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跨文化交流并非简单的词汇层次上的交汇与对接,它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从隐性层面说,它是中西思维模式的交汇与对接;从显性层面讲,它是基于现实的国际关系基础上“强弱文化”之间渗透与反渗透的过程。这就决定着进入外国语言及其文化结构就是进入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对比过程,而其最终的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外国文化的先进方面,同时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传统中最原始也是保存得最长久的源头,是文化永续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底,宗教信仰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真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除了应该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异外,更应该有存异求同的精神。以此从文化的视野和角度,对中西方的宗教信仰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找到中西宗教信仰融合的可能性,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几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并以此作为比较新闻学的框架和基础。中国现代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是与比较分不开的。中西交流史上的两个基本事实 :首先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 ,西方人主动迈出了靠近东方的步伐 ;其次 ,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大都只是停留在欣赏、研究和把玩的层面上 ,或仅作为一个认识自身的参照物 ,并不想付诸实行什么。欧洲人没有真正拿走中国的文化 ,实际上 ,中国的思想、文化对西方社会几乎没有产生过黄钟大吕般的社会影响。中西交流的基本事实是 :西方拿走了中国文化的细节 ,而中国拿来了西方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认为西方传统节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包括对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媒介,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语言也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学习语言必须先了解文化。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对我们学习英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中西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从而提高学习语言过程中对是非曲直的正确评判和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管理成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西管理思想存在各自的文化悖论,阐述了中西管理思想各自的原创现代价值,说明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值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本文以企业战略为视角,分析中西管理思想现代融合的价值意蕴:即:西方管理文化主导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实施,而两者的现代融合决定了企业战略成败。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西诚信文化的差异,从中西诚信文化的社会背景、作用范围、价值取向以及约束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中西诚信文化在纵向单向性与横向双向性、狭隘性与广泛性、道义性与功利性以及自律性与制度性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从而启示我们必须将中国的道德诚信与西方的契约诚信、中国的自律诚信与西方的制度诚信有机结合起来,汲取西方诚信文化的合理内核,构建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决策方式、治理结构、效果标准、基本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同时,中西企业文化又有相互融合和借鉴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必要性。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理应重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通过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推进自己的文化创新和企业发展。一要研究西方文化,找准中西文化的结合点;二要重视跨文化沟通,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体系;三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使之与思想工作优良传统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可是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很不平衡。西方文化在交流中逐渐取得优势 ,而东方文化则有失去自我特色而被同化的危险。因此 ,我们应加强跨文化平等交流意识。研究如何用外语谈论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时期新的历史语境,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中国古代文论自身的特性,避免武断地运用西方的逻辑范畴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不能完全阻隔西方文论的渗入,应注重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性,避免在中西文论互释过程中造成的错位和误读。本文试图做一种尝试,即运用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分别从空间、时间两个层面对中西文论互释存在的困难进行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造成中西跨文化言语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我们应重视这种交际障碍,减少交际冲突,促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生成对加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一直伴随着学科话语的自我反思,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众多中国学者从中国形象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关系入手,对中西文化交流中生成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和阐释。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文化空间引发了现代中国学者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觉醒,促使其反思传统学术,拓宽比较视野,重视文本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中国学者始终坚守中国人的身份立场,以文明互译的形式开辟出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新路径,推动了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表现比较鲜明,这种文化差异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化解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交流,增强交际的深入性。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入手,对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进行了细化分析,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优化建议加以探索,旨在能尊重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深度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比较文学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一开始就是以跨文化为其特点的,阐发研究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20世纪初期西方小说的翻译和研究,还是汇通古今中西的文化巨匠王国维和鲁迅,都充分说明中国比较文学的产生不是舶来之物,而是中国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当前,面临世界的大变局,中西方学者密切关注文化的自觉和多元共处共生的全球化发展等问题,提倡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百年来中国文学在古今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冲不断演进,以跨文化文学研究为主轴的比较文学精神必将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崭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宴客习俗上有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等问题都是由于双方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造成的。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更好的表现,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宴客习俗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探究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中西文化,扫清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突显西方殖民文化的话语霸权,普拉特“接触区”理论和霍米·巴巴“居间”空间理论都强调了被殖民文化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中国近现代租界就是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接触区”或“居间”空间。异质文化冲突有不同应对方式,暴力冲突是历史上常见的但并非唯一应对方式。假洋鬼子和旗袍作为租界新型混合性文化的产物,因其双重文化身份成为联结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纽带,为中国本土文化社群所利用,以此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本土文化社群将对西方文化的消极文化接受转换为对本土文化的积极文化输出,保持了自身的地位,从而在中西文化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其实质是非暴力的文化抵抗和温和的文化合作。这是中国文化在不平等跨文化交流实践中形成的应对策略,对于拓展后殖民理论和推动新世纪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对于其他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均具有某种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7.
餐桌文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西方文化的面子观差异从餐桌文化中可以管窥一侧。中西餐桌文化从餐桌氛围、劝酒文化、点菜习惯及餐桌话语都体现出中西文化的面子观差异。虽然中西餐桌文化在人际交往中都注意到了面子,但由于历史条件、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种餐桌文化表现出不同的面子观文化。中国人在餐桌交际时往往采用积极的面子策略,体现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西方人在餐桌交际时侧重采用消极面子策略,体现了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面子特征。面子文化只有差异,没有对错与优劣之分。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要尊重并包容面子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赏析两首中西流行爱情歌曲,通过具体运用及物性中的六个过程类型的具体划分和作用分析,来比较这两首歌曲的异同。爱情作为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在中西跨文化背景下,这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最后,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两首流行歌曲背后所承载的中西爱情文化。着重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本文希望能管中窥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中西流行歌曲以及对跨文化爱情交流有所帮助,对人类跨国界情感交流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分析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外语及西学教育机构——同文馆,通过对同文馆一案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传者、传播环境和传播效果诸因素的分析,透视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救亡图存的努力,总结中国文化在当时中西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并揭示其对今天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