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着重探讨瞻对工布朗结事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区历史及汉藏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1865年,工布朗结被击败后,清廷将瞻对交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以补偿其对瞻用兵的损失,并试图利用格鲁派的影响力教化难以驯服的当地百姓。西藏地方政府通过派遣驻瞻藏官,得以将瞻对纳入其统治范围,进而以此为基础将势力延伸到康区北部,对康区地方层面权力关系以及后来清廷与西藏地方政府争夺康区统治权的斗争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的瞻对归属事件,从起初"收回"归四川倾向到最终裁定"赏给"西藏地方,清廷及其官员经过争议及反复权衡,争议实则反映了清廷在内外矛盾之中的筹边思路冲突。以颇具雄心而积极"经营"的鹿传霖被开缺四川总督为转折标志,说明1897年的清王朝内部在"赏给"西藏瞻对裁决之中,"怀柔"甚至"无为"的筹边思路被认可被执行。最终的裁决结果为清廷统治者根据历史"情势"的一个判断。  相似文献   

3.
1917年7月,驻守昌都一带的边军与藏军因故起衅,战火陡起,川边十余县尽落藏军之手。英人亦插手其间,频繁活动。此后虽经“和谈”,但昌都等地悉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西藏地方政府背叛祖国,分裂西藏。”这种说法,至今尚有一定影响。对此,本人不敢苟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判断一个战  相似文献   

4.
清代陕甘回民起义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聚居在陕甘地区的回族、撒拉、东乡、保安等各族,多次举行了武装反清起义。因他们都信仰伊斯兰教,该教历史上被称为“回教”,因此,一般通称为回民起义。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一)顺治五年(1648)由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甘州回民起义;(二)乾隆四十六年(1781),爆发于青海循化地区的苏四十三领导的回、撒哲赫林耶教派的反清起义;(三)乾隆四十八年(1783)田五等人领导的甘肃通渭石峰堡起义;(四)咸同年间(1861—1873)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爆发的陕甘回民大起义;(五)光绪二十一年(1894)  相似文献   

5.
徐君 《西藏研究》2007,(2):10-15
清政府晚期为了达到“筹边援藏”、“固边图藏”的目的,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与新政,而“利交通、速文告”便是其中的重要施政之一。为此,清政府在川边与西藏之间采取了辟治道路、安设店栈、改革乌拉制度、设立塘站、架设邮政线路等措施。文章对相关的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认为清政府实施的开通“边路”等开边新政措施不仅深得边地民众人心、促进了川边藏地的发展,更是川边藏地现代化的先声,同时,对于整个西南边疆尤其西藏地方的稳定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噶伦官职     
西藏地方始设噶伦一职,为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其时清廷派员送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入藏,遂封康济鼐等为噶隆(伦),协助达赖喇嘛等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因“阿尔布巴之乱”,公元1728年改由颇罗鼐个人掌权。其逝世后,传位于子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总理全藏事务的“多罗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发动叛乱被平息后,清廷废除郡王、贝子办理藏事之制,在西藏正式建立了噶  相似文献   

7.
清末,由于西藏商上政权在川西瞻对地区管理不善,导致川康中部地区发生民变,影响了清王朝在川藏地区的有效统治.四川总督鹿传霖于1895年上任后,以武力平息藏瞻之争,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保川图藏”的措施.据档案史料分析,其措施主要有收瞻对为川属、在瞻对地方设置屯官进行管理、将“三瞻”更名“定瞻”并设直隶厅取代原建昌道以完善川边防戍体系、架设通藏电线以畅通讯、请调藏族爱国活佛入藏通达番情、保障川藏与中原地区的通商等.这些举措符合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地区管理与社会控制要求,具有固疆定边的政治前瞻性,对今天的川藏地区开发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即十七条协议,西藏得到和平解放。1959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西藏各族人民的积极协助下,顺利平息了武装叛乱,推翻了以三大领主为代表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彻底翻身得解放,昔日的农奴成了新社会的主人,西藏社会从封建农奴制社会飞跃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民主改革40年来,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具体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治区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定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使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从而为西藏人民争取平等的人身权利带来了希望。1959年,在平息西藏上层反动统治集团发动的反革命叛乱的同时,党中央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制定了边平叛边改革的方针,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顺利地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迈向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百万农奴当家作了主人,他们从过去“会说话的牲口”成为新西藏的主人,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本地区、本民族的内部事务。1965年9月1日,西藏第一  相似文献   

10.
1951年6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定》签定后,邓小平在重庆热烈欢迎经重庆返藏的西藏地方政府和谈代表团  相似文献   

11.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人,姓卓特氏。为大学士富俊之孙.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1902年12月2日),清廷派为驻藏大臣,二十九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2月9日)始抵拉萨。三十二年查办大臣张荫棠劾其贪婪昏聩,贻误事机,诏革职发往张家口军台效力。三十三年三月初六(1907年4月18日)离开拉萨。其驻藏日记涉及藏政、外交、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等均属身经目击之谈,信而有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十九世纪后期,沙俄、英帝加紧对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侵略活动,西藏边陲岌岌可危。英帝在一八八八年武装入侵我西藏地方之后,相隔不过十五年,于一九○四年对西藏地方又一次悍然发动武装侵略。面对英帝的武装挑衅,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领导西藏僧俗军民,英勇杀敌,抗击英国侵略军,最后藏军失利,十三世达赖喇嘛拒与英人交涉,离开拉萨奔赴内地。然而清朝驻藏大臣有泰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对帝国主义侵略者采取屈辱投降的路线,英藏私立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有泰日记中反映了这一非常时期的情况,虽然有时记述仅片言只字,甚至语焉不详,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当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正气凛然的英雄事迹。和英国侵略者的凶残、狡诈的反动本质,以及清廷驻藏官员在大敌当前时卖国求荣,沉湎声歌酒色、腐败堕落的丑闻。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全部日记手稿共十六卷,经吴丰培先生整理,近期将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现就《有泰驻藏日记》第五、六卷中有关一九○四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部分评述文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君 《中国藏学》2008,(2):11-17
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提及赵尔丰,清末民初大凡川省或是川边藏区的人,无不知晓其人。早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赵尔丰出任四川叙永厅永宁道台时,曾因残杀古蔺县无辜三千余人,从此“赵屠户”的浑名蜚声遐迩。无独有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川边巴塘县的藏族人民高举反清斗争的义旗,旋被出任建昌道的赵尔丰血腥镇压,剿杀藏民数百人。是  相似文献   

14.
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藏名呷绒,地处自治州的中部,东邻道孚、炉霍,南接理塘,西连白玉,北达甘孜。全县纵横四、五百里,雅砻江自西北流入,纵贯全境。大江两岸山峦起伏,形势险要,在河谷地带适于农牧,藏族人民世代生活于此。清康熙三十九年,四川提督康希顺在平定打箭炉营官杀死明正土司之乱以后,陆续在藏区设立土司,直到雍正时已设大小土司128员,瞻对原设三个土司,(即中瞻对茹长官司,上瞻对谷纳土千户,下瞻对安抚司)。乾隆十一年,增  相似文献   

15.
西藏农奴的负担是非常沉重的,生活极端困苦。现从西藏江孜地区一户农奴(差巴)全年负担情况的调查材料可以看出,西藏的农奴制度是何等黑喑和残酷。章多,是世俗贵族占居(原西藏地方政府五代本)所属的农奴,现年三十八岁,全家九口人,有四个劳动力,本人是主要劳动力,种有三十五克差地,每年实际种地只有二十五克,其余休耕,一般年成可收粮食一百二十多克(合三千多市斤)。但由于差役很重,每年秋收之后,扣除各种负担,剩下  相似文献   

16.
驻藏帮办大臣温宗尧在西藏任职只有一年两个月,他在筹藏策略方面与驻藏办事大臣联豫产生较大分歧。温宗尧筹藏最令人注目的行动,是与西藏地方上层统治者谈判,并达成七条协议。此协议不被联豫认可,亦最终被清中央政府否决。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十三世达赖出走拉萨,得知消息的温宗尧建议联豫迅速采取行动进行阻拦,这反映了他筹藏时还有强硬的一面。温宗尧《咨请川督代奏维持西藏大局折》,对当时西藏地方所面临的英、俄两国威胁与侵略的形势,均有相当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这与他关注英俄对西藏地方博弈情形及通晓外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区立法工作的成就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大政府签定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使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从而为西藏人民争取平等的人身权力带来了希望。1959年,在平息西藏地方政府和西藏上层反动统治集团发动的反革命叛乱的同时,党中央为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制定了“边平叛边改革”的方针,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使西藏顺利地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百万农奴当家做了主人。1965年9月l日,西藏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西藏历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也预示…  相似文献   

18.
西藏的藏族过去是以信奉喇嘛教著称的。在長期的历史时期中,西藏人民在反动的封建农奴制度殘酷統治下,是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只是在共产党的領导下,平息了上層反动集团的叛乱,实現了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人民才获得了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人們都已經知道,西藏原来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十足落后、反动、殘酷、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寺庙和原西藏地方政府与貴族是西藏的三大領主。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寺庙和政府、貴族同样,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农奴。寺庙对农奴的压迫与剝削,較之世俗农奴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寺庙占有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拥有数十万农奴。对农奴进行着惨重的剝削,劳役地租占去了农奴全年四分之三以上的劳动时間,实物地租一般占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高达70-80%,高利貸的年息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甚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清朝中晚期西藏地方政府对尼泊尔的一次跨境救援行动为切入点,通过西藏地方政府在1833年的尼泊尔地震中,主持维修受破坏的加德满都"加容卡肖佛塔",以及藏尼货币兑换关系的变化,重点论证和评析清廷在第二次藏尼战争后在西藏颁行的新货币政策,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藏尼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和这一时期西藏的白银货币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元13世纪,西藏已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7~18世纪,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掌权时期,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全面行使了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力.西藏地方事实上是一个行省.西藏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本文试图就清代中后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政策进行探索,总结一些历史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事实说明西藏地方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清朝中央治理西藏地方政策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设立驻藏大臣办事衙门,派遣驻藏大臣总理西藏事务,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