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东海 《兰州学刊》2007,(10):13-16
结合政治影响的综合性,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广延性对颜回人格进行历史评估.抛弃和清除那些历史陈垢,汲取其中的精华以迎接和促进新世纪的曙光必然要涉及到以"仁、人道"为核心锻造的孔颜人格问题.理清这位"复圣"的人格意义的学术价值,对重新解读中华民族性格中最深层、最内在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孔颜人格必将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结合政治影响的综合性、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广延性对颜回人格进行历史评估。抛弃和清除那些历史尘垢,吸取其中的精华以迎接和促进新世纪的曙光,必然要涉及到以"仁、人道"为核心锻造的孔颜人格问题。理清这位"复圣"的人格意义的学术价值,对重新解读中华民族性格中最深层、最内在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孔颜人格必将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强 《兰州学刊》2014,(1):14-17
儒家思想的典型传承人物颜回,是最受孔子喜爱的弟子,被列为孔门德行科榜首。作为"颜氏之儒"的师宗,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并视为"立德"楷模,颜回道德人格和德性智慧无疑是剖析儒家思想的重要锁匙。从记载颜回思想最为丰富的《论语》出发,探析颜回道德人格及其德性智慧的多重内蕴———勤学聪慧、以学为乐;修德行仁、安贫乐道;仁德治邦、和谐家国,发掘中华优秀文化中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对正解儒家德育思想和改进现代德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论颜回“外王”实践的人格壮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回以笃学和“孔颜乐处”赢得后世对他的景仰,但他也在不折不扣地终身实践着孔子的道德理想,他那为邦济世的愿望、民本意识和民生倾向、远佞人以笃志共同构筑了从内圣走向外王的壮美历程。  相似文献   

5.
人格认同危机与自由人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理性文化下,人格的认同出现危机,生存的意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掩蔽.解决危机的实质是要使个人重新获得人格认同,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建构当代自由人格.这是一种包容了英雄化人格在内的平民化人格,包容了个性化人格在内的自由人格,包容了人格分化可能性在内的和谐人格,包容了现实人格在内的理想人格.这四重人格形象构成了当代平民化自由人格建构的总体"骨架",勾勒了"谁之人格"、"何种人格"的自由人格图像.它将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唱响的个体人格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先民综合认知能力提高的思想结晶.中国古代人格精神以"德性"要求作为主要思想元素,从最初对君王的嘉德要求,逐步走向民间,成为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理性精神.传承这种理性精神,是太国崛起的需要,是新时期调节个性与群性和谐平衡发展的要求.超越这种理性精神,建立理想驱动与利益驱动相辅相成的新时期社会个体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形成的礼文化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孔子以礼文化的教养为思想起点,援“仁”入“礼”,给传统礼仪注入“仁”的新精神。颜回习“礼”体“仁”,以仁贯通天道,不改其乐。孔子、颜回以此实现了身心的和谐。“孔颜乐处”是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范畴,对于当代人的心灵环保,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著述中蕴含着独特而精深的人格心理学思想.“由太极而人极”的人格演化观,是从宇宙自然演化的整个过程来思考人性的内涵.“诚”为本源的人性观,将人性与“道”性相交融,关照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和谐相处.“士、贤、圣”的人格修养阶梯论,描述了完善人格的修养,是一个由表层人格到深层人格、最后达到完满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洛克被尊为"现代人格同一性思想之父".他从人与人格的区分出发,将"意识"而非"灵魂"作为人格同一的根据,详细论证了"意识构成人格的同一性",开启了近代关于人格同一性的研究.同时,他将意识与记忆混用,招致批评.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现代化不能只从技术器物或物质生活的角度理解,从本质上看,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现代化是贯穿各个具体现代化的主线。中国人人格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初步可归纳为从自卑依附型向自主独立型转变、从消极服从型向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私情人治型向契约法治型转变、从内耗避责型向诚信守责型转变、从保守封闭型向创新开放型转变、从盲从冲动型向科学理性型转变,从而真正构建具有时代先进性的中国人的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2.
傅山以笃学和"孔颜乐处"式的遁世赢得后世对他的景仰,但他也在不折不扣地终身实践着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想,他那为邦济世的愿望、民生倾向、远佞人以笃志共同构筑了从内圣走向外王的壮美历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学思想长期被国人误读,不仅仅出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中国学人的“文化人格缺陷”——缺乏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使得中国学人不能真正读懂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6):38-43
自宋代学者周敦颐提出"孔颜之乐,所乐何事"的命题以来,历来研究者甚众,诸研究者从儒学、玄学、理学、心学以至于近当代的心理学、美学等各个角度切入并立论,给人以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关于颜乐的本质、实现这种乐的根本途径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的研究仍显暧昧或不足。实际上,"颜回之乐"本质上是一种离开了二元对立的、不依于任何外在因缘的至乐,而"克己复礼以归仁"就是实现这种至乐的基本途径。同时,只有从悟道和证道的角度来理解"颜回之乐",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孔颜之道作为圣贤之道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的构成理论、人格的历史发展理论和健康人格(共产主义新型人格)理论.恩格斯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片面的、畸形发展的人.才能够转化为"真正的人".恩格斯的健康人格理论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08,(4):119-124,133
清末民初,刘师培与陈独秀理性清算传统畸形人格,如鞭挞"清而不和"之徒和"雅人名士"逃避现实,"和而不清"之辈与同流合污者自甘堕落,国民爱国思想薄弱.同时,他们努力以学理构建近代理想人格,强调近代国民应具备积极入世、人格独立,自强不息、尚武善斗,秉持公理、道德优良,公私统一、家轻国重等品德.此外,还积极探索塑造人格之道,欲藉破"三纲之说"与老庄思想,融合中外文化,改造传统团体和加强修身与教育示范等途经以达到重塑近代理想人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政治人格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政治社会环境与传统的政治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传统的政治人格。传统的政治人格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构成 ,其中意识层面包括政治情感和政治理性两方面的内容 ,而在无意识层面 ,则将辨别分析“父王”、“官僚”、“子民”三种政治原型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的人格学说和人生境界说联系在一起 ,呈现出以境界说人格的独特思路。他对理想人格学说的阐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在理想人格的构成成分上突出实践理性品格 ;圣贤人格的设定带有平民化色彩 ,又显出道义原则优于功利原则、群体原则优于个体原则的价值取向 ;理想人格的培养是在生活世界中不断觉解和用敬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葛荣晋 《学术界》2007,(6):128-137
"儒商"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代商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和道德境界.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君子人格论思想是儒商追求的至高境界.现代儒商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儒家"三达德"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种品格,才能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时代开创的两个重要文化基点.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构成了士人进退出处、塑造自我人格的重要参照.从人格塑造的导向来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倡导自然人格,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崇尚社会人格.对现代社会而言,二者仍是构建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文化参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