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课前——课堂——课后"这几个环节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课前自学 1、学前思考 "学贵有疑",思考是学习的开始.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因此在讲新课前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思考:题目是什么意思?会写些什么内容?重点会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在自己已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来学习课文,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效果更好. 2、书读多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才能对课文了然于胸,才能在四十分钟之内高效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读课文,最少读三遍,然后结合课前提示和课后问题进行自我思考,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再进行课堂上的合作交流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开枝 《探求》2000,(3):62
前些日子,有同志拿来《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广州市环境保护研究》一书的文稿清样,请我写个序言。我在工作之余,唯一的嗜好就是读读书,各方面的书都读。顺手拈来,一读为快。但写跋作序很少,不敢妄为。我拿着书的清样,一看书名,就吸引了我。于是答应试试看。白天工作忙,晚上挑灯夜读,竟连续几晚不间断,一口气读完。欣然命笔,为之作序。现在我再请广州市的读者读读这本书,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读读这本书,是很有益处的。 我们的广州,是个英雄的城市,经过世世代代广州人的建设和装点,真不愧为华南的中心大都市。那五羊石雕的美…  相似文献   

3.
我叫王妙发,1916年3月23日(阳历)生于上海虹口区提兰桥样安里,今年周岁了,属蛇。但我来英国时少报了5岁,那是那些先来英国的中国人出的主意,以便以后退休可晚些,有活干,不想后来反而吃亏,这是后话。我的老家在宁波奉化溪口的石板坑,我母亲是宁波镇海人,所以我的口音有点宁波口音。我的父亲在年轻时便来到上海,在巡捕房里做“包打听”,英国人称侦探。我父母结婚后共生了5个孩子,现在只有我还活着,我有三个哥哥,其中老大、老二早年夭折,另一哥哥、一个妹妹也死得早。我母亲不工作,只在家带孩子。我4岁时进老式学堂读书,读…  相似文献   

4.
读了《民政散论》这本书,很高兴。京承同志虽然从事民政工作时间不长,但是,由于他工作的深入与细心研究,对民政理论有很多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我相信,这本书出版,一定会对长期从事民政工作或新近参加民政工作的同志,会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志加入到民政理论研窀的行列中来。有人说,我自担任民政部长以来很重视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其实,我研究的问题并不多,只是结合民政战线中的实际情况,做了点滴工作。在这里,我想就民政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称皮尔森教授(C.A.van peursen)是具有360°视野的真正的哲学家,他也是我来荷兰有幸接触到的几位知名教授当中的一位。自从读了他的已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战略》之后,想把他介绍给中国读者、中国哲学界的愿望油然而生。在一次招待会上,偶然的机会,皮教授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读"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作好"读"的文章呢?我认为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教材出发,抓住下列训练进点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7.
为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立足本岗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2011年5月11日,天津社保中心举办了"我为党旗增光辉"读  相似文献   

8.
赵清爽 《学术交流》2002,(6):170-171
小年刚过 ,学志兄匆匆来办公室找我。先拿出他新出版的一本书———《使命》送我 ,然后又拿出一摞厚厚的书稿———《社科联风采》让我审读 ,并嘱我为该书作序 ,实为盛情难却。写序必须看书———先睹为快 ;看书是学习的过程———何乐而不为 ?我是怀着敬重的心情读这部书稿的 ,这源于作者身上的精、气、神 !作者原是哈尔滨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主持市社科联的日常工作。同时 ,他还兼任黑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 ,使我与他有了近十年的交往与友谊 ,可以说从相识到相知 ,从相知到敬重。 1 998年年初 ,当钟学志将要离开市社科联的领导岗…  相似文献   

9.
梁翠屏 《生存》2020,(6):0094-0094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文言文短篇,小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感觉枯燥乏味,我们尝试通过美读教学来启蒙学生渐入佳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识多读的必要性,会读的重要性,通过美读教学的三重奏,在形式多样的范读、领读、自由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中逐步理解文意,领会情感,提高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勤工俭学,在一般同学听起来不是很舒服的字眼,却已陪伴我走过了三个年头。每每想起,我不胜唏嘘。从我进入大学校园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所要走的道路不会平坦。我很是清楚自己的处境:爸爸已经下岗几年,一直是靠打临时工维持家庭生计;一个弟弟读高中,另一个弟弟读初中,还有一个妹妹读小学。家庭面临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幸运的是学校为我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似文献   

11.
李江帆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知名的学者和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这个领域一直不懈探索,著作甚丰。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他,本刊记者最近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从80年代开始,您之所以选择第三产业经济学作为研究课题,除了想澄清一些理论是非之外,是否与您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的背景有关?李江帆:是的。我生长在教师家庭,后来读大学、读研究生,都在师范院校,最后又当了“教师的教师”,所以我对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比较了解。邓年代初,我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就开始研究第三产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传功 《社科纵横》2008,23(12):119-121
本文主要围绕着美读及其模仿展开论述,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美读的内涵及模仿性美读的意义;2.美读模仿技巧的指导;3.美读模仿的三部曲;4.美读模仿的辅助手段;5.美读在模仿中前行.  相似文献   

13.
读了贵报今年第一期刊登的林玖一先生的信,笔者深有感触,想借此讨论之机会,结合自己的一点亲身经历,谈谈我的困惑。两年前,我从一所军校的政治理论教学岗位转业到地方。起先进了当地一家中央直属大型企业。根据我的年龄、学历、专业等条件,我想在这样的大企业,分个对口的工作不成问题,今后安居乐业好好地干一番事业。但理想与现实的错位,打破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政治学院读研究生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些必读的学术刊物,以了解学界的研究动态.<学习与探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当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这份刊物的学术水准高,能及时反映学界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追踪;  相似文献   

15.
抗战以前(1928—1937)沪宁一带的社会学发展,在旧中国的社会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由于自己已是上年纪的人,回忆时隔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必然有些困难,所记的事未必完整确切。然而尽管是残缺不全,可是对将来综合整理社会学史总会有些用处,至少可以提供一些线索便于其他同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一) 早在1903年,严复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名著《群学肄言》就已出版问世。因译文深奥,广大知识界对此并没引起重视。那时还有几本从日文译出的社会学,发行量不大,也没有引起很多人足够的注意。象我自己和几位同学、同行如潘光旦、吴景超等人,都不是由于读了社会学的译著受到了影响而去攻读这门学科的。吴景超原拟读经济学,潘光旦想读生物学,而我自己想学农科。1917年清华来了一位美国教员迪特默,开设了一门社会学和社会起源课。我们先后读过这些课,觉得很新鲜,产生了兴趣。我到美国后,发现社会学在大学里也很“时髦”,于是就决定进了社会学系。不过在当时中国留学生中,专读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正步入人生壮年的洪浩昌先生,近年来声名渐显。我有幸获读他将要出版的画集,其中收录了他曾经展出和发布过的一些代表作品,也有不少新作,使我获得极大的艺术满足。这位出生于云南昭通、求学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活跃于北京画坛的著名画家,在这部将要出版的画集中,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我读他的作品,有三点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心灵感触     
来老年公寓工作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我接触到了上百位老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已经不单单要求物质上的享受,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对于我来说,与老人用心交流,通过理心疏导,达到心灵共鸣,这是我努力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班上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上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在众多任课教师中,学生对班主任老师是最崇拜的、最信赖的.担任班土任儿年来,我深深体会到: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决定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方华刚  任俊华 《探求》2001,(3):17-19
"三个代表"思想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其他两个"代表"统一起来,明确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这既是对我党80年来文化工作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20.
风水轮流转     
前些天又喜欢上古书,在颠簸的公交车上读《芥子园画传》。窗外是八大关明亮的黄叶子,我自读倪云林和"菊花点树法"。这原是古人书画的入门教材,小儿科的东西,现在却让我津津有味,甘愿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地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