出,实践是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确定者,是人的需要所引起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在这一关系里,物与人不可或缺。因此,物与人,就是研究实践形式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列宁是当代卓越的革命家和政治家,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但列宁是不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这在国际范围舆论中,却有着明显的分歧和争议。一般地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内部,除了第二国际时期的一般思想家以外,长期以来,对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充分肯定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专著中,大都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以“哲学家列宁”、“列宁和哲学”为书名的著作曾多次出现,至于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专著就更多了。匈牙利的著名思想家卢卡奇,在列宁逝世后立即出版的《列宁》一书中,把列宁看作“一贯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家”法国和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哲学遗产表现过极大的兴趣,出版过一系列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著作。法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让·柯尼奥在论述列宁哲学思想时曾经指出:“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发展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真理的真实性,是指观念认识与其对象的本质、规律相符合。这早为国内哲学界所公认,毋庸赘述。真理的价值性,是真理内容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服务于主体的某种利益的一种属性,简单地说,就是它对主体的有用性。列宁说:“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近年来对列宁的研究中,俞良早教授可谓成果丰硕,但细读之后,却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还没搞清列宁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就妄加评判列宁的某一观点;为了标新立异,轻率地否定列宁的重大结论;用自己制定的“定义”或“原则”去评判列宁思想,违背了列宁的本意;随意剪裁,断章取义,曲解列宁思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列宁,把列宁的某一思想搞得面目全非;等等。研究列宁,必须走出误读的盲区,才能正确评论列宁思想,从而达到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雪娇 《学术研究》2012,(4):22-26,33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大众化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的"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的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而且还与他们的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的,并非其一贯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化"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的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下,齐泽克力主“重述列宁”而非“回到列宁”,也就是拒绝眷恋列宁那个时代的符号,拒绝其不彻底的反映论与哲学党性原则的背离,而是回到“实在界”的列宁———这是一个乌托邦意义上的列宁,同时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具体的普遍性”的列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