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窦娥冤》和《哈姆雷特》为例,从窦娥与哈姆雷特对各自的道德观念的坚持,性格发展同构,命运观的不同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在评价莎翁悲剧《哈姆雷特》时 ,一反传统的作法 ,没有讴歌其主要人物哈姆雷特 ,恰恰相反 ,对几百年来被人们斥为弑君者的卑鄙小人克劳狄斯从一个新的角度 ,给予了一定的重视。此外 ,从两个方面对《哈姆雷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在其作品《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借渔王神话、轮回、禁欲等主题以及"荷花"意象、"轮子"意象、循环时间观和"四大皆空"来表达对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尊崇。虽然《小吉丁》中,诗人倾向于将印度教和佛教视为诗歌创作的手段,但其跨越文化樊篱、穿越时空的诗创风格激发了美国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对东方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之沿着艾略特的思维路径继续寻找西方社会获得拯救的东方良药。  相似文献   

4.
波洛涅斯是《哈姆雷特》中众多人物关系的总纲 ,他是莎士比亚在这一悲剧中操纵人物的枢纽。本文以波洛涅斯性格分析为起点 ,通过他在剧中对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和情节发展的调节两个方面来论述他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部分通过情节分析揭示了波洛涅斯昏庸腐朽不辨是非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从波洛涅斯对哈姆雷特、奥菲利娅、雷登斯、吉尔吉斯吞、罗森格等命运的影响来论述波洛涅斯在《哈姆雷特》中的纲领性地位与作用 ;第三部分从波洛涅斯之生与死对整个戏剧情节的缓冲与带动两个方面论述了波洛涅斯这一人物对戏剧情节的影响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波洛涅斯这个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对我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自首部小说《幽暗之地》问世到最新小说《凶年纪事》发表为止,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创新实验。这些跨越30余载的小说充满着他性的辉光,不断地给读者带来惊喜,为深化小说样式内涵、拓展小说外延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当代小说创新提供了极其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方古代复仇文学差异的角度,以我国元代著名悲剧作品《赵氏孤儿》和英国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两部作品为例,试探讨复仇文学在中西方不同背景下,复仇过程描写、复仇主体心理以及复仇结果的差异,并从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文学传统以及中西方所属文明三个层面来深层次地探寻相同主题的文学在中西方存在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J.Harmer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发表和出版了有关英语作为外语和第二语言的一系列文章和书.文章首先对J.Harmer《英语语言教学实践》一书中的词汇教学观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然后从四个方面探讨其词汇教学法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英雄主义价值观。文章以中西著名魔幻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作为研究文本,对其主要人物孙悟空和哈利波特的英雄形象塑造进行对比,分别从出生背景,成长阶段和英雄结局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差异,以期对当今全球化下的文化共融起到桥梁式作用。  相似文献   

9.
《J.阿尔福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抒情主体具有复杂的多层次内涵,将那时政治、经济、精神思想上的杂乱无章,虚度无聊的现实生活全部展现了出来.其抒情主体的孤寂、失望、疑惑,既是那时欧洲社会常见心态的实际对照物,也是当今荒漠人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对比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三组人物,两组意象,从人物刻画和意象安排两个角度讨论了对比技巧在莎剧<哈姆雷特>中的运用,并探讨了它对剧本主题揭示和深化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理想的强烈抒发,理想化人物的生动刻画,美丑对照表现手法的运用和离奇情节的设置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为古典诗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层面对比许渊冲和J.A.Turne《r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译本,旨在找出他们的译作是否实现及如何实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3.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简称J.M)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方式。它与美 国J.D(Juris Doctor) 教育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许多亟待完善的方面。笔者对两 国法律硕士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比较,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希望 能对中国的法律硕士教育改革起到一些参考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威廉.H.麦克尼尔是美国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他的名著《瘟疫与人》(1976)从病理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人类历史,创造性地拓展了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围。《瘟疫与人》是西方环境运动发展的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促成了麦克尼尔宏观性世界历史思想的重新定向,也为他最终形成科学化的世界历史观奠定了基础。《瘟疫与人》之中包含的生物学思想和观念对于麦克尼尔科学化世界历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命虚构叙事是一种以历史人物的生命因子为叙事驱策,通过虚构化策略再现历史人物人生的创作体裁,马洛与莎士比亚作为“作者之争”的主角经常出现在近期的 西方传记研究和生命虚构创作中。达甘在《马洛与莎士比亚秘史》中将学术元素与侦探元素交融在一起,以生命虚构文本而非学术论著的形式再现《哈姆雷特》的创作过程,藉此 创设一种另类的“共谋理论”,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后现代语境下西方生命虚构叙事的学术化、另类化和不自然叙事化的创作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及其代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雷特》戏剧中死亡占据重要地位,在哈姆雷特身上及其周围都有死亡面影的闪动。该文从戏剧结构、死亡意识体现和人物关系结构三方面分析《哈姆雷特》中死亡的地位及其产生的戏剧效果;以戏剧第五幕第一场为例,从小丑的设置和掘墓人的独特创造入手来分析死亡角色在墓园一场的表演;最后,从舞台表演的角度探讨死亡在《哈姆雷特》剧场表演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当代女作家J.K.罗琳的成名作。运用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发现:哈利和伏地魔分别以善和恶的方式寻找各自的存在感,两人寻找存在感的方式是二元对立的。两人相反的命运结局表明:只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找到存在感。从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理论研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探讨当代人寻找存在感的主题,揭示了J.K.罗琳对当代人存在感的思考,拓宽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8.
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反映出诗人的本土意识,即美国及美国文化的烙印.虽然艾略特并没有像其他美国诗人如惠特曼那样成为真正"美国制造"的本土诗人,《四个四重奏》却不妨被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诗歌中流露出的美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国本土影像的意象清晰可辨.文章着重挖掘诗歌中体现美国文化的哲学内容和诗歌意象,从而证明本土意识在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戏剧史上,相似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相似的思考者典型。英国伊丽莎白时期诞生的哈姆雷特形象以人生的负重者出现,他的个人悲剧代表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悲剧,他以忧郁、延宕的性格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共名。中国明代古典戏剧《琵琶记》中的蔡伯喈,背负沉重的人生思考,包涵深厚的文化性格,与哈姆雷特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二剧皆对主要人物延宕为主的性格进行渲染,并由此展开尖锐的戏曲冲突,但矛盾的调解方式及结局却大相径庭,由此烛照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戏剧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之间,是莎士比亚艺术的高峰。他在这部剧作中所塑造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典型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哈姆雷特是一个个性鲜明而又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马克思在《六月十八日的失利——增援部队》一文中,论述到英、法联军在克里木对俄战争中的失利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Empire胜利的Empire使人想起了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作的加工,经过这种加工,不仅使丹麦王子的忧郁心情大为减弱,而且把丹麦王子这个人都弄得看不到了。”这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上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各国文坛对他的性格特点展开过各种不同的争论,众议纷纭,反映出各种流派文艺家的不同美学观点。本文试图对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作些分析,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