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我 《今日辽宁》2002,(1):28-29
"翠花,上酸菜!"这是眼下风靡中国的那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歌曲中的最后一句独白.它带有浓重的东北腔,让人忍俊不禁.这首歌连同翠花上的那盘酸菜直让人咂舌品味.东北人实在,东北人豪放,东北人粗犷,东北人纯朴,可那上的酸菜是什么菜呢?  相似文献   

2.
见到片桐,是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铁列车上。当时他刚从澳大利亚回上海度假,此去南京,是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瘦削的他,裤兜里装着一大叠百元大钞,起码五千。在他的印象中,国内消费的支付方式,还停留在现金阶段。他有些受不了高铁的速度——上海到南京,一个小时!在车上,他不时地说:“啊,这么快!要这么快干嘛?”  相似文献   

3.
李俊 《东西南北》2013,(5):55-57
陈道明是国内顶级男演员中一个大异数。如果仅用“另类”形容.都委屈了他那一身特色和毛病。 采访时,陈道明要求与记者保持距离,“这样说话才能思考”。这是他的原则之一——他与外界始终划定距离。冯小川曾说过:“陈道明是只有在戏里才会放下清高、才会低头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4.
苦瓜通体清苦,父亲的命运就如苦瓜一样,一生清苦。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它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不愿苦别人。父亲最喜欢的蔬菜是苦瓜,因此退休后回到了乡下,每年一到草长莺飞的春天,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里种上苦瓜。嫩绿的新芽刚探出头,父亲怕鸡鸭啄食瓜苗,就用  相似文献   

5.
糖水铺子     
喝糖水其实是件好玩的事情,煲糖水容易今人产生出类似创作的快感,糖水格外让人魂牵梦绕。春夏特别容易咽干鼻燥、唇干口渴、皮肤干燥,莹润的粤式糖水也正好应了这个节气,可以化解燥,更是午后可口的甜品。几乎没有比煲糖水这件更省力的事情了,在众多的食材里面排列组合,加水、冰糖,放在煲盅里或炖锅里几个小时,就算功成。在这之前,你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在看完后面的内容之后迅速变成糖水食材达人而已。  相似文献   

6.
正东北人到三亚过年或者过冬,这里面包含的土、"壕"、阔气、虚荣等关键词自然不在话下。但真相确实如此吗?早在几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法:"东北省三亚市""海南是东北第四省",用来形容聚集在三亚乃至海南省的东北人之多。甚至在大家传播的段子里,出现了什么"少数民族东北族"的关键词。与此同时,伴随着东北人越来越多在冬天春节前后集  相似文献   

7.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说东北有条第一定律,内容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烧烤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两顿”.估计外地人看了不会理解,但是东北人看了这句话,绝对会会心一笑——对,这就是咱大东北,“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甭管遇到天大的事儿,在东北,三五好友围坐在烤炉旁边,一边聊天,一边将肉摆上烤盘.  相似文献   

8.
正冻秋梨在交通不便、储存方法单一且物质匮乏的年代,冻秋梨是东北人冬日里的专属水果。冻秋梨,一般是选用东北的花盖梨、秋白梨、白梨,经过冰冻而成。东北盛产梨,以前保存水果的方法除了入窖储藏之外,冷冻算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人们发现秋天的梨经过寒冷的冰冻之后,它的营养没有流失,味道还会变得更加甘甜。有了这种储存的方法,在冬季的几个月里,生活在东北的人们随时可以吃到冻梨。只是有一点,如果想吃,需要提前一段时间将冻梨放在水中浸泡、化冻,东北人  相似文献   

9.
一位来自瑞典的K先生到中国后常纳闷: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和我在西方见到的中国人,真的都是中国人吗?因为来中国之前,他们全家与一些中国朋友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在他的头脑里,“中国人”是和“好学向上”、“勤奋刻苦”、“礼貌文明”这些字眼连在一起的。他对中国人极有好  相似文献   

10.
关东腊月     
正腊月是东北最冷的月份,也是最美的月份。白雪皑皑,冰清玉洁,仿佛童话世界。图为东北满族人家严冬腊月,关东大地冰雪覆盖。但是,严寒丝毫阻挡不了东北人红红火火迎大年的热情自家养的鸡在腊月也要好好喂上几天,尽量让它们再增加点儿分量。到腊月根儿底,家家户户都要杀鸡,为春节的餐桌增加一道硬菜  相似文献   

11.
封面     
正别以为你懂东北人别以为你懂东北人《南都周刊》当人们想到"东北"或"东北人",总是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许多标签化的形象:从占据央视春晚多年的"赵家班",到有些低俗的"二人转";从雪村的"翠花,上酸菜",到毫无章法可循的"乱炖";从喝酒的豪迈到语言的风趣;从"占领三亚"到飙悍的"东北大妈";从林海雪原到老工业重镇;从人口结构老化到经济衰退……不能说,这些标签都是失实的,但是,标签化的结果难免遮掩了东北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3册小说单元中,同时节选了十九世纪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俄国大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课题分别为《守财奴》和《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是浩瀚的《人间喜剧》中一朵放射异彩的浪花。作品中的葛朗台亦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的一个极为出色的典型形象。从这一形象的刻画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位大师的非凡手笔。用泰纳的话讲,巴尔扎克正是以他那“非凡的洞察力”,“能在一个姿态里窥见一种性格、一个人的整整一生”。(《英国文学史引言》)同样,果戈理以他的杰作《死魂灵》而“震撼了  相似文献   

13.
卢春天 《社会》2002,(8):31-34
“福”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一个人说 :“你有福气” ,可能是指他有一个关心、爱护他的父亲 ,或者他的职位得到了升迁 ,也可以说他有一个很孝顺他的儿子等等。总之“福”的话语不是指一个绝对的意义 ,而是根据不同的场合 ,表现出不同的意义。“福”既可以表现为财富占有的多少 ,也可以表现为寿命的长短 ,生育子女数的多少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关 )。“福”所包含的每一项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含义 :“财富代表社会的经济地位 ;寿代表着一种良好的对自我的保养技能的运用能力 ;拥有男孩或孙子的愿…  相似文献   

14.
今年夏天,老作家萧旧地重游,回到阔别三十年的东北故乡。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谁能想到,经过多年的摧残和折磨,他仍然斗志昂扬,精神 铄,笑声朗朗。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位红光满面、步履矫健的人,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老翁了。难怪粉碎“四人帮”后周扬同志见到他时;惊喜地握紧他修的手说:“您真是老当益壮呵!”  我们知道,萧军同志是鲁迅先生的忠实战友和优秀学生。在黑暗的旧中国,他追随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久前,他在接待来访记者时,出示一方寿山石印。印上两行边款是:“千…  相似文献   

15.
国的教育分为四大块和一大片,戏称“四菜一汤”,所谓“四菜”那就是: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一汤”就是指扫盲教育。这几种教育与“吃饭”主题最相关的是职业教育,人称:“吃饭的教育”。早在清末张之洞等人在教育宗旨中提出的尚实,到1912年蔡元培提出的实利主义教育方针,都是提倡发展实业教育,以解决人民的“吃饭”(生计)问题。后来,黄炎培于1913年在《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中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他认为以前的教育都是“虚名的教育”,是不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教育。于是,黄炎培积极沟通教育与…  相似文献   

16.
引子——一个在阴影中生活的孩子三毛,曾是老画家张乐平笔下“三毛流浪记”中的主人公,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传奇形象,他历经苦难才从地狱般的旧社会迈进了阳光灿烂的新时代。今天,在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下虽然无数幸福的孩子,象朵朵鲜花盛开在母亲的怀抱里,成为祖国、社会、家庭的一代骄子,但旧时“三毛”的影子并没有从人民中、从社会上完全消失,而且正从那些破裂的家庭里、不正常的管教中悄然滋生、复出……本文所介绍的“小三毛”便是其中的一个。他真名叫潘××,外号“小三毛”,长得瘦骨伶丁,12岁的人身高  相似文献   

17.
也谈邵力子与中共“一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旦大学校刊1982年第83期刊载了一篇《中共“一大”由上海转南湖召开可能采纳了邵力子建议》的署名文章,援引某老先生的话说:“邵力子生前曾亲口说过,他曾列席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会议,以后发生情况,也是他当时提出建议,会议才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续开。”经上海《报刊文摘》改用《邵力子曾列席中共“一大”》的定论式标题转摘介绍,此说遂被当成中共党史的“新发现”。其实,此说是很难站得住脚的。为了证明某老先生的回忆是提供“信史”,“有很大的可靠性”,作者介绍说,  相似文献   

18.
处世无方因这个原因而失败的人,多半会归咎“办公室政治”害了他们,但很多时候,所谓的“政治”,说不定只是正常的人际关系而已,其实很可能是你不懂得怎么和别人相处。一天在飞机场,一位旅客见到一个衣冠楚楚的商人大声喝斥一个搬运员,骂他处理行李不当。商人骂得越凶,搬运员越显得若无其事。商人走后,这位旅客称赞搬运员有涵养。“没关系的”,搬运员微笑着说,“那个人是到佛罗里达去的,可是他的行李么——将会运到密歇根去。”  相似文献   

19.
“日居海上地,日饮浦江水,敢问君从何处来,他里是故乡。”出现在我祖父题赠结我叔叔的照片背面的这几句话也许并不高明,可是在我现在想来,这些话也许正道出了上海早一代迁入者的心声。许久以来,有关怎样才算是上海人的说法,一直理论不休,可至今仍无定论。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一种人文观念上的范畴确定,并且主张,把使上海真正繁荣起来,首次名闻天下的那一辈人的精神共性,归结为“上海人”的精神特征,并以此判断,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上海人。使上海蜚声天下的那一辈人,绝大多数,不是在上海开埠以前就居住在上海的今之所谓“…  相似文献   

20.
纪浩 《社会工作》2011,(19):64-64
“纪老师,我的两儿子都考上了本科,一个考上了上海某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一个被上海某技术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录取,我刚接到通知书就想把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你,这要感谢你们多年的关心,才使我们家有这么高兴的事。”一天早上,社工接到服务对象老董(化名)电话,在电话里与他一起分享了这份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