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鸡足山是杰出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一生旅游探险和地理考察的终点.本文探讨了徐霞客这一选择的有关问题鸡足山在徐霞客旅游考察事业中的地位;徐霞客怎样应用地理学方法,对鸡足山进行深入细致的足勘目验;徐霞客又怎样系统研究鸡足山的历史.鸡足山是徐霞客考察时间最长的名山,《徐霞客游记》全面揭示了鸡足山的风景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奠定了鸡足山在全国作为风景名山和文化名山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自主人格的强烈追求,徐霞客以自然山川的考察与游览为毕生目标、全部生活的中心、生命价值的体现,所反映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他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对无限江山之无有止境的追寻中,去亲自体味其无穷无尽的美,又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审美追求。由此形成了《徐霞客游记》独有的文体特点、写作风格、艺术成就:虽为游记,却有自叙传的性质;在文章组织上,以游历的过程作为组织全文的轴线;在审美表现上,善于捕捉住景物的特点,能够把极广阔的画面收拢在一两个镜头之中,长于烘托,做到了以主体的审美感受反衬景物的客观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徐霞客与佛教陈友康“古今第一奇人”徐霞客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的思想行迹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徐霞客游记》大量记录了明代佛寺分布、僧侣生活和佛教文化等方面情况,是研究明季佛教的珍贵史料。一、徐霞客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徐霞客对佛教素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大都钟爱游历山水,欣赏绮丽的风景,为之感叹吟咏,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描绘风景美的游记、山水诗和山水画等,从上述作品里我们可以梳理出我国古代文人名士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推崇"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旅游美学思想,并且从游历山水的实践中总结出诸多旅游审美方法和经验,掌握高超的旅游审美技巧,如"游道"、"游术"等.我国古代文人名士的旅游美学思想在中国园林、建筑以及现代旅游资源规划设计开发上有很好体现,对我们来讲,是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5.
中国苗代旅游美学思想发展,大致有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魏晋山水诗画旅游说”,为其发端。第二阶段以来代郭熙《林泉高致》为标志的成熟期。第三阶段明代王思任和清代魏源的终结期。徐霞客正处在王思任同时代,又领先于魏源二百多年。放在这么一个历史长河中来研究和探讨徐霞客旅游美学思想,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人们对山水的接触、了解,早在魏晋以前就有了。但是,魏晋以前的旅游动机大多有实用的目的。如,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摩项放踵,乃至纵横家朝秦暮楚,勾心斗角。他们旅游于山水之间主要是为了宣传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和道德原…  相似文献   

6.
一、《徐霞客游记》写作的时代背景《徐霞客游记》是远在三百三十多年前,用日记体裁所写下来的一部重要的地理考察文献,它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在我国地理学的考察中所开拓出来的一条崭新的道路。标志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在当时世界上所达到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建军 《兰州学刊》2009,(12):196-199
王士性的《五岳游草》在纪行中彰显出了气习旷达、气魄豪迈的作家主体形象,在写景中凸现出了气韵生动、气势恢宏的自然客体形象,在抒情论理中又展露出了气象雄奇、气局壮阔的主客交感形象,这些形象携带着磅礴的气势丰富了该书的审美意蕴,提升着该书的艺术水准,使其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中国文学散文之林。以《徐霞客游记》为参照,《五岳游草》一样地既以科学考察的内容成为山水游记中的异彩,同时又以独具一格的恢宏气势成为晚明散文中的奇葩。而且两书在具体风格上又各有千秋,其文学成就可以说是伯仲之间,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8.
卢静 《青海社会科学》2006,(5):96-98,142
《考工记》是古代关于百工技艺的文献,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对这方面尤其是对建筑美学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认为它体现了“正”美和“奇”美的辩证统一,并以“执正以驭奇”的审美终效,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它所奠定的重要美学法则,对我国建筑的设计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颜翔林 《云梦学刊》2012,33(3):34-35
“审美主义”这一概念蕴含着历史和现实、文学与美学、东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复杂关联,对这一思想进行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探究显然包含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冒险,尤其对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进行辩证理性和历史理性相交融的阐发,更是一件穿越思想丛林和行走文学田野的艰苦跋涉。令人欣慰的是,叶世祥在经历十余年的艰辛思考和写作之后。所呈现这本《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的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一方面展示着对中国20世纪审美主义思想的客观辩证的历史描述,清理其内在和外在的历史动因,为深入的观念分析和逻辑综合奠定感性基础。另一方面,对20世纪的中国审美主义思想予以历史理性和辩证理性相得益彰的逻辑综合.从而使这一重要的美学论题获得历史与现实相互依存的凸现。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庄子》一书具有丰富、多元的审美意蕴,其审美意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具体肯定而抽象否定;他以丑为美,审丑是为了审美;他推崇自然之美;但重视自然美、社会美和人性美的结合。创作主体、接受客体、文本及世界是《庄子》审美意蕴形成的主要原因。《庄子》审美意蕴的价值应一分为三:一是庄子创造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二是《庄子》文本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蕴价值;三是读者接受视野中审美意蕴价值。三者异质同构,分别从不同方面共同建构了内涵丰富、审美价值多维的《庄子》文本。《庄子》用文学的、艺术的形式探讨形而上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阐释"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论洞穴美──《徐霞客游记》研究夏咸淳洞穴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对于地理家、旅游家、宗教家乃至一般民众,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徐霞客对洞穴的兴趣极高,所探洞穴多达100多个。他以科学精神和探险精神,不仅详细精密地考察和记录了各地溶洞的地貌特点,而且探究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徐霞客游记》的内容极为丰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上,都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其中,最集中和突出的贡献,应是对我国西南广大地区的岩溶地貌(即国际上的喀斯特地貌说)的考察。这类考察记录约占现存《游记》篇幅的十分之八,其中四卷《粤西游日记》几乎全部是这方面的内容,约十五万字。由于徐霞客在广西作了最广泛最深入的考  相似文献   

13.
包国光  朱贤文 《理论界》2012,(10):136-138
《庄子》"道"的理念从本义上讲就具有超越性,而这正是其审美特质所在,《庄子》的思想也因此充盈、洋溢着丰富的美学气息。超越性作为"道"的美学根基,也是《庄子》"技道之论"的基础。《庄子》寓言中隐喻的"技"与"道"的关系,潜藏着美学意味。《庄子》在器用审美方面"自然"、"朴拙"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应该说,《庄子》这些极富美学意蕴的思想对当代的技术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性。  相似文献   

14.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不仅在文学、思想方面有突出贡献 ,而且在旅游方面有其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在论题上提出了旅游与政治相通 ,与社会相通 ;在山水审美上提出“视其细 ,知其大也” ,景微情深 ;在旅游景观设计上提出奥旷相宜的布局观 ;在写作游记方面则是树记启来者  相似文献   

16.
明崇祯十年(1637)九月二十四日,徐霞客从南宁乘船逆郁江——左江而上。十二月初十日返抵南宁,前后七十五天,完成了对左右江下游(今广西西南部邕宁、扶绥、崇左、大新、天等、隆安)一带地貌风土的考察。为实地勘察校核《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引自本书的,仅注页码)和《游记·粤西游路线图五》的地名、定点,我们一行四人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自南宁出发,开始了追寻徐霞客桂西南游踪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58-259
<正>杨宪益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忠于原文的艺术形象,阐述原文所表达的意境,既不夸张、也不夹带……"我们可以理解为古诗词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其对审美艺术的追求,本质上是把这种审美艺术充分地展现出来,把诗人的灵魂传承给读者。黄国文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中提出"古诗词英译是翻译与美学融合发展、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向",这就是古诗词英译应该注重美学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审美价值,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铁凝以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意义化的创造性抒写,实现了对诗化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当下日常生活叙事中诗意消解、意义流失的补救。其极具东方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涤荡污秽暴力的美学褊狭,是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审丑与审美失衡的纠偏。铁凝创作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东西,对建构文学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开启了新世纪文学通往艺术审美的回归之途。  相似文献   

19.
《格列佛游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品着重从接受美学的文本意义开放性和期待视野角度,探析了《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从读者的视角欣赏作品、发掘新意,并感悟《格列佛游记》的成功奥秘:正是由于作品意义的开放性吸引无数读者的不断"填充",以及作品对读者期待视野的符合和超越,直至达到完美的视野融合。这是《格列佛游记》能一直赢得读者爱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为彰显徐霞客精神,南岳衡山应以"中国旅游日"设定为契机,对南岳衡山的"徐霞客旅游品牌"开发建设进行研究。为不断提升和发展南岳衡山旅游品牌,还必须加强对徐霞客及其《游衡山日记》的研究,而且应进行政府主导和实施"五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